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有助于提升基層社会管理成效,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但实际上,目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创新度不足,不仅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会浪费宝贵的资源,总体成果同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因此,新时期如何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优化,成为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然后阐述其积极作用,最后针对目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欠缺不足,提出更加合理的创新途径,旨在提升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效果,满足基层社会管理要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公益性;生活品质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79—03
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落实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质。针对目前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度不足的问题,应该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结合管理目标要求积极推陈出新,充分调查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群众文化活动特点来创新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充分展现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开辟新的基层社会管理局面。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
目前国内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实践多年,经验丰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众性。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愈加多样、丰富,所涉及的人群越来越广,而且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丰富,并且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大力实行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供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增强群众精神享受[1]。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点,准入门槛低,难度小,无论是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都容易被群众接受,取得理想的活动效果。
(2)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多是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展开,活动对象面向社会多数群体,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目标,并非为了逐利。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获得群众支持同时,也可以结合群众反馈来及时调整和创新活动形式、内容,推动群众文化事业高水平发展[2]。
(3)多样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如,舞蹈、歌唱、曲艺、棋牌、书法、绘画等活动,可以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群众兴趣需要。实际上,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不尽相同,在共同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持久开展活力[3]。
二、基层社会管理中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且质量高的群众文化活动,所展现的作用十分突出,主要是由于基层社会管理对象是基层群众,人民群众是基础、也是主体。而且基于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灵活性,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其作用具体如下。
(一)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必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背景下,如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借助文化软实力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有助于起到有效的动态调控作用。面向基层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必要手段,充当有关部门和人民之间沟通桥梁,借助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影响人们心理思想,传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反馈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改善基层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社会主义基层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关注基层群众物质需求同时,更要关注其精神需求。尤其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深挖各区域特色文化,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供给人们更加休闲娱乐的娱乐方式,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塑造良性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还可以大范围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迎合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为基层社会管理夯实基础,促进国民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4]。
(三)增强基层组织化程度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优化,一个重要作用即提升基层组织化程度。在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背景下,基层社会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很多乡镇农村地区组织化程度较低,基于组织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加强基层社会成员管理,促进基层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深度思想交流,无形中增强社会成员自治能力,对于提升基层组织化程度有着重要作用[5]。
(四)改善社会成员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但相伴随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人情味愈加淡薄,对于和谐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负面影响。因此,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拉近基层成员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氛围,并创建互帮互助的交际网,在改善基层成员人际关系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强基层自治水平,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支持。
三、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剖析
群众文化活动是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业余生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但多角度剖析,却发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面临着重重阻碍,背离本质目标,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群众参与热忱不强
即便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业余生活,改善生活品质,但受限于滞后理念影响,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和支持,更多的是基层群众自发组织,因此专业性和艺术性有所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起到休闲娱乐作用。而且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并不符合群众兴趣需求,文化氛围不浓厚,导致群众的参与热忱并未得到真正调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效果[6]。另外,群众活动灵活性不足,以传统活动形式为主,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尽管群众出其参与热情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活动参与兴趣将逐步下降,影响到群众参与积极性。
(二)专业化人才缺失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持,而目前多数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受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专业化人才匮乏问题愈加严峻。受限于这一问题,文化机构应有效应并未发挥,不得不同其他部门联合在一起开展工作,最终群众文化活动必然大打折扣。不仅仅是人才因素,不同区域经济水平不同,经费投入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异,此种情况下导致很多经济欠发达区域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缺乏足够经费支持,即便文化机构有意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活动政策引导支持,不可避免地弱化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效果。
四、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途径
结合目前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应积极转变理念和方法,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优化,在满足群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整合优势资源,确定群众文化活动目标
为了调动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性,提升活动开展成效,管理部门要强化职能,转变滞后理念,积极整合与挖掘优势资源,组织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便于最大程度上展现活动价值。结合群众的文化基础需求,确定最佳的活动目标,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合理性、针对性,为后续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效果提供坚实可靠保障[7]。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中,应深层次挖掘不同地区优势文化资源,深入群众基层,与群众交流和沟通,了解其个性化需求,以此为依据优化、调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迎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其次,管理部门要提高群众文化活动重视程度,调查与反馈群众生活状态,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来促进优势资源全面融合,实现资源最优化整合。基于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吸引群众参与其中,促进群众文化水平提升。再次,管理人员要确定合理的目标,综合分析考量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强活动先进性。对于活动实施反馈的问题,要协商沟通,及时调整。最后,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前,应实地深入、系统文化调研,创设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条件。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在传统戏曲、歌舞表演、书法比赛、民俗等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融入民间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群眾文化活动,如,编织、剪纸等活动,形成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在满足各类群体精神文化需要同时,有效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营造良性的活动氛围
为了推动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各级有关部门要发挥导向作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重视程度,并适当划拨资金,推动配套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对于受损的活动中心及时修缮,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对应的活动场所提供支持。如,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话剧工作室以及交流时等场所,及时丰富、更新藏书资源,保证内部资料信息丰富、多样。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大范围共建共享,同时,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内部基础设施也要持续更新完善,旨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另外,有关部门也要发挥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并且做好活动秩序维护,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及时反馈群众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营造良性的活动氛围,在丰富群众情感体验同时,更大范围传播优质的群众文化内容。
(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鼓励组建文艺团队
目前部分基层干部对于自身职责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重经济、轻文化的意识根深蒂固,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认为经济水平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自然也可以搞好。此种偏颇的理念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所以,应转变基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观念,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力度。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也是评估干部政绩主要指标之一,以此调动基层领导干部重视程度,明确工作目标方向。完善配套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约束基层干部行为举止,保持高度工作热情。同时,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正确引导群众舆论走向,定期披露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情况,以此来改进不足,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水平。有关部门也可以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尤其是要注重选择有文化特长、工作有活力的青年人,这样能够更有效带动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提升文化素养。
为了增强群众文化活动活力和生命力,能够持久、高质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鼓励具有文化特长的群众组建文艺团队,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载体和舞台。借助新媒体宣传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增强群众的认可和重视,协调配合下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转变基层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开辟新的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深挖不同区域优势、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其中,对于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成效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郝亚新.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分析[J].祖国,2019(22).
[2]周世巧.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探究[J].参花(上),2019(6).
[3]李霞.刍议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J].北方文学,2019(12).
[4]陈坤.从社会学视角度分析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文化活动关系[J].现代交际,2018(18).
[5]张新建.基于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的探讨[J].参花(上),2018(7).
[6]郭涛.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方法探究[J].文化月刊,2017(Z4).
[7]彭益民.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J].求实,2013(2).
作者简介:冷婷敏,女,镇赉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