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所见封泥取法研究

2023-08-16 22:06:14杨淑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吴昌硕

【摘 要】吴昌硕作为晚清最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他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篆刻方面,更是令人瞩目。吴昌硕之篆刻是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主要由取法金文、历代玺印、石鼓文、砖瓦、陶器、封泥等上的文字为主,强调印外求印、古貌意蕴。他打破了前人固有的观念,在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基础之上,大胆尝试,直接取意封泥,将封泥所展现的面貌融入自己的篆刻中,还取法古封泥之章法布局、边栏形态等,使其篆刻与封泥得到了很好的契合。本文仅以封泥为角度来探索吴昌硕篆刻的取法问题。

【关键词】吴昌硕;篆刻艺术;秦汉封泥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31—03

一、吴昌硕封泥取法

(一)取法溯源

1.初学浙派

浙江印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创立,有道是“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

1857年,年仅十四岁的吴昌硕随父习篆刻,同当时绝大部分人一样,先从浙、皖派入手,为后来自身篆刻发展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左浙派印,右吴印。

两方印在布局上可称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呈对角分布。而吴昌硕印在浙派印的基础上,留白更为大胆、疏密对比强烈;字形偏方、重心较低;线条细劲坚挺、中间似有断连之处,方向多变,趣味横生。“生”字的借边处理,虚实结合,轻重分明,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古朴苍茫。

2.取法秦汉印

吴昌硕在《缶庐印存》中言:“近十数年来,得家退老人许,见所藏秦汉印,浑古朴茂,心窃仪之,每一奏刀,若与神会,自谓进于道矣,然以赠人,或不免訾议,则气之不易工也如此。”他师法秦汉印,且尤喜汉印,曾在边款中多次提及,如“壬辰三月,拟汉铸印”“拟汉凿印,寄质公一笑”等。

3.取法赵之谦——印外求印

赵之谦篆刻初学浙派,继而取法秦汉。后来收集战国钱币、汉砖、封泥等文字入印,并提出了“印外求印”的观点。

吴昌硕二十九岁离家来到上海、苏州等地广泛交友、学习,并结识了任伯年、杨岘、吴云、高邕之等著名的金石书画家。由于潘祖荫与赵之谦私交甚笃,杨岘、谭献与赵之谦亦有过往,所以与这三人交好的吴昌硕能见到不少赵之谦的真作并进行揣摩学习。吴昌硕晚年在诗中提到:“浙人不学赵撝书,偏师独出殊英雄”,所以赵之谦于吴昌硕篆刻意识的启发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左赵印,右吴印。

赵印和吴印风格大为相似,章法紧密、没有界格。较赵印而言,吴印的疏密对比更为大胆,分散于四个角落;赵印整体重心较低,线条圆浑古劲,给人一种古拙之感,而吴印线条婉转流畅、瘦劲有力,篆意更浓。

4.取法封泥

封泥是秦汉的保密工具,即在需要保密的简牍之上以绳封之并填之以泥而章盖其上。受古制影响,官员去官后的官印多交至中央进行集中销毁,所以保留下来的秦汉印极为稀少,封泥便显得尤为珍贵。

基于“印外求印”的思想,吴昌硕还以古砖文字、瓦当、封泥的风格入印。其中封泥为吴昌硕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印风。

27岁至44岁为吴昌硕对封泥、古陶文等取法的主要时期。

吴云乃咸丰年间有名的书画家、篆刻家、鉴藏家,收藏鼎彝、碑帖、名画、古印、宋元书籍甚富,精鉴别与考据。1880年2月,吴昌硕居住于吴云的“两罍轩”,在帮其拓印《古铜印存》与钟鼎彝器图等过程中,第一次亲眼见到封泥、古瓦砖实物,并借其所藏来研究金石篆刻和书法。

他曾說:“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正笔势天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吴昌硕将取法封泥与古印相结合,故四十岁前后作出的大量作品都是直取封泥意趣,从而形成了古朴浑厚、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篆刻风格。如款识言:

①“承潞之印”边款:拟古封泥。丁亥七月,吴俊卿挥汗记;

②“邕之无恙”印边款:邕老属仿泥封。丙戌三月,仓硕;

③“遇圆因方”印边款:轶侪观察命以簠斋所藏古封泥。乙未初春,吴俊卿记;

④“无须子”印边款:拟方古封泥为屏周老先生。已未五月昌石吴俊挥汗;

⑤“胡鄂之印”边款:略得古封泥遗意,南湖先生以为然否?老缶年八十有二等。

二、如何取法

(一)字法

老缶于“葛书征”一印上刻边款“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西泠一派实祖于些,此兹拟其意,若能起丁、蒋讨论之,必曰吾道不孤。甲寅初春,书征先生属刻即正之。昌硕时年七十有一”该印线条平直浑厚、间距均匀,转折之处方圆结合。虽不似篆书柔美流畅,却有一种凛然之气,概是仿铸印封泥之风格,其“金城印信”亦如“葛书征”般为“拟封泥之平实者”。

(二)章法

“一字有一字之章法,全印有全印的章法。”赏析印章之优劣,其章法占有重要因素。“精粹如秦玺,古拙如汉碣,兼以彝器、封泥,靡不采精擷华,运智抱拙。”可以看出他章法上下了很大功夫。

