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佩媛 黄 辉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1],我国的城乡关系也经历了“分离-对立-统筹-融合”的发展阶段[2]。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重视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城乡融合对乡村产业振兴乃至全局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城乡融合视角探究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21 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组建体现了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居于首位,意味着产业兴旺十分重要且必要。乡村各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新业态的出现及新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形成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样是实现乡村人才、文化、组织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需要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乡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对于城市来说,部分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依托于乡村的农产品资源及剩余劳动力。而对乡村来说,乡村产业则需要城市的技术、专业人才等重要资源的支持。这就对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平衡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提出了迫切要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流动融合,推动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城乡融合的整体逻辑实际上是由乡村产业振兴提出对城乡产业各要素相互流动的迫切需求,推动城乡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并带动城乡之间其他方面的全要素互动,从而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这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前进目标和要求[4]。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可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提振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对于乡村一些脱贫不久尚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可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特色产业,邀请农户以少量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技术并了解产品生产交易全过程,从而助力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乡村产业振兴关系乡村经济繁荣,是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5]。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产业之间的互通,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面临着众多问题,急需寻求相应破解路径。
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条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大,就业机会增多,吸引力越来越强,各类资源要素相继涌入城市,从而出现了城乡发展格局的“虹吸效应”,使乡村产业发展出现资源要素不足的情况。第一,劳动力、人才和技术资源不足。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乡村只剩下劳动能力弱的老人和儿童,“空心村”现象严重。而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整体发展缓慢,各方面条件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和人才的匮乏也导致新事物、新技术难以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资金保障不足。乡村产业起步难、投入多、周期长、收效慢,普遍较难从城乡金融机构获得大额贷款,主要依靠创业人员自身的成本投入和政府的政策帮扶资金。但多数农村创业人员自有资金较少,且政府的帮扶资金额度有相关政策规定,并不能完全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导致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停滞。第三,土地资源不足。虽然乡村存在大量村集体闲置土地可以用来发展集体经济,但由于土地是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限需要村民共同决定,村民意见不统一使村集体闲置土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乡村产业发展土地资源要素短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产业开始蓬勃发展。部分乡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出现了产业竞争同质化严重、产品特色不明显的现象。例如,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部分村庄通过刷墙画、建造人工景点、打造网红景点等方式吸引游客并获得了一定收益,其他村庄出于逐利心理,盲目跟风,照搬照抄,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乡村产业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内也许能获得一定收益,但难以持续长久发展。还有部分村庄出于将产业做大做强以获取更高利润的目的,盲目地种植大量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果树等。虽然种植规模较大,但由于未做好品种选育工作,以及缺乏大规模种植的技术经验,生产出的农产品品种普通、品质一般,与市场上同类知名产品相比,品牌特色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最终只能以普通价格售出,获取的利润较少。部分村庄则是产业发展品类较复杂且产业规模小,以至于产品特色不突出,很难树立特色产品形象并进一步打造品牌效应。
第一,受传统思想和长期习惯影响,农民多数选择将初级农产品直接售出,没有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的一体化生产销售链条。虽然部分村庄购入了相关的加工设备,但往往只是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获取利润较少,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机制,无法形成区域产业优势。第二,部分地区秉持农、林、牧、渔等资源禀赋,但第一产业发展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不深,资源之间循环融合发展不足,产业发展相对独立,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缺乏与精深加工业的有机结合。第三,部分地区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充足,但对资源的挖掘不够,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且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导致乡村市场吸引力不强、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网络通信、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场景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这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信息化发展对乡村数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第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当前我国乡村5G 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为乡村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城乡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如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缺乏、智慧化应用缺乏等,导致出现乡村旅游服务信息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等问题。第三,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缓慢。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快速,但数量和规模依然较小,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销售渠道有待拓宽。另外,乡村文化旅游也没有和产业数字化有机结合,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供给数字化程度较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6]。对于乡村自身来说,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树立特色品牌、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并积极衔接城市产业及依托现代化信息科技积极发展数字产业等路径,才能有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可以使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更加紧密,对乡村产业振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出台更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在人才方面,政府要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大学生、在外乡贤回乡发展,同时做好人才的“育、留、用”工作,使乡村技术人才真正留得下来、扎得下根。在政策方面,出台更多普惠政策,吸引新乡贤或外来企业在当地扎根创业。第二,进一步健全乡村金融体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政府要鼓励并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发力,通过提供乡村产业振兴专项低息贷款等多方面筹措,扩宽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并做好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第三,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相关制度,如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激活乡村土地活力,释放乡村土地价值,吸引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乡村产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走乡村产业振兴特色发展之路。第一,各地政府可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大规模中草药、茶叶、花卉等的种植或水产品的养殖,着力做好优种选育、特色产业机械化装备、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产品开发与保鲜物流等工作。第二,各地政府应引入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加强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使乡村特色产品凭借高品质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从而打造当地知名品牌甚至是国家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例如,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依托“洛阳源耕”和当地优质土壤资源,发展沟域生态经济,打造特色小米品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第三,乡村旅游业发展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的问题。各地政府应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如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区位优势、宜人气候,或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名人事迹、深厚德孝文化传统、红色故事等,着力打造“生态小镇”“德孝之村”“历史名村”等,或开发红色旅游路线、建立生态康养度假村等,真正做到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树立旅游观光特色品牌,促进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增质提效。
第一,各地政府要着力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生产、加工、物流、服务一体化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河北省曲周县依托当地加工业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以当地优质小麦、鸡蛋、甜叶菊为产业重点,将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产品服务等环节实施一体化链条发展,并开启了“线上+线下”的经营方式,使当地经济得到持续增长。第二,各地政府可通过开展生态低碳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使农业和旅游业、服务业有机结合,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例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通过对当地水库周边的石漠化土地进行治理,发展花卉、林果、水产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并探索“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农民致富渠道,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助农提供硬件支撑。政府要加快乡村5G 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5G+数字乡村”“互联网+”等提供坚实基础。第二,着力提高乡村产业数字化程度。乡镇政府可积极开展“电商助农”行动,通过邀请知名博主进行助农直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并提升当地农产品知名度;积极进行“新农人”培训,通过开办课程,使农民能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新媒体,指导农民进行电商运营,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加快搭建城乡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充实网络服务平台信息,完善文化旅游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第三,将乡村现代产业发展和数字化有机结合。政府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大力推介当地整体发展状况、优惠政策、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硬件设施等,吸引更多投资商发展产业,丰富乡村数字产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政府要对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前景规划进行分析,结合市场需求,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开创和发展农业产业园、现代化产业园等并进行数字化管理,使科技和乡村现代产业有机结合,助力乡村产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