【摘 要】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钢琴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学习钢琴的人也在不断增加,所以钢琴艺术研究等相关问题也更加被学习者和研究者所重视。随着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内容细节的不断完善,都大大促进了钢琴事业的发展。本文从钢琴在中国的起源到发展过程来进行概总,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特点,为学习者指引方向。
【关键词】钢琴音乐;历史与发展;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28—03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初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等同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后期,在我国的上海、北京两地开始有了我国最初的民间钢琴教学,但那时学习钢琴的人数还比较少。钢琴演奏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并在社会中扩大影响,是因为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大家需要将一些外国的曲调,加上中国的歌词从而形成新式的歌曲,因为很难有民乐乐器为之伴奏,所以钢琴和风琴就自然的加入了进来。这种形式在中国音乐历史上见所未见,但它却以学校为中心迅速蔓延到了整个社会之中,那么钢琴作为最理想的伴奏乐器,就随着这股音乐潮流永远置身在中国的生活中了。
新的乐器来了就要学会使用,随之钢琴的教学活动也开始增加,这时的北京和上海,相继出现了音乐社团,在此都开始了各自的钢琴教学,而后一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更加系统正规的钢琴课程。到了1927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所高等音乐教育学校——国立音乐院,这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此后我国的钢琴教育、钢琴演奏和钢琴作曲等都进入了更加专业化的时代。
在国人学弹钢琴的初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弹奏的曲目都是来自于外国的,但国人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迅速掌握弹奏技巧的速度都令人刮目相看。当时世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萨哈罗夫,在受到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的邀请后,留在了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教学中萨哈罗夫马上发现了中国学生们的聪明,和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直到他去世也都再没有离开中国这片土地。我国初代的钢琴家李翠贞、丁善德等都是他的学生。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来到中国,从此国内的钢琴教育和演奏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在1951—1964年的十三年间,就先后有13位我国的钢琴家分别在20次重要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奖,这里包括有:傅聪、顾圣婴、刘诗昆、殷承宗、李明强等钢琴大师。
二、中国第一代钢琴作曲家及钢琴作品
当今,国人不仅能弹好钢琴,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这是中国音乐家对世界钢琴艺术的新贡献。沿着近百年的历史线索,对其成果我们可以细细回顾,感受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之美。
中国最初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者是以赵元任为代表,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同时还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当他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为风琴改编过一首改编曲——《花八板与湘江浪》,这首曲子的旋律是中国传统曲调。由于钢琴跟我国民乐器不同,它是可以多声部弹奏的乐器,所以在钢琴上处理传统的中国调子,就会遇到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那就是怎样用弹奏多声部的乐器来处理弹奏单声部主线的旋律。面对这个不能很好协调的问题,很多中国作曲家都在探索和研究,解决方法一方面是用增加装饰音来保持中国曲调原有的韵味,再就是谨慎的增加一些和声元素。赵元任在这之后又谱写了《和平进行曲》和《偶成》两首曲子,但也都有些缺少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人在创作中国最初期的钢琴作品,由于当时还处在探索的不成熟阶段,所以在所难免会出现很多不理想的情况。
直到1934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上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因游历在中国的美籍俄罗斯钢琴家齐尔品喜欢上了中国的东方音乐,并想在世界各地的演奏会中将其推广,从而出资并发起了“争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作品创作比赛。而在此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作曲家贺绿汀,和他所创作的作品《牧童短笛》。这首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而后经过齐尔品的推广,又很快把这首中国经典的乐曲推向了世界其他国家,同时也受到了当地听众们的一致好评。《牧童短笛》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二声部复调,两个声部都具有地道的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两条旋律的结合则是借鉴了欧洲古典复调的写作技巧。但它只用了复调的写作原理,具體的对位关系和和声观念则是按照中国音乐的审美趣味来进行创作的。贺绿汀精准巧妙的找到了欧洲和声中能够与中国纯朴曲调相结合的形式,这对整个中国的音乐创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和引导了中国式新音乐的发展。这说明西方乐器和它们作曲技巧中的一些原理,是可以用来服务于中国曲调的,就像《牧童短笛》不仅旋律是中国曲调,它的意境也透露着中国特有的诗意、情趣。
而后便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教授。他自幼熟悉民间音乐,于1945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这部组曲是由四首曲子组成,音乐将其主题刻画的形色各异、淋漓尽致。而这部钢琴组曲作为丁教授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它以音乐形象鲜明、和声富有特点等,一开始就在很高起点了。但作曲家为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与能力,于是在1947年出国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了进修学习。在巴黎学习期间他又完成了另外两部作品:《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两部钢琴作品就显得更加成熟和更加现代了,作品中也能深刻体会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眷恋之情。到了50年代丁教授又有杰出创作,《第一新疆舞曲》是第一首“新疆风”的钢琴曲,它调式独特、变化音运用巧妙,妙趣横生的节奏浓艳了新疆色彩,令人神往。还有《儿童组曲》,这部组曲也是非常杰出的创作,即使把它放在世界众多优秀儿童题材的钢琴作品之中它也毫不逊色。组曲中的五首小曲不仅是对儿童生活日常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朝气蓬勃、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丁善德在他日后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无论是风格特色、写作手法还是音乐形象塑造上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平,他将中国的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一时期的瞿维在1946年所作的《花鼓》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音乐中表现了民间热闹的歌舞场面。曲子开头是模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当凤阳花鼓的旋律进入后正式开始了欢快的舞蹈;中间段经过茉莉花的曲调演变后又再现到第一段旋律,从而通过丰富主题旋律来表现更加热闹欢腾的场面以作结尾。这首中国乐曲相比之前的中国钢琴作品来说具有了更加浓厚的民间民族气息,能在钢琴上演奏出这种效果已是非常成功的创作,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钢琴作曲的新天地。