1.印面布局

吴印之气势磅礴,即将绘画中“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理论与在章法布局之“各有千秋,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结合,使印面看起来有种极限之美。此外,秦汉印有其时代风格,但受刻工、侵蚀等因素影响,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封泥有庄重典雅之态亦有气韵生动之姿。老缶便在章法上取封泥之态,通过字的大小关系、破损程度以及线条粗细,字与边栏之关系、留白等相互融合,使得整个印面苍古朴拙,冲击力极强。

该印字体、留白大小不一,富有层次,“堂”字线条较“朴”字更为凝练、刚劲。界格极为大胆,粗细夸张,突出了全印之疏密,实乃险峻。

2.取势

老缶认为“刻画金石岂小道,谁得鄙薄嗤雕虫。嗟予学术百无就,古人时效他山攻。”故刻印之前会进行多次印稿设计,调整每处线条、转折、收笔等,如此精益求精,而印章最终却又有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之感,可见其审美与技法之深厚。

(三)刀法

老缶主张书法入印,认为篆刻也要讲究笔意,所以在创作时常以刀代笔,运用各种刀法来表达转折、顿挫之感,如“使刀如笔任曲屈,方圆斜直无差讹”等,使得整方印风格统一、古朴雄强、浑然天成。

吴昌硕最初多仿秦汉刀法,以“拟切玉法、切刀法、钝刀法”为主,后才求法封泥。

(1)杨岘在《削觚庐印存》中言“吴君刻印如刻泥,钝刀硬入随便治。文字活活粲朱白,长短肥瘦始则差。当时手刀未渠下,几案似有风雷咦。李斯、程邈走不迭,秦汉面貌合一簁。”老缶在刻印时大胆用刀,其熟练程度非常言可语,加之有多次印稿设计,所以他的印往往凝练简洁而富有深意。如其“无须老人”印,线条粗细明显而自然,尤其是“人”字走势极为流畅,给人以通畅之感。左右两根线条或饱满、或劲道,富有变化,可见刀法之深。

(2)残缺刀法是老缶常用的一种刀法。由于古封泥烧制过后质地坚硬,受时间、风雨侵蚀等因素影响,印面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线条、边栏残缺不全。恰恰就是这样的质感成就了他的篆刻风格。利用“钝刀浅刻”和“冲、切结合”等方法,如“无须老人”印之“须”字,金石味十足,使之看起来苍古遒劲,“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顾到气魄”大致如此。

(四)边栏

吴昌硕印章边栏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借边、残损、夸张。

(1)借边即采用了细边封泥的样式,将左右两边以点画替代;

(2)残损则如“老缶”印等,他认为封泥的自然残缺能使全印更为古朴,故在边栏中大量使用残破。但印是不能随便敲的,如“拟封泥之残阙者”所言,要通过残破的大小、多少、程度、形态等来体现其粗细、轻重、虚实、节奏等状态,从而形成磅礴凛然的印风;

(3)夸张则为线条密集之处边栏细劲,反之,线条稀疏则边栏厚重。

(五)精神气韵

“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老缶非常注重印面精神的渗透,运用钝刀之刀锋刻出精气十足之字,与书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大致类似。他还认为“封泥残缺螺扁幻,不似之似聊象形”,所以在后期治印的过程中,从刀法、字法、布局等方面入手,还融入了其他的因素,力求的封泥之古韵,如“凿窥陶器铸泥封,老子精神本似龙。只手倘扶金石刻,茫茫人海且藏锋。”

三、后世影响

吴昌硕取法封泥的精髓就体现在他所作之印的精神气质。“林际康印”印线条老辣,亦钝亦锐;用字大胆。“印”字上下之间的走势、布局等均各有異,极为险峻!“际”“康”二字并笔较多,留白不一、疏密层次丰富;“林”字线条自上而下由粗到细,却并无病笔;边缘残破自然,整体都透漏着一股浑圆、铿锵之气!

他于篆刻有着相当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后人称之“先生对于章法,极为重视,每作一印,必先反复构思,一旦心有所得,方才动笔起稿,并再三修改。”“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正是因为老缶先生对篆刻孜孜不倦的日夜探究,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于我们而言都非常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振宇.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J].对联,2021(6).

[2]王毕.舒卷自如古趣横生--吴昌硕篆刻的高浑苍劲[J].品牌研究,2018(5).

[3]钮震江.论吴昌硕篆刻的界格印[J].中国书画,2018(1).

[4]赵熊.吴昌硕篆刻对汉印精神的诠释[J].中国书法,2017(9).

[5]黄惇.“印外求印”“印从书出”观照下的吴昌硕篆刻[J].中国书法,2017(9).

[6]刘美汝.吴昌硕封泥入印实例举隅与技法分析[J].艺术品鉴,2019(35).

[7]朱天曙.吴昌硕印章的取法来源及其“金石气”初论[J].西泠艺丛,2022(7).

[8]刘江.吴昌硕印论图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杨淑婷(2003—),女,汉族,湖南怀化人,暨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吴昌硕篆刻。

猜你喜欢
吴昌硕
吴昌硕艺术展
中华书画家(2023年2期)2023-10-12 04:08:24
吴昌硕论画家素养
金石力 草木心
——吴昌硕与上海
中华书画家(2021年5期)2021-12-01 14:34:28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童话世界(2019年29期)2019-11-23 09:05:26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2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一代宗师吴昌硕
一代宗师吴昌硕
一代宗师吴昌硕
用劲刻
读者(2016年10期)2016-04-28 2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