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08-16 04:09葛国庆李先涛
江西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喷药除草大豆

葛国庆,李先涛

(山东省单县李新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山东 单县 274300)

我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大豆用途广泛,可榨油、可做饲料,可加工成农副产品,因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豆中之王”。大豆种植的产量、质量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密切相关,如栽培管理不规范,病虫害防治不科学,则大豆的产量、质量、效益必然得不到保障,在此情形下,做好大豆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豆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1 选地、整地、施肥

1.1.1 选地

大豆种植对于土壤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但为达到理想的产量和质量,仍要做好选地整地工作。选地时,应优选土层深厚、保水性强、富含有机质、灌排水方便的地块,以黏砂壤土、砂壤土等为宜,土壤酸碱度控制在6 ~7.5之间。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为大豆优质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1.1.2 整地

科学选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深翻土壤25 ~30 cm,再进行晾晒,一方面可利用紫外线杀灭土壤中的致病菌和虫卵,另一方面可提高土壤松散透气性。所以农户要明确整地的重要性,整地时清理干净田间的杂草、碎石块、地膜等,避免影响大豆植株生长。

1.1.3 施肥

大豆种植前,在土壤中施加充足的基肥有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施加基肥时,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每667 m2施加腐熟有机肥2000 ~2500 kg、三元复合肥20 kg 即可。将基肥深翻入土,为大豆苗期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1.2 种子处理

1.2.1 选种

选种是否合理,会对大豆产量、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保证选种的合理性尤为关键。农户在选种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区域降雨、温度、病虫害流行趋势、市场需求、实际用途等方面的因素选种,优选抗逆性、抗病性强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并且要确保所选择的品种通过农业部门审定。干旱少雨地区,应优选分枝多、植株繁茂、中小粒、无限结荚习性品种;雨水充沛地区,应优选主茎发达、秆强不倒、中大粒、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科学选定大豆品种后,应精选种子,将秕粒、霉粒、病粒、褐斑粒、杂种等清除掉,确保待播种子大小均匀,净度>99%,发芽率>95%,含水量<12%,提高种子发芽率。

1.2.2 晒种

播种前需做好晒种工作,这是增强种子发芽势的关键。晒种时选择晴朗天气在地面均匀摊铺晾晒种子,每间隔2小时翻动1 次,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够得到晾晒,一般连续晒种24 ~48 小时即可,晒种时要避免强光暴晒,避免种皮破裂感染病菌。

1.2.3 拌种

药剂拌种有助于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病率。首先,在酸性土壤中种植大豆时,可用钼酸铵拌种,每1 kg 种子用钼酸铵1.5 g,配制成1.5%钼酸铵溶液然后喷施在种子表面阴干后即可播种。其次,对于荒地、首次种大豆的地块,可使用根瘤菌拌种,每50 kg 种子用根瘤菌200 g 兑水2500 g 后喷施在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最后,可直接使用优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包衣后的大豆种需阴干后再播种,提升种子抗逆性。此外,需注意使用钼酸铵和根瘤菌拌种后,种子需当天播完,不可过夜,避免失效。

1.3 播种管理

1.3.1 播种方式

大豆播种时,采用“垄三”栽培法,双行间小行距控制在10 cm,借助穴播机在垄上等距穴播,空距20 cm,每个穴播3 粒种子。

1.3.2 播种时期

大豆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会对大豆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控制好大豆播种时间尤为重要。要结合降雨、温度等方面的因素控制播种时间,一般在土壤温度稳定在8℃~10℃时播种为宜。

1.3.3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过大、过小,均会对产量产生影响。农户要结合土壤肥力状况、品种特性等因素控制好大豆播种密度。肥地、早熟品种宜密,薄地、晚熟品种宜稀。早播、分枝多的品种宜稀;晚播、分枝少的品种宜密,晚播、分枝多的品种宜稀。一般情况下,土壤墒情良好的地块每667 m2保苗20 万~30 万株,土壤墒情较差且干旱的地块每667 m2保苗28 万~35 万株[1]。

1.4 田间管理

1.4.1 破除板结

大豆播种后,如遭遇暴雨则会导致土壤出现严重的板结现象,导致幼苗出土困难,进而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严重的需重新播种。因此降雨后及时破除板结土壤非常重要,一般在降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破除板结作业为宜,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工锄、耙破除等,确保大豆正常出苗。

