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娜 姚引娣
“那叫嗢怛罗曼怛里拏洲,这下边舍谛洲、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提诃洲……”近日,北京颐和园一名保洁员的“贯口”视频火了。他拿着扫帚和抹布持续“输出”,流利地向游客介绍“建筑群八小部洲”“九山八海”等知识点,被网友称为“最强扫地僧”。这位保洁人员叫张旭,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说,自己远未达到“扫地僧”的水平,只是希望让更多游客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有网友赞叹:古有天龙八部扫地僧,今有北京保洁讲解员。在国家大力建设科技强国,推广文旅产业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急需像张旭这样的人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基础知识,从细微处提升民众的知识素养。
提及扫地僧,就不能绕过《天龙八部》。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僧二挂三老四绝”。其中的“一僧”指的是扫地僧。在藏经阁一役中,扫地僧以超凡入圣的武功立时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血腥厮杀。在原著中,扫地僧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两段话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修为。
“我少林寺建刹千年,古往今来,唯有达摩祖师一人身兼诸门绝技,此后更无一位高僧能并通诸般武功,却是何故?七十二绝技的典籍一直在此阁中,向来不禁门人弟子翻阅……”
扫地僧继续说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扫地僧的话讲得非常清楚,武学能够到什么境界的核心是佛法能到什么境界。
自从扫地僧现身后,少林寺方丈邀请其为寺内僧人普及佛法,传经授道,以期让更多人受益。诚然,文学作品自然有夸张虚构的成分在,但是读书使人明智,在书中我们依然可以品味出做人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专业精湛的人们被称为“现实版扫地僧”,虽然他们都十分谦虚,不敢承担此称号,但是这也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扫地僧”型人才的尊重与向往。
实际上,“扫地僧”从来不只是“扫地”,在“扫地”之余,一直默默地潜心用功,钻研某项技能。诸如“保安小哥自学英语,英语单词三年背了一万五千多”“陪孩子读书,49 岁宿管阿姨自学考上研究生”“食堂师傅写1000 多首诗,发表在打饭窗口上”……颐和园“最强扫地僧”火了,不过是再次重复了“扫地僧”的成功之道—“功到自然成”。
同样的理念用在本文的主题上,在科普领域,也同样需要更多专业精深的“扫地僧”。2021年6 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25 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2035 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数据来源:新华社)想要实现这样的构想,有质有量的人才是核心所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表1)。
表1 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与现状对比
数据来源:2021 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
内容 建设目标要求 亟待解决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精、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队伍、高端研究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如2021 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人员约182.75 万人,其中专职科普创作人员2.24 万人,专职科普讲解人员4.92 万人人才管理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岗位分级分类标准,制定并落实差异化的职工职业发展规划尚未建立科普职称系列,未形成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人才培养渠道 打造因岗制宜的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尚未设置独立的科普专业,也未能建立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科普场馆对于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中。
2002 年—2006 年的初探阶段: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仅提出专职人员的配备要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体系比较单一;
2006 年—2020 年的发展阶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此阶段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普教师队伍建设相衔接,初具双层次的培养体系;
2021 年至今的成熟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多层次科普专业,提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并要求形成人才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倒逼科普人才队伍进行自我重塑。公众从过去的被科普,变成现在与科普人员进行充分互动,希望汲取更多更深更广的科学知识。因此,科普人员应具备专业背景,掌握良好的现代教育方法,并具备科普转播的能力。
近年,各地对科学有效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给予了关注与建议。2020 年,北京市全面开展科学传播专业高级、中级、初级评审工作。在北京市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制度改革的示范推动下,天津、河南、甘肃、浙江、安徽等省市都逐步推动科普专业职称工作。2022年,湖南省启动科普人员职称评审工作,首次设置了“科普师”这一职称。“干什么,评什么。”只有真正体现科普工作的特点,才能让有实绩的人脱颖而出。以中国科协开展的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方向评审为例,评审注重创新方式、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清晰具体,包括作品创作、教材课程、音频视频等不同工作内容。此外,论文要求降低了,制作一个网络阅读量“10 万+”的作品可等同于发表论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23 年,中国科协发布《关于开展2023 年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将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这标志着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将逐渐形成统一标准。
对于科普行业来说,建立科普场馆联盟,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资源作用,成为科普场馆工作者的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各科普场馆形成资源共享,还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比如,举办高层次科普人才高端论坛,鼓励从业者畅所欲言,并获取详实数据,将人才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工作做深做实。推动科普场馆形成行业沟通机制,将科普资源形成拳头力量,对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条短视频中,一位年轻人正在喝可乐,他的奶奶告诉他:“少喝可乐,里面有甲醛。”年轻人无奈地说:“您少看点伪信息吧。”虽然只是一个幽默喜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伪科学层出不穷,它们多数集中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这些信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果不及时澄清,很可能会造成认知偏差,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此时,需要一些科普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以大众能接受的语言澄清谣言,这样既能降低群众损失,也有利于传播科学知识。
我国科技型科普人才的建设,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期待更多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也期待有更多的科普界“扫地僧”进入公众视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