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荣 刘松梅 雷智慧 _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
“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学校探索出作业设计的新策略,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景泰小学构建了基于策略可视化的作业设计模式,将作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流程化地整合在一个作业设计模板中,每一环节再结合一系列有逻辑有层次的问题,帮助教师规范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思路和基本操作,即以问题链为基本单位,借助思维导图构建一个作业设计的思维模式。
第一步,参透依据,精准设计目标。
作业设计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确作业的目标是什么。在当前大单元的教学趋势下,教师首先需要厘清这个单元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视域下思考作业目标的整体性和导向性。目标设定上,我们用四个问题构成一个问题链,引导教师们完成作业设计的第一步。
第一个问题: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学生提出的学习标准是什么?哪些目标是结合本单元的内容需要重点落实的?教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梳理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本单元内容可以达成的素养有哪些?帮助教师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精准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第三个问题:学科教学指导用书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哪些要求?要求教师依据教学指导用书的表述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梳理,思考它们与前两个依据的要求有哪些是相互呼应的,有哪些是需要补充的,为后继从教学目标中进一步生成作业目标打好基础。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教师在新的作业设计过程中充分链接已有经验,同时,结合对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思考,重新审视教学指导用书的价值和使用方法。
第四个问题:结合教材思考:本单元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对本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将目标分条目呈现出来。
以可视化的形式梳理四个问题(见图1),引导教师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在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把握作业目标的选择和生成方向。
第二步,分析学情,提升作业的针对性。
教师依据实际学情,立足差异化的作业目标,设计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在能力范畴内更加愉快地、成功地完成作业,获得更多的自信。因此,第二步则通过可视化的问题链,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作业基础是怎样的?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已经达成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哪些目标是需要课下继续达成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避免教师将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混为一谈,体现作业对教学效果的诊断与反馈作用的同时,发挥作业的时空优势,达成课堂无法实现的课程目标。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的作业难度是怎样的?结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发展组和创新组,布置作业时对不同组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结合日常对学生的访谈、观察、调查,找准学生的优势、不足和待发展点,让作业设计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个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何不同?具体来讲就是,班级学生的认知风格分布特点是怎样的?作业设计可以在形式上有哪些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作业设计只有贴合他们的认知风格,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加以记录并进行分类,做到有的放矢,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
第三步,结合课时,分配作业目标。
教师结合对前两问的充分整理,已基本能确定本单元的作业目标。本环节引导教师将单元作业目标逐条列出来,并进行可视化呈现。
第一问:本单元的作业目标是什么?在列出作业目标时,不能完全照搬教学目标,而应在梳理增删的基础上,表述更精准,有明确的作业对象、行为表现和表现程度。同时,要求教师对目标的属性进行标记,引导教师对目标的一致性进行回溯,保证目标的科学性的同时,兼具学情的针对性。列出整个单元的作业目标后,为了方便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时具体实施,还需要将其进一步区分并细化为单一课时的目标。我们会继续运用两个问题,帮助教师完成单元目标向课时目标的分配。
第二问:每个课时最核心的要达成的作业目标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一提问,引导教师将与课时教学有明确联系的作业目标进行第一次分配,将其复制并分配到每一课时中。
第三问:哪些作业目标是需要在多个课时中不断强化的?教师将某些目标分配到多个课时甚至所有课时之下,这种梳理帮助教师用连续性的视角审视作业,厘清需要多个课时完成的作业目标,并且在不同课时进行重点不同的作业设计。
在实际作业设计中,如果教师能够对目标与课时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就能有效避免学生总是在完成重复性作业。
第四步,依据目标,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的着眼点是将作业目标准确地落位于作业内容中。我们倡导教师以已有的作业材料和资源为基础,结合每一个作业目标,通过选择和改编,或者原创的方法,设计有层次、有结构的作业。
这一部分,我们以单个目标为出发点,通过以下问题链,帮助教师在作业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关注作业的层次性、结构性和作业时间。
问题一:针对这一作业目标,常用的作业形式有哪些?不同作业形式对应着哪个能力组的学生?结合分析,为不同能力组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
问题二:某一目标同时分配在不同课时中,则不同课时的作业内容有什么差异性和递进性?可以用什么样的设计体现出内容上的衔接、水平上的进阶和两者的差异?这一步与第一步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在作业设计完成后对每项作业进行难度的评级。
问题三:设计的每项作业,大部分学生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在相应的作业内容前面标注上完成时间。对作业时间的估计要求教师不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出发,还可以找三组能力不同的学生代表来做一做,提供学生视角的依据。
问题四:以上作业内容的设计是否兼顾了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即作业内容是否涵盖了巩固基础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结合学习发展创新精神这几方面?分配在不同难度上的作业量是否适宜?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教师分析单元作业设计的结构是否合理,有助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作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教师对每一项作业进行属性的考量,确保作业体现难度分级、结构均衡、时间分配合理、形式相对多样。该部分在作业设计模式中的呈现效果如图2。
经过上述四步,我们的作业设计模式基本搭建完成。在整个作业设计模式中,我们力图将作业设计的每个环节的策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运用思维导图一步步引导教师科学地思考,以一个单元的作业设计为锚点,在此基础上随时进行修改、完善、优化。这种模式还可以在学生完成一个课时的作业后,对本课时作业的情况进行备注,对不同掌握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因此,该作业设计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对后继作业实施、作业评价有很强包容性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