三、新中國成立后的钢琴音乐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思想指导下,一批具有中国地方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诞生了。作曲家们开始发掘我国丰富的民歌素材,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新作品,随之钢琴曲的数量、质量都在增加和提高,初现繁荣局面。这时的代表人物有:(1)陈培勋:50年代陈培勋先后创作了四首以广东民间音乐为主题的钢琴曲:《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这组钢琴曲生动有趣、乐观诙谐,具有广东地区典型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富有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作品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格,被陈培勋巧妙的用相应的和声与旋律线完美的表达出来。(2)桑桐:作曲家以内蒙地区的民歌为主题谱写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这部作品以表现朴实深情的内蒙人民性格,和幅员辽阔的大草原气息而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作品中不仅用了朗诵调的形式还用了典型的蒙古音调,悠长致远、单纯质朴,力量中又有着一股憨厚劲儿。(3)刘庄:50年代的中国有许多作曲家都喜欢尝试用中国民歌为主题来谱写钢琴变奏曲,《变奏曲》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他也是刘庄的经典之作,乐曲主题旋律是非常优美的沂蒙山小调,九次变奏不断发展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四季民俗画卷,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艺术性。(4)储望华:《翻身的日子》原是朱践耳所创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储望华将之改编为钢琴曲,曲中织体华丽,模仿综合了各种民乐器,表现出了强烈的民间民族色彩。特别是在乐曲中能听到模仿板胡中滑音的奏法,这使得整首曲子听起来热情又亲切。
除了上述这些作品之外还有很多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无法全部一一列举。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与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在教材、教法的更新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在很多留学专家归国后,他们将自己更全面、先进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普及,从而丰富了中国钢琴作曲与演奏的教学内容,拓宽了新作品新风格的道路。
四、钢琴改编曲时代及“新作品”
到了70年代后,钢琴改编曲已发展到了成熟时期,基本成为了当时中国钢琴作品的唯一形式,钢琴独奏的改编曲数量已非常庞大,我国著名的钢琴作曲家也人才辈出:杜鸣心、崔世光、周广仁、储望华、王建中、黎英海、陈培勋等都改编谱写了很多经典的革命、民族钢琴作品。由于改编曲的旋律普遍被大家所熟知,所以在欣赏之中更便于理解,因此也越来越普及。比如:舞剧《红色娘子军》本身是一个革命历史故事,内容表现为革命斗争,音乐表达乐观勇敢,慷概激昂!整组乐曲的音调亲切,有着令人奋进的力量,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是难得的优秀钢琴作品,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到了今天仍然不失其艺术魅力。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民乐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比如:《二泉映月》原本是华彦钧的二胡曲,这也是我国二胡音乐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早已深深铭刻在中国听众的心里,将这样传统古典的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实属不易。而改编后的乐曲利用了乐器之长处,在旋律上加入了多声部,从而形成丰富的肢体,建立了新的听觉思维,最终将音乐的意境更深刻的诠释和表现了出来,作品中音乐情绪之变化被钢琴宽广的音域把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由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钢琴曲,旋律通过多声部织体,描绘出梅花的千姿百态,用梅花暗喻了古代文人高洁的品格、不畏严寒的傲骨和高贵的精神。《夕阳箫鼓》则是描绘中国美丽景色的琵琶曲,这是一首非常写意的音乐作品,改编后的钢琴曲在技巧上借鉴了古筝、古琴和琵琶的弹奏手法,将东方古香古色之韵味和诗情画意都表现在其中。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钢琴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时西方音乐的文化、风格、技法等相关都纷纷传入中国,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有了更多的借鉴和参考,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时的钢琴音乐作品开始多样化,题材、形式、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汪立三的几首钢琴曲就以个性突出、重视写意等特色而引人注目。《他山集》是汪立三在80年代所作的一部钢琴曲集,这其实就是中国调式的“前奏曲与赋格”。用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形式来表现中国音乐内容,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但作曲家的聪慧与才能巧妙的化解了这一难题,并将音乐主题表现的生动形象。还有他的《梦天》,这里尝试了很少用的“十二音体系”,音乐灵感来自于唐朝诗人李贺的诗歌《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句中想象从遥远的空中俯视人间尘世,汪立三为了表现这一特殊题材,尝试用了十二音体技法,并巧妙结合进中国的音调,在缓行疏落的节奏中,将高、远、空的意境诠释的非常到位,让人产生无限美的联想。
在钢琴演奏传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中,经过哲学美学的熏陶,同时受到东方古国戏曲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与风格。直到现在,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把中国钢琴艺术带到了世界舞台上,让人们共享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这为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祖馨.钢琴教学新思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吴晓娜,王健.钢琴音乐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黄思铭.浅析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 [J].黄河之声,2017(6).
作者简介:翟东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