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演变:基本内涵、逻辑内蕴、时代价值

2023-08-15 00:49
关键词:工农城乡现代化

张 小 瑛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曲折艰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2]。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促进的发展共同体,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发展问题,2017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年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20年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2022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均对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重要决策。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调整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一、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指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性。由此,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工农互促

2018年,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优化城乡布局结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工农互促”强调工业、农业的相互促进,注重工业、农业发展的均衡性。城乡产业的融合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支撑。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合理布局城乡产业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不是空间融合,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化水平。

(二)城乡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1],以及“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4]。推动城乡发展,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发展新型城镇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持续满足市场对原材料的需要,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城乡体制机制的融合是“城乡互补”的重要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瓶颈。近年来,我国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体制机制的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制度安排,为实现城乡融合指明了方向[5]。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应强化制度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把相关优质资源向下倾斜,以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

(三)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保障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6]。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人才流动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要确实解决城镇人才向农村流动、农村人才向城镇流动“两头难”的问题,保障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的通畅。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资金及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总之,应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良性循环及自由流通,使城市与乡村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共同繁荣

共同繁荣是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6]。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旨在突破城乡界限,整合城乡社会空间,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壁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尽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不是城市与农村的简单结合,也不是城市取代农村或农村取代城市,而是在城乡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发挥区域协调的空间效应,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对以往城乡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发展,其内涵可以理解为:(1)工业和农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工农互促纠正了过去失衡的工农关系,建立了协调互动的工农关系,促进工业与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2)城市和乡村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城市和乡村突破二元结构的限制,交流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城乡实现融合发展。(3)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协调有致,互为补充。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构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逻辑内蕴

工农城乡关系是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产关系之一,其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演变是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内蕴。

(一)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是发展共同体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运用辩证法改造客观世界,重要的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及解决问题。城乡二元思维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这是不可取的。城乡分离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城乡矛盾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要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就必须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作为发展共同体,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城乡生产要素的统筹与配置。随着工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农业应建立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这些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工业、农业是分工中的两大基本业态,城镇和农村是人类聚落的两大基本形态,它们相互补充、密不可分[8]。随着城乡不断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互促共荣,形成发展共同体。城市工业向城镇辐射,乡村工业向城市集聚。工业、城市的发展稳中有进,农业、农村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得到强化。同时,通过农业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等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使城乡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的经济服务体系。可以说,“以工促农”属于单向的链接,更多是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但“工农互促”则属于双向对流,包含“以工促农”和“以农促工”。

(二)生产力的发展助力工农城乡关系优化

当前,城乡关系发展的关键词主要涉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发展力量不断汇聚,形成全社会参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期间,总体的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改善。我国进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阶段,这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综合判断的。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求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纵观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3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工业)。“大工业的起点是劳动资料的革命,而经过变革的劳动资料,在工业的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中获得了最发达的形态”[9]。科技创新助力工农业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决定作用主要通过生产工具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成为影响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城乡生产力发展差距在相当长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演变。

进入新时代,我国整体工农关系不断优化。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富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调整工农关系明确了重点和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多数城市都相继取消或放宽了户口登记条件,从而推动了一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镇中定居。新时代,对工农城乡关系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安排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已提上日程。

(三)政策倾斜是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关键推力

国家政策在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演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长期以来,国家的资金、人力等资源配置存在城市偏好,这对农业要素的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工农城乡关系的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比例提高,农村资源的分配得到有效促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分,有近1/4的内容重点落脚于农村改革工作。进入新时代,国家加快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1)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中央历来把解决好粮食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树立大食物观”[1],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和绝对安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强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形成粮食安全新格局。(2)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1]。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强化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共享经济新业态等,从各个层面不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制度逐步衔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为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之,针对城乡发展,我国在不同时期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发展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乡发展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户籍制度、财政支持体系等多个层面产生差距。为了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不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使得工农业发展逐步协调,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乃至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建立,无不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城乡发展差距的持续关注。

三、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我国整体工农城乡关系不断优化,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明确方向指引,有利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针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作出“以工促农”到“工农互促”的战略转变。探索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梳理中国共产党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马克思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工农业发展有许多精辟论述。农业和工业的分工是城乡分离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解决城乡矛盾的前提是实现工农业的有机结合。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深入融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12]。中国建设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工农城乡关系不断趋向协调和繁荣的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采取了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作出的现实选择。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调整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在本质上,国家政策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这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在工农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城乡生产要素的调整和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能弥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不足,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明确方向指引

保持工农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13]。新时代,妥善处理好“三农”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深入融合,从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明确方向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要求城市与乡村形成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强调工业和农业互促互进,发挥城市产业的辐射作用,使得农村零散产业得以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农业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农民专业化等途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使城乡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的经济服务体系。

工农城乡关系的优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都与城乡要素流动不无关系。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和城镇,这加速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有利于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二者辩证统一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而共同富裕则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与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和调整有着深厚的渊源。鉴于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复杂情况,我国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的核心是国内大循环,而内循环中的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循环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关键是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瓶颈,改变资源的单向流动,发挥工业和城市的带头作用,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对流[15]。工农业互促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应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攻方向之一。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工农互促”要求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城市与乡村“你中与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进而助力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内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是实施国家“双循环”战略的需要,“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工农城乡关系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期,扩大内需、激发乡村市场消费潜力,建立城乡一体化消费市场,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促进共同富裕,其关键仍然在农村,要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让城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城乡发展从不平衡向高质量融合发展。总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是在立足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选择。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突破城乡界限,整合城乡社会空间,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壁垒,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工农城乡现代化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边疆治理现代化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城乡涌动创业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