1.4.2 查苗补苗

如农户发现播种后的大豆存在缺苗的现象,需及时做好补苗工作,一般要在子叶期就地带土移苗补栽,补苗后需浇灌充足的补苗水,确保其成活率。如缺苗现象非常严重,则可考虑进行补种,保证齐苗率。

1.4.3 间苗定苗

大豆播种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下种不均匀的现象,下种过多时则会造成苗挤苗,下种过少则会降低产量。所以农户要及时做好间苗定苗工作,一般在第1片复叶全展期定苗,第2 片单叶平展时间苗,及时将弱株、病株、混杂株等剔除掉,保留健壮苗。

1.4.4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一方面可避免杂草和植株争夺水分及养分,另一方面可提高土壤通透性,防止土壤板结。要控制好中耕除草时间,一般在第1 片复叶出现、子叶未落时进行首次中耕除草,要避免对幼苗根系造成损伤;苗高20 cm、搭叶未封行时进行二次中耕除草,此次中耕除草应稍深,同时结合追肥培土。除草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除草法,如人工除草法、化学药剂除草法等,一般苗前除草以化学药剂除草为主,苗后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常见的杂草包括牛筋草、狗尾草、马齿苋、灰菜、铁苋菜等,常用的除草剂包括精禾草克、盖草能、稳杀得、苯达松等。要控制好除草剂使用量,防止产生药害。

1.4.5 灌水排水

水分是大豆植株生长的必需品,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会对大豆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户需结合降雨情况、土壤持水量等因素及时做好灌排水工作。首先,大豆全生育期约灌水3 ~4 次,分别在幼荚形成期、开花期、鼓粒期等。需结合大豆需水规律、温度等因素控制好灌水量,建议采用沟灌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杜绝大水漫灌。其次,如频繁降雨,则要及时进行排水,减少田间积水,尤其是在成熟期,应保持田间干燥,避免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2]。

1.4.6 适时追肥

肥料是大豆生长必不可缺的养分,因此做好追肥工作尤为关键。要结合大豆植株长势,合理控制好追肥时间、追肥量。大豆追肥以根外追肥为主,一般需追肥2 次,首次追肥为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微生物菌肥1 kg,亦可直接追施复合肥10 kg,实现对壮苗的培育。二次追肥为开花结荚期,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微生物菌肥1 kg,提高开花率、结荚率,减少落花落荚,保证大豆产量。此外,如发现大豆植株存在倒伏现象,可喷施叶面肥,起到矮化植株、增加茎秆粗壮度的目的,降低倒伏概率。

1.5 成熟收获

大豆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获作业。收获时间过早,会降低百粒重,增加秕粒数量,影响产量、品质;收获时间过晚,极易出现炸荚现象,进而造成产量损失。所以控制好收获时间非常关键。要结合收获方法、品种因素控制收获时间,人工收获以黄熟末期为宜,机械收获以完熟期为宜。高油大豆适宜早收,高蛋白大豆适宜晚收。爆荚(颤角)品种要早收,防止丢粒。要选择在晴朗天气早晨收获,并控制好收获质量,做到割茬低,不留荚,收割损失率应小于1%,脱粒损失率应小于2%,破碎率应小于5%,清洁率应大于95%。使用机械设备收获前,需做好调试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防止出现故障。收获后的大豆,需晾晒一段时间,让水分降至5%以下再储藏,防止霉变影响品质。

2 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2.1 褐斑病

褐斑病是大豆种植中的常见病,其病原为大豆球壳孢菌,病菌可在病叶上越冬,适宜温度下随着风雨传播侵染。温度达到28℃时,雨水增多,夜间多雾会增加发病率,加重发病症状。叶片患病后会出现不规则状红褐色的病斑,有的呈黑褐色,随着病斑数量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叶片逐渐枯黄、落叶。

大豆褐斑病防治技术如下:科学选种,优选高抗病性品种,并用药剂拌种,杀灭表皮病菌;播种前深翻晾晒土壤,杀灭潜藏菌源;发病后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3]。

