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冯颖(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山东 菏泽 274300)
近年来,临床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慢性胃炎,该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数据显示,慢性胃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为13.8%[1]。目前普遍认为发病原因主要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有关,Hp为革兰阴性微需氧菌,采用光镜检查时往往表现为螺旋形、弧形弯曲,虽人体胃部存在较强酸度,但因Hp能大量生成尿素酶,所以Hp可定植、生存,甚至诱发病变。感染后往往会破坏胃黏膜,出现淋巴滤泡、肠上皮化生等。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反复隐痛,合并食欲降低等[2]。现对于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如三联疗法,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控制病变,但因Hp耐药逐年增强,单一使用三联疗法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临床实践发现[3],益生菌能在人体肠道、生殖器官中定植,可改善机体微生态稳定,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在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上疗效理想。现本文共纳入115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分组论述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15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病程时间(32.05±0.69)个月;年龄(41.05±1.69)岁;女性28例、男性29例。观察组:病程时间(32.18±0.61)个月;年龄(41.69±1.25)岁;女性27例、男性3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各患者均经临床体征症状、胃镜、14C呼气试验等检查得到确诊,满足《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4]中Hp慢性胃炎判定标准,表现为恶心乏力、腹部肿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②精神、认知异常;③病历完整。(2)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诱发的慢性胃炎病变;②伴消化性溃疡病变者;③近1个月接受铋剂、抗菌药物等治疗者;④伴上消化道出血者;⑤妊娠、哺乳者;⑥失去随访者;⑦胃肠手术史者;⑧肝肾、心功能异常者;⑨对此次使用药物禁忌、过敏者。
1.3方法 对照组接受三联疗法治疗,口服克拉霉素片(按C38H69NO13计0.125g),每日2次,每次0.5g;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每次40mg;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25g),每日2次,每次1.0g。
观察组接受三联疗法(同对照组)联合益生菌治疗,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0.5g/片,每片含长双歧杆菌活菌应不低于0.5×107CFU),每次0.5g,每日3次。
两组持续治疗1个月。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治疗疗效:依据疾病判定标准评估,显效:无炎性反应、疾病症状,腺体萎缩改善度>2/3,或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疾病症状、炎性反应明显改善,但会发生肠道上皮化生,随访1年内复发;无效:腺体萎缩恶化,症状无改善。
②β-连环蛋白(β-catenin)、Wnt信号通路中Wnt2、Fas跨膜蛋白(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胃镜检查下采集患者胃部组织,冰冻切片处理标本,片厚15um,用荧光显微镜定量分析,测得β-catenin、Wnt2、ZO-1;用流失细胞仪测得Fas。
③Hp根除率、复发率:治疗后经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患者Hp根除状况,并随访其1年,记录其病情复发状况。
④不良反应,记录恶心呕吐、头晕、便秘、乏力等发生例数。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6.33%高于对照组85.9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2.2两组β-连环蛋白、Wnt2、ZO-1指标比较 比较β-catenin、Wnt2、FAS、ZO-1指标,组内比较,治疗后β-catenin、FAS低于治疗前,Wnt2、ZO-1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β-catenin、FAS低于对照组,Wnt2、ZO-1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β-catenin、Wnt2、FAS、ZO-1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β-catenin、Wnt2、FAS、ZO-1指标比较(±s)
?
2.3两组Hp根除率、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Hp根除率98.28%高于对照组80.70%,复发率1.72%低于对照组19.30%(P<0.05),见表3。
表3 两组Hp根除率、复发率比较[n(%)]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62%)与对照组(10.53%)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慢性胃炎为临床消化内科非常常见的病变,因机体胃中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去平衡,进而诱发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5]。慢性胃炎多发于男性人群,且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有正性关系[6],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贫血、食欲减退等,易损害其身心健康。Hp感染为目前慢性胃炎病变的主要发病原因,其传播途径为人传人,传染速度较快,并具有家庭、人群聚集现象,感染因素包含居住环境、水源、文化程度、职业等。有相关报告[6]称,Hp为诱发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Hp不仅可降低胃黏膜炎性反应,也会抑制胃黏膜进一步萎缩和肠化生。现暂不完全明确Hp诱发慢性胃炎的具体机制,普遍认为:①Hp属于抗原,会诱导免疫反应;②Hp生成黏附素,在胃黏膜位置定植,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③分泌毒素,诱发较强炎性反应。所以,治疗的重点为根除Hp,促进病变转归。
林晓辉[7]学者报告称,三联疗法与益生菌联用于治疗Hp感染伴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理想。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Hp感染伴慢性胃炎患者益生菌治疗,疗效达94.87%(对照组76.92%),且P<0.05,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模式效果更理想,本文研究结果与林晓辉学者报告结果基本相符。此次三联疗法中的抗生素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药物吸收速度快、组织分布广,对人体中蛋白质合成有抑制效果,进而发挥抑菌作用,对Hp细胞体积增大有促进效果,进而让Hp细胞死亡、破裂。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分泌途径有阻断效果,与H2受体拮抗剂相比,具备见效速度快、效果理想等优势。阿奇霉素为青霉素抗生素,用药后,人体胃肠道吸收率达90%以上,且呈酸性状态,药性非常稳定。所以,以上三种药物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有一定疗效,但对因Hp破坏的胃黏膜的修复效果较差,且随访1年后复发率更高。此次复发率达19.30%(对照组),而联用益生菌治疗的观察组复发率仅1.72%。所联用的益生菌与三联疗法两者能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利于抑制Hp定植与增长,进而加大消化道中益生菌活性和数量,加之益生菌对人体胃肠道有刺激效果,进而改善机体胃肠道蠕动,也会降低Hp定植几率,缩短其在胃中停留时间,进而确保Hp清除得更为彻底,降低疾病复发率。
Wnt信号通路涉及靶基因表达和转录、分子传递、细胞信号启动等多个环节。Wnt2信号通道能调节到机体病变肝细胞转移、分化、增殖,此点已得到一定证实。现有关胃部疾病者体内Wnt信号的分析多集中在c-myc、Wnt2、β-catenin基因表达等多个环节中。c-myc和β-catenin基因蛋白大量表达与胃部病变有密切关联。Wnt 信号通道在慢性胃炎病变中有重要参与作用。慢性胃炎为胃癌病变的前期阶段。大鼠实验报告[8]表明,Wnt2、β-catenin表达参与慢性胃炎病变中,加重腺体萎缩和炎性反应。本研究中观察组Wnt2、β-catenin表达水平更理想,表明三联疗法基础上再联用益生菌能让失调的Wnt2和β-catenin逐步回归稳定,并对炎癌转化有及时阻断效果。ZO-1为人体正常上皮细胞分子标志物,多类型疾病患者体内均出现ZO-1 mRNA,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Hp生成的外膜囊泡,递送包含毒力蛋白在内的物质至附近环境,并在ZO-1部位定位与附近蛋白紧密连接,诱发ATP结合H1。ZO-1降低会影响到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干扰紧密连接上皮屏障功能。大量报告称,感染Hp后会加大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慢性上皮细胞凋亡会诱发慢性胃炎,而慢性胃炎的特征则为上皮细胞凋亡减少和增殖增加。其中,感染Hp的有关凋亡途径为FAS,这对胃上皮细胞凋亡有诱导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测得β-catenin、Wnt2、FAS、ZO-1指标,也对治疗疗效有评估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再联用益生菌,能更好地改善胃肠道功能,控制机体炎性反应,高效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