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艺术特征及民族化分析

2023-08-15 13:33:59付逸雯
艺术大观 2023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化艺术特征

摘 要:小提琴是西方乐器,在传入我国后经过中外文化的百年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征,且逐步得到社会公众的接受、喜爱。尽管小提琴艺术在我国当前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应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若要让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需要坚持走好民族化发展道路,积极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借鉴精髓、吸收养分,努力实现中西音乐艺术的有机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艺术特征,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艺术特征;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2-000-03

近几年来,许多音乐家都在为推广民族化音乐而努力。当前,音乐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中国音乐若要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紧紧抓住民族音乐特点。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但在音乐文化全球化趋势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相互交融中逐渐衍生出诸多中国式小提琴作品。因此,探讨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让全世界都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精华,这是每个中国音乐人都必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小提琴最早是在17世纪从欧洲传入我国,而中国小提琴艺术主要是受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演奏艺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小提琴的创新,促使我国小提琴艺术接连迎来发展高峰。中国小提琴若要获得世界的认可,不能仅凭借比赛或者奖项,关键是要让其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确保这一风格与中国艺术的民族化、特色化发展理念相适应,促使中国小提琴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从而达到逐步扩大中国小提琴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目的。中国小提琴艺术以及音乐作品的形成,极大地驱动了广大小提琴专业学生、学者、艺术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令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

中国小提琴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一直坚持吸收西方演奏技巧的经验、尝试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力求让中国小提琴艺术体系持续得到完善。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如果可以将中国小提琴演奏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势必能够让小提琴演奏呈现出本土化趋势,这对于创新中国小提琴艺术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提琴作为舶来的西方艺术形式,在传入我国后经过长期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且在诸多艺术者的努力下令其艺术体系不断走向完善[1]。然而,中国小提琴在与民族文化融合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的,在不同阶段总是会有矛盾伴随,比如小提琴曲目创作强调抒情、演奏技巧,而中国文化艺术受到以文载道思想的影响,音乐作品更加关注主题立意。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取长补短,不仅要广泛采集各领域素材,还应兼顾音乐作品的艺术性,突出演奏技巧性。现阶段,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虽然在题材、演奏技巧、乐理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民族风格,但是出于对大众审美需求的考慮,在民族文化内涵融入方面依旧有所不足,使得中国小提琴在世界范围内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今后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要积极从民族音乐理念中汲取精髓,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应深入探索传统民族文化,精准把握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切入点。

二、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小提琴在中国的普及

小提琴属于西方艺术载体,由于其独特的外形、音色,使得小提琴在引进我国后多流传于专业学院,大众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此种艺术形式。为切实打破这种审美领域绝缘现状,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对小提琴进行革新,这也为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初始阶段,这种革新举步维艰,作曲家纷纷在实践中探索适宜小提琴的民族化审美表现形式,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一定成效,李四光创作的《行路难》,以及冼星海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这些代表着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道路的开启。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的诞生,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开始关注中国小提琴,使得小提琴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过长期发展,诸多优秀小提琴曲目被搬上电视、走进音乐厅,传播到我国各个角落,同时学习、演奏小提琴的人激增,此时小提琴已经真正成为大众接受、喜爱的音乐形式。经过诸多演奏者的不断改进、创新,小提琴曲目中的民族化元素越来越丰富,细节性更强,与大众生活实际、审美情趣更加贴合,很好地适应了大众的情感体验需求,让更多人领悟到小提琴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使得小提琴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了解、所喜爱,随着学习者、创作者、演奏者的增多,创作出非常多优秀的小提琴曲目,将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学展现给世界。事实上,小提琴民族化不仅是对西方乐器演奏进行创新改造的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立足于全新的视角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审美情节,将中国声音通过小提琴作品传递给世界[3]。经过民族化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兼具了西方音乐音律、民族音乐神韵,这也是中国小提琴能够实现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小提琴已经成为世界音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潜移默化地受到世界影响,同时也以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世界音乐。比如《梁祝》,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暗淡,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的,多年后依旧是我国音乐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演出次数最多的,无论在国内抑或是海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可以说是中外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但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在全世界都引起了高度关注。《梁祝》不仅将中华民族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采取欧美罗曼蒂克式的抒情,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悲壮的爱情故事刻画得活灵活现,整首曲目旋律婉转优美、节奏高低起伏,对主题的诠释精准得当,是中国小提琴在民族化之路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民族与世界音乐的融合,为中国小提琴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将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跟世界分享。

(三)开启民族音乐创新之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的音乐理念不断地涌现出来,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地被新的音乐所取代,面对此种危机形势,民族音乐应该如何生存是每一位艺术者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很多民族的音乐,虽然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但也难免会给人一种审美疲劳感和距离感,比如传统戏剧,由于始终保持传统的表现形式、唱词曲调,使人感觉过于单调,特别是对于多数年轻人而言吸引力不强,这也大大削弱了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力,而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开始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拯救了传统音乐,避免其走向消亡边缘[4]。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属于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利用西洋乐器来呈现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为受众提供丰富多元的视听享受、审美体验。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的群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革新,是在古典音乐技巧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以此来适应大众艺术审美个性化需求。