2.2 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属土传病害,多发于幼苗出土前后,常年连作地块发病率高且发病严重,低洼地、持续降雨、管理粗放、播种过早过深等会进一步增加根腐病发病率。幼苗患病后,根部、茎基部会形成褐色椭圆形的病斑,病株矮小发黄,后期根部呈黑褐色,表皮腐烂,叶片脱落,影响结荚及产量。

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如下:坚持轮作机制,优先和小麦、玉米等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播种前深翻、晾晒、平整土壤,提高土壤透水透气性;做好中耕培土工作,加快壮苗培育;播种后如降雨需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发病后,可浇灌25%甲霜灵800 倍液,每间隔1 周灌药1 次,连续灌药2 ~3 次。

2.3 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也被称之为白腐病,其病原为核盘菌,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同时,如重茬、连作则会进一步增加菌核病发病概率。幼苗期发病后,可见茎基部出现深绿色、湿腐状的病斑,后期幼苗逐渐倒伏死亡。成株期发病后,茎基部会出现条状暗褐色的病斑,病斑不断扩大后植株会逐渐枯死,湿度过大时病部会出现白色絮状的菌丝体。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如下:制定轮作计划,坚持和禾本科作物轮作3 年以上;发病田需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菌源;收割后需深翻晾晒土壤;加强田间管理,重点做好追肥、灌水、除草等工作,提升植株抗性;发病后,可喷施40%菌核净1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即可。

2.4 霜霉病

霜霉病亦是大豆种植中的多发病,尤其是土壤温度低、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率显著升高。幼苗期患病后,真叶、复叶叶片和茎部出现褪绿斑块,后期叶片变黄枯死,潮湿环境下病斑背面出现大量灰白色霉层。成株期患病后,复叶会出现散生不规则形的褪绿黄斑,后期变为多角形枯斑,然后叶片干枯脱落。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技术如下:科学选种,优选高抗病性品种;坚持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禁止连作;重视药剂拌种工作,播种前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衣剂包衣,降低患病率;发病后,可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 兑水30 kg 喷施,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即可。

2.5 胞囊线虫

大豆胞囊线虫,其虫卵可在20 cm 深的土壤内越冬,线虫是好氧生物,因此常见于透气性好的地块中,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连作会使线虫数量逐年增加,暴发后会严重影响大豆植株生长。植株患病后,子叶、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呈火烧状,根系破裂并露出一些白色胞囊,被害根不结瘤。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如下:坚持轮作,尤其是重灾区需实行5 年以上轮作;重视药剂拌种,将3%呋喃丹颗粒剂和种子、肥料混播,综合防治孢囊线虫、地下害虫;用根瘤菌拌种,每50 kg 种子用根瘤菌200 g 兑水2500 g后喷施在种子表面晾干后再播种;用3%克线磷5 kg 拌土后穴施,效果明显;虫量较大的地块用3%呋喃丹颗粒3 kg处理土壤[4]。

2.6 食心虫

食心虫会对大豆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多发于每年的7 月-9 月,幼虫通过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进而将豆粒咬成沟形,甚至会导致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有大量虫粪,进而降低其商品价值。

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如下:优选高抗虫性大豆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做好秋季土壤深翻工作,进而将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数量;在田间撒施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效果颇佳;在食心虫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降低虫食率;成虫盛发期可喷施15%阿维毒乳油15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即可[5]。

2.7 根潜蝇

大豆根潜蝇多发于每年的6 月-7 月,根潜蝇的蛹通常在大豆根部、土壤内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侵染、危害植株。根部患病后,植株的主根皮层会出现裂口,有的出现肿瘤,根部根毛缩短,侧根数量减少,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落叶时间提前。

大豆根潜蝇防治技术如下:坚持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收割大豆后需及时深翻土壤晾晒,降低次年蛹羽化率;重视选种和种子处理工作,每100 kg 种子用40%乐果乳油700 mL 兑水5 kg 拌种;控制播种时间、深度、密度,营造良好的田间环境;做好追肥、灌水等工作,提升植株抗性;进入盛发期后,可喷施20%吡虫啉浓可溶剂3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即可。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豆种植时,为保证大豆产量、质量,提高大豆种植效益,要积极推广应用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加强种植管理工作,保证种植技术的规范应用。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制定针对性、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概率,保证大豆植株良好生长,提升大豆产量、质量、效益,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喷药除草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除草记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果树喷药巧时期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某农用型无人直升机喷药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