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静 来景辉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 安徽·宿州 234101;2.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大量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农业技能型人才,然而有的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不够理想,甚至个别专业已经停招。 如果基层农技人员不足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势必会影响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影响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本文分析了安徽省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农业类专业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类技能型人才,助推乡村振兴。
我国农业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现代化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行业工作比较艰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农业及其从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偏见,许多家长和学生对农业类专业认同度低[1],不关注,导致农科类专业生源不足[2]。 农科专业招生比较困难,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完不成招生计划,致使有些社会亟需的专业不得不停招,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该专业在安徽省的涉农高职院校已停招6~9 年)。 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涉农院校的部分涉农专业录取率和报到率都比较低,导致安徽省多所涉农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停止招生(见表1)。
表1 安徽省涉农类高职院校2018—2022 年涉农类专业招生信息
涉农行业包含种植养殖的各个环节,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但农科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不愿意到基层工作,更不愿从事涉农职业[2],导致农科毕业生就业上同时存在供不应求和就业对口率不高等现象[3]。农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非常高,但涉农类行业多因工作地点偏远,工作环境艰苦,还具有自然灾害不稳定、市场不稳定、(疫)病虫灾害等风险,以及经济效益波动较大、从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行业留不住人。 据调研,初次就业时有约80%的学生从事农业类工作岗位,五年后则只有不足30%的人从事涉农行业。
现在基层农技推广中心人员数量不足, 老龄化比较严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少,或者部分乡镇虽有编制,但未能纳入招聘计划;多年来许多地方为基层农推部门招考的“三支一扶”人员专业不限,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基层对口稳定就业的机会较少。
每年涉农类对口专升本的招生学校和名额较少。 以2021 和2022 年为例, 省内仅有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和阜阳师范大学4 所本科院校有涉农类招生计划,总计划2021年465 人,2022 年420 人(见表2)。 另外,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除了涉农类专业的高职生, 纺织类、土木建筑类、医学卫生类等与生物生态类专业相关的高职生也可以报考,但专升本竞争压力大,致使涉农类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
表2 2021 年和2022 年涉农类专业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对农业的传统认知
媒体应对当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智能化、现代化、机械化、物联网等的应用加强宣传,让人们认识到随着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涉农类行业不再是艰苦行业, 改变对农业的固有认知,提高对农业类专业的认可度,让社会深切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乡融合的快速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到农村工作甚至从事涉农类工作意义重大。
2.加强涉农专业学生教育引导,提升学生“三农”情怀
针对一些学生学农但不事农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现象,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关键点,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努力为乡村振兴培育“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科技人才。 从新生入学到学成毕业全过程开展一系列 “知农、爱农、悟农、践农”的专业教育、专家讲座、知识竞赛、农业文化活动及参加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并根据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点,针对性地做好农科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切实提升学生的“三农”情和爱国情,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3.培育学生的现代农业素养,坚定其学农爱农事农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现代农业素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把教学实践项目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选择现代化程度高的规模企业,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见识操作现代化、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设施,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素养,改变对农业的传统认知,提高对农业的信心,坚定学农爱农事农的信心和决心[4]。
1.实施农业类学生“五年制定向培养”或“三年制定向培养”政策
全国许多省份为了解决基层农技人员严重不足问题,实施了农业类学生“定向培养”政策[2]。 建议我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为农业特殊岗位培养人才的制度[5]。 可先在部分涉农高职院校进行 “五年一贯制定向培养农科生”或“三年制定向培养农科生”试点,分步实施农科类学生“三定向培养”政策。 农科生定向培养按“定向师范生”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进行,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等签订协议, 毕业后到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就业,设定一定的服务期限。 该政策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和编制问题,可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2.减免农科类学生学杂费,恢复农科类学生的补助
部分沿海发达省份已经实施了农业大学生学费减免政策。 建议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安徽省涉农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幅度减免学费,从而鼓励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 以增加农业人才储备。为了提高农科学生对口就业率,可实施先贷款上学(含学费和基本书本费),学生毕业后在农业系统工作5 年以上的,由国家一次性全面返还利息,并代为偿还全部助学贷款,这更有利于完善农科专业学生助学机制[6]。
3.提高专升本录取比例,允许报考省外高校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战略地位超过其它的生产要素,种子与种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育至关重要。 植物是自然界第一性的生产者,自然界中其它生物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植物的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与植物长期共存,植物保护工作应常抓不懈。 高职院校里种子专业已经停招多年,植物保护专业现在仅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有在校生,2021 仅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招生计划。 因生源过少,2021 年这两个专业的专升本录取分数比其它专业低了100多分且需要调剂(见表3),鉴于2021 年这两个专业的录取分数较低,2022 年报考这两个专业的专升本学生人数大增, 以至于2022 年这两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均增加了100 分左右(见表3),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专升本的比例较低,考生竞争激烈。安徽省教育厅可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激励学生报考涉农类专业。 如增加涉农类专业专升本计划,提高专升本录取比例;打破省际壁垒,允许报考省外高校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吸引更多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报考涉农专业,为涉农类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渠道。
表3 2021、2022 年安徽农业大学各涉农类专业普通专升本的录取情况
4.政府支持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农业从业人员
在当前农业生源少,农科毕业生下不去的形势下, 对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养是直接有效的,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培养大量稳定可用的人才。 高职院校以大幅度减免学杂费的形式吸引农村子弟、农村青年、农业企业的非专业从业人员到学校系统地学习农业技术,政府按照农业类学生招生数量给予学校相应补贴[7]。 同时政府出面整合农业高职院校与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农业企业的教育教学设备、人员资源及技术优势,促使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无缝对接。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农业技术人员,而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乏且老龄化,应扩大农技人员的招聘规模,增加编制,促进稳定就业;或在农科专业的毕业生中招聘农业科技特派员, 而后择优录用。另外农村产业结构复杂,类型多样,迫切地需要各种人才。 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江浙沪地区比较落后,现有的人才政策难以吸引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8]。 为了吸引更多的专业精英服务于乡村的产业发展,政府应逐步出台更优越的人才引用和鼓励政策。 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待遇保障提升机制,确保求职补贴或岗位津贴补贴等经费来源要有保障、可持续[9]。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层出不穷,农业产业也出现结构性升级,因此涉农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农业优化升级的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10]。 主动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农业”“智慧农业”“智慧农村”“观光农业”等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申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化气息较强的专业;科学调整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适应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与关键[11]。 为改变当前农业发展人才总量明显不足的现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深化安徽省“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励才”政策机制的一体化发展[8]。 官方媒体通过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力度,改变公众对涉农行业的传统认知, 提高公众对农科专业的认可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专业发展、行业导向及就业中的主导作用,对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升学、学习、就业、事业发展上采用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优质生源报考农科类专业;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在地方农业人才培育上的优势,培养社会上农业从业人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为了吸引农业专业精英扎根农村,政府应逐步完善现有的人才引用及鼓励政策;涉农高职院校也应与时俱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满足现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为“三农”的现代化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