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磊
(毕节市七星关区林业局,贵州 毕节 551700)
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防风固沙、防御自然灾害、提供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当前森林退化、老化问题突出,影响了森林自身的生态平衡,也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加强退化林修复势在必行,通过实施退化林修复改造,有利于精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树种多样性,稳步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
退化林是指因自然、人为等因素综合影响,导致森林质量大幅下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减弱,生物多样性丧失,失去主要功能的森林。退化林形成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土地退化、病虫害蔓延、自然环境变化等。严重的病虫害会造成森林大片树木枯死,比如松材线虫会导致林木枯死,防治不当会持续扩大虫害面积,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自然天气也会对森林造成损害,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因素会引发森林功能退化,比如因天气干燥而引发的森林火灾会对森林造成毁灭性伤害;洪涝灾害会冲倒大量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威胁林木生长环境。
人为因素主要是管护人员没有做好后续的管理工作,对于部分中幼龄林的养护不够细致,导致树木生长速度受限,出现退化现象。管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及营林技术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在森林防护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部分地方林业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管理经费支持,导致管理不完善。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出现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严重的现象。人工造林纯林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森林树木出现倒伏问题,致使退化林问题更加突出。人为造林过程中,不科学的地块选择或整地,栽植密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森林退化[1]。
退化林修复改造首先需遵循符合自然规律的原则,在制定实施方案前对修复对象进行分类分析,明确修复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退化林修复应符合立地条件与环境条件,使林木生长具有优良的环境空间;根据林分退化程度,有计划地分步推进,加强后期管理工作,促进林木健康成长。其次退化林修复改造需遵循不同树种之间有差异的原则,不同树种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比如,乔木退化林采用乔木修复的方式,灌木退化林采用灌木修复的方式。树种的选择、种植密度的确定需结合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林木的经济性,尽量选择符合当地自然特点、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最后,退化林修复改造还需遵循“重点突出、合理推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需稳步推进,合理规划出退化林的分布区域,优先修复退化问题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降低林业生态和经济损失。
造林修复是退化林修复常用的方式,造林修复又分为补植补造修复、人工更新修复、采伐修复等。补植补造修复是指在中度退化林分的空地中,采用与原来相同的树种进行补种,完善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主要应用于树种稀疏分布不均、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目的树种损毁较多、局部产地条件不适急需更换树种的林分;采用补植补造修复方式需加强对补植后树种的管护,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进行除草、定株、修剪,使补种的树种能够顺利茁壮成长,提高退化林的郁闭度。人工更新修复需坚持因地制宜的造林原则,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主要应用于人工林中树种选择不当的林分,天然林中没有目的树种的林分,因旱涝冰冻灾害性天气等需要重新造林的林分。采伐修复前需取得当地林业部门的采伐许可证,采伐面积及采伐株数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相关要求,防止对退化林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采伐修复包括清草除灌、补植、修枝等的方式,杂草灌木会干扰幼林生长,需及时进行清除,对非目的树种及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树种,需结合清草除灌一并伐除。
改造修复一般包括抚育改造、品种替换改造、病虫害防治改造三种方式。抚育改造主要方式是抚育间伐,不合理的造林密度会影响树木生产力,抚育间伐可以有效调整密度,增加单株的生存空间;对于轻度或中度退化林分,采用透光伐、卫生伐、疏伐的方式,清除死亡和生长不良的林木,改善密度、通风、光照等条件,提高森林质量。退化林中的树种不适应立地条件,通过品种替换进行改造,选择立地条件要求不高、抗逆性强的速生树造林,丰富造林树种品种,改善林分结构[2]。对于因病虫害导致的防护林重度退化需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比如,幼虫期用注射器将农药注入蛀孔里再用湿泥封住,在成虫羽化期喷施乐果乳油1000 倍液等,采取有效措施将病虫害扼杀在萌发阶段。
树木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土质,如果土壤质量差、土层厚度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足,那么树木在贫瘠的土壤中无法正常生长。而对土壤改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退化林修复改造中贫瘠的土壤会降低树木的成活率,并降低退化林修复改造的质量。退化林修复改造中水资源的缺乏也制约了修复改造的质量,水是树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地下水不足,水资源匮乏,大面积的绿化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水资源的配给不足,给退化林修复造成了困难。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对采伐限额进行了规定,一些过熟林分不能及时采伐,导致部分树木逐渐衰退,森林防护作用下降,而防护林更新的经济压力与人员压力较大,致使过熟林无法及时更新,林分退化严重。
虽然很多地方完成了集体林权改革,但是在管理机制上缺乏改革创新,仍然根据以前的管理方式进行管护,导致修复改革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防护林可持续发展出现问题。退化林修复改造是综合工程,需要进行周密安排,改变树种单一、缺株断行、生长量小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区域选择,采取先进技术措施,明确改造次序、培育方向等,对退化林进行全面改造。目前,部分区域由于管理不当,在修复改造过程中存在借机毁林、盲目改造的现象,而退化林的修复改造是复杂的生态工程,需要结合当地经济条件与自然环境,合理选择树种,通过间伐抚育、整地改造等方式进行实施,因地制宜地进行修复改造。部分地区退化林修复改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偏低的项目实施标准易导致资金投入少于退化林修复改造实际需要,资金缺口给退化林修复改造带来困难。