三、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艺术特征

(一)以民族文化為内核

回顾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可以明显地发现民族文化一直都是其艺术创作的内核,而音乐作品题材同样是围绕民族文化确定的,相信未来这也将是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题材是先决条件,作为小提琴音乐作品的载体,为有效助力小提琴民族化发展进程,需要根据小提琴的音乐、演奏特点合理融入民族文化,以此来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确保精神实质同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紧密贴合,使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特征更加突出[5]。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56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均有所不同,这些都可以作为小提琴创作的素材源泉。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就是从民族民间音乐、地方传统戏曲、民族器乐的曲调中借鉴经验、提取灵感而创作出来的,促使小提琴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演奏形式更加新颖,适应多个层次受众群体的审美。比如《内蒙古组曲》,作者马思聪便是从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不回头》中借鉴了曲调,将远离家乡漂泊之人的思想情感借助音乐传递出来。诸如此类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题材为基础 ,经过创编加工而来的小提琴作品还有很多,冼星海的《红麦子》、杨宝智的《喜相逢》等,这些作品既以特殊形式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小提琴艺术注入新的审美元素,使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二)追求创作理念创新

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发展都是要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小提琴属于西洋弓弦乐器,作为舶来品,从诞生开始就有着赖以依存的母体环境,在被传入我国后,中国小提琴在中西方文化环境的碰撞中,其文化思想、审美态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也是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出现双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也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文化环境,即新音乐环境、传统音乐环境。文化主体所处文化环境的差异,使得各自在文化特性、情感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文化行为、观念、形态等[6]。因此,中国小提琴在艺术创作时需要深刻认识到母体环境的差异,在结合西方文化思想与技术的同时,也应兼顾融合民族音乐思想,以此来创新创作理念,赋予作品风格民族化特征。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艺术美感集中体现在韵味、意境中,让人在聆听中有百转千回之感,而小提琴艺术特征则体现在歌唱性、抒情性两个方面,若是在创作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深度结合,相信可以让音乐作品风格更具中国民族韵味。以《放牧》为例,该小提琴艺术作品的主题采取了G宫调式,创作者将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以5、6、7、2、3表现出来,让人聆听之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壮美的草原景象,将对草原无尽的热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此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节奏中常用散板,这也为小提琴的节奏创作拓展出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以《丰收渔歌》《渔舟唱晚》为例,作品开头处采用散板,这样一来就能让演奏者基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即兴演奏,使演奏处理更加灵活,演奏者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韵味美感也就不同,这便是创作理念创新的成果体现。

(三)借鉴民族乐器特点

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既是过程,也是结果,而若要实现这一结果需要依靠具体技术手段。小提琴艺术风格主要是由演奏技法决定的,中国小提琴通过从民族乐器演奏方法、表现技法中借鉴经验,从而创造出与传统西方小提琴截然不同的演奏技法,使音乐语言独具特色。我国民族乐器丰富多样,如琵琶、二胡、手鼓、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每种乐器演奏技巧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之路上,需要有意识地借鉴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风格,促使西方乐器同东方文化完美融合,使小提琴的音色、音调更加丰富,进而实现演奏方式的创新[7]。

以《赛马》为例,此首曲目通常以二胡、马头琴来演奏,由于曲谱结构比较紧凑,节奏跌宕起伏,所以可以很好地调动听者情绪,使万马奔腾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新时期小提琴民族化发展阶段,也可以从演奏民族曲目入手,借鉴二胡、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深入挖掘小提琴的低音部分,为音色的多元组合奠定基础,确保小提琴能够驾驭更多类型的曲目,使小提琴艺术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高度契合。再比如《苗岭的早晨》,在演奏的过程中,可将传统乐器二胡的颤音、滑音的演奏技巧借鉴过来,同时适当融合笛子演奏的花舌技巧,从而营造出小提琴演奏的意境。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小提琴民族化是一个长期钻研的过程,需要小提琴创作者、演奏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到长期钻研,在恰当融入多元化技巧的同时,避免喧宾夺主,如此才能逐步优化东西方乐器及文化的对接效果,以此来为中国小提琴拓展出更广的发展空间[8]。

四、结束语

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历程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虽然四种艺术形式属于西方,但在民主化发展的过程中,却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因此,要使中国小提琴的发展空间得到扩展,就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化发展方向,探索用西洋乐器讲述中国故事的路径,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努力走出一条更具“中国风”的道路,将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展现给世界,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霞.小提琴演奏的民族特色分析[J].戏剧之家,2022,442(34):92-94.

[2]刘洪.从“民族化”到“本土化”——弗雷德里克·马顿斯《小提琴启示录》之表演学派建构问题审思[J].人民音乐,2022,715(11):92-95.

[3]陈金阳.传统音乐文化视域下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J].文化产业,2022,245(28):48-50.

[4]王思慧.新时期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实现路径[J].黄河之声,2022,610(13):19-21.

[5]梁寒琰.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内蕴研究[J].当代音乐,2022,663(06):64-66.

[6]罗旭.袭西乐之技,融中西之长——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艺术特征的思考与研究[J].音乐创作,2018,321(05):106-108.

[7]葛瑶.浅析我国小提琴“民族化”的趋势与艺术特征[J].明日风尚,2018(04):366.

[8]董莹.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特征——以薛澄潜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6,300(08):109-111.

作者简介:付逸雯(2000-),女,山东聊城人,研究生,从事小提琴表演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化艺术特征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28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8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2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3:50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7:38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