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俐超,杨丽艳,李晓斌,蒋星星,熊朝霞(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江西 新余 33809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是指机械通气48小时之后到拔管后48小时发生的肺炎,属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类型[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该病症发生的原因可能包含:患者身体素质差、年龄大、长期卧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较长等。研究发现,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属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留置胃管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正比关系[2]。鼻肠管置管可以较好地保护肠道完整性,给予营养物质,利于促进肠道运动,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降低高代谢水平,与鼻胃管相比,还能减少误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改善营养指标,优势较多,是一种值得使用的肠内营养方式[3-4]。ICU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则会导致其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危及生命[5]。鉴于此,本文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用在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详细内容如下。
1.1一般资料 均来源于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时间段的ICU行机械通气且治疗时间大于48小时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鼻胃管组男女各有27例、13例,年龄:33-64岁,均值(39.46±8.69)岁;鼻肠管组男女各有16例、24例,年龄:33-63岁,均值(39.74±8.52)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别(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入选标准:①均属于ICU患者;②发病前三个月未发生呼吸道感染;③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排除标准:①配合度低下;②理解能力低下;③重要脏器损伤。
1.2方法 鼻胃管组利用常规插管法把鼻胃管末端置于胃部,鼻肠管组利用盲插法把鼻肠管末端置于十二指肠降部。同时依据X线确认部位。予以所有患者同样的肠内营养液,依据患者平均热量算出营养液量,利用肠内营养电子泵实施泵注操作。每天予以营养液的最大滴速控制在125mL/h,一天分成4-6次实行。
1.3观察指标 ①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不良事件(包含反流、误吸等)发生率。③营养指标情况:包括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前白蛋白(Prealbumin,PA)以及白蛋白(Albumin,Alb),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观察,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比较 鼻肠管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比鼻胃管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比较(±s,d)
?
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相比鼻胃管组,鼻肠管组不良反应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营养指标对比 治疗后,鼻肠管组各营养指标水平比鼻胃管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营养指标对比
ICU危重患者大多数经历过手术治疗,一般会出现进食困难、机械代谢紊乱的现象,对患者病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仅予以患者静脉补液不能满足机体能量需求[6]。呼吸机是临床上常用的人工通气设备,目前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呼吸衰竭治疗和呼吸支持治疗。口咽分泌物和胃肠道反流内容物的吸入和细菌生物膜的脱落是内源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因素。此外,口咽和下呼吸道的生理屏障受损,导致胃肠道分泌物和定植细菌回流。因此,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和胃肠道反流内容物在声门下积聚,大量细菌沿着气管壁流入下呼吸道,从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低于106CFU/mL的致病菌,而高于107CFU/mL的致病菌能破坏正常的免疫防御系统。一些相关研究表明,约90%的VAP致病菌来源于咽部分泌物和胃肠道反流内容物。此外,口咽分泌物和胃肠道反流内容物的长期滞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效的生存环境。血液循环减弱和抗微生物剂浓度降低会导致耐药生物的出现及其突变体的增加。
肠内营养治疗指的是经口、经鼻置管,再经过胃和肠道消化。肠内营养在给予营养物质全面、易消化、吸收的同时,还能纠正肠道内生物功能紊乱、防止肠道细菌移位、降低感染风险。有研究指出,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对于ICU危重患者而言,能满足机体能量需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可能涵盖[7-8]:①非感染性慢性肺部疾病,例如慢阻肺,这属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②机械通气时间,随着机械通气天数延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随之增高;③人工气道建立,对上呼吸自然防御机制造成损害,还会导致胃液反流。如果ICU危重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则会危及其生命安全,造成患者死亡。因而,本研究主要剖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应用于ICU危重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以为临床对此类患者选择肠内营养方式提供依据,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预后[9]。
作为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易发生营养不良事件,不利于患者创口愈合,还会延长住院治疗时间。对于此种情况,则需要给予肠内营养,采用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10]。现阶段,肠内营养方式有鼻胃管、鼻肠管等。其中鼻胃管操作比较简单、对于食物要求也较为简单,将食物经正常的胃消化,利于营养吸收,但是其存在出现反流的缺点。鼻肠管需要借助内镜操作,难度相对鼻胃管高,将食物注入小肠内,虽会增加消化道负荷,并且对食物要求更高,还需要使用特制的肠内营养液,但此种方式能避免胃部食物反流[11-12]。本研究发现,相比鼻胃管组,鼻肠管组机械通气/住ICU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营养指标水平更高(P<0.05)。提示鼻肠管肠内营养方式能更好地改善ICU危重患者营养指标,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分析原因:经肠道喂养可减少喂养时对于胃部的刺激,进而改善因胃黏膜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增强肠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促使患者营养指标更快地恢复正常;鼻胃管常受到气候、时间、患者活动度等因素干扰,易出现滑脱现象,并且其管径较大,因此刺激性大,从而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3-14]。此外,肠内营养输液泵可较好地把控输注速度,维持匀速、少量泵入,致使进到胃内的营养液随胃肠蠕动而均匀地流进小肠,有效避免胃潴留,进而降低胃内容物反流以及出现误吸的风险,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15]。
综上所述,鼻肠管肠内营养方式用在ICU危重患者中能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恢复,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