退化林修复改造需突出重点,优先修复改造具有重要生态战略位置或者退化老化严重的退化林,生态系统出现逆向演替态势的林分,以及老化、退化、“缺网”、“断带”的农田防护林。对修复改造对象需进行分类改造、分步实施,比如对老化、重度退化的乔木林进行更新修复;对于林木稀疏、林中空地较多的疏林地采用全面补造修复;对于中度或轻度退化的乔木林和灌木林,采用抚育修复、补造修复和平茬复壮等方法。退化林修复改造需科学合理选择树种,合理配置密度,优化林草结构。例如,甘肃泾川县积极探索修复改造模式,根据不同退化林的特点,合理搭配树种,创新混交模式,比如在重点区域选择以云杉、油松等为主的针叶树;对过熟退化刺槐林、杨树林,采取林下造林、补造修复等方式开展修复,形成复合异龄针阔混交林。再如,在旅游景区采取补造修复方式,通过补植红叶李、樱花、山毛桃等为主的景观树种,形成复层阔叶混交林,再造优美自然景观;在坡度平缓的山台地,采取皆伐更新、补造修复方式,补植核桃、柿子、花椒、山毛桃等经济树种,形成生态经济型混交林;在乡村周边,对柳树、杨树成过熟退化带进行皆伐更新,栽植樱花等,形成景观林带,建设美丽乡村。同时,采用营养钵油松、云杉带土球栽植、雨季造林及埋土越冬、树盘覆膜等造林实用技术进行修复改造。
退化林修复改造任务采用评审制,由具有林业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最终确定的方案需报林业主管部门备案批复,为后期实施提供依据。实施单位需严格按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及规范要求,确保修复改造方案的落实。实施工程项目招投标制,选择的绿化公司或造林合作社必须具备专业资质,保证退化林修复改造的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单位需围绕重点生态区域、退化严重、遭受有害生物严重危害的退化林重点推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采用最新的林业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全面提升退化林修复改造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的林分现状、立地条件,采取鱼鳞坑、水平沟等方式,增加土壤墒情,保持水土,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坚持适地适树,乡土针叶树种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应优先选择。在干旱的区域,采用集流蓄水、生根粉应用、保墒覆盖等技术进行抗旱修复退化林。
在退化林修复改造中还发现,存在设计更新改造面积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区域施工达不到标准,比如选择的退化林修复改造区域立地条件较差,栽植的苗木无法成活,或者在苗木栽植后,后续管理缺乏,没有有效安排浇水灌溉,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苗木成活率降低。针对这些问题,需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退化林修复改造规范、标准与要求,将修复改造计划与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加强对修复工程的过程管理,请专业人员进行监管,对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规划、实施、检查实施全过程监控[3]。
退化林修复改造工作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对新途径、新模式的探索,需在管理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为了提高修复改造工作的科学性,采用项目法人制、合同制、技术负责制、公示制、报账制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修复对象选择、模式选择、林地管控、定额核算、设计论证等环节的把控。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退化林修复补助标准,加强资源的协调配置,切实提高修复质量。开展退化林摸底调查,摸清底数,有利于改造计划与实施方案的精准安排与管理。加强退化林修复技术标准的制定,提高修复的可操作性,构建多元修复机制,精准把握修复对象。加强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开展现场观摩、现场培训等活动,对退化林修复的技术标准与政策解读进行深入分析。学习典型区域退化林修复的新模式、新理念,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促使修复改造工作提档升级。针对退化林修复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建立台账,实施台账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做到任务清、目标明、措施实,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整个区域范围内退化林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退化林的分层、分阶段精准管理,确保退化林修复改造工作落实落地,切实取得实效。加强退化林修复改造宣传教育,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充分认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促进林业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退化林修复改造工程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财政在这方面的补助标准也逐步提高,退化林修复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资金缺乏现象还普遍存在,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退化林修复改造的资金支持。在对不同地区退化林修复改造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土地整理、苗木补植、后期水肥管理等因素,结合地方实际制定补助标准,对于退化林修复改造较困难的区域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设立退化林修复改造专项资金;同时,督促区域政府做好年度计划任务督促区域政府做好年度任务计划上图工作,在任务、资金上给予支持,推动退化林防护修复改造工作。除了财政资金外,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需为退化林修复改造创新投资渠道,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投资中;统筹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在加大地方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对接各类金融组织机构,制定支持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并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退化林修复改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森林资源,尤其是防护林对人类社会生活至关重要,其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退化林由于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逐渐失去保障作用,使生态失去平衡,需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修复与改造。目前,退化林修复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相关部门与企业不仅要掌握科学的退化林修复改造技术,还需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创新,从技术与管理两个角度不断提升退化林修复改造质效,恢复森林资源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森林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