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一个“金手指”

2023-08-15 11:41:33郑丹
科教新报 2023年16期
关键词:金手指猎狗小杰

郑丹

一线教师如何将其转化为课程?汪琼将其融入绘本教学,多年实践成果都包含在《绘本中的儿童哲学课》一书中。

作者采用底层逻辑,对儿童发展的8个问题:精神养育、思维培养、心灵疗愈、自我认知、关系建构、人生意义、生命教育、万物互联进行解读。为了让儿童理解这些问题,作者使用追问的方法唤醒儿童,引导儿童探寻事物的本源、生命的真相。

比如共读绘本《市场街最后一站》,作者让读者统计主人公小杰的6个“为什么”,表演祖孫对话——这是让读者从面上感知奶奶的思维方式;聚焦小杰与奶奶的第二次对话,揣测奶奶的回答体现的生活态度——这是从点上理解奶奶的认知方式;第五次小杰的嘀咕奶奶没听见,如果你是小杰会怎样回答——这是运用奶奶的思维方式解决书本问题;如果没有奶奶,小杰该怎么办——这是运用奶奶的思维方式指导儿童解决生活问题……一次次追问,儿童在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认知。

追问也要讲究方法,假设、比较是追问的两翼。在《缺点一定是缺点吗》单元,作者先聊学生自己对缺点的认识,接着出示儿童诗《懒的辩护》,提出种种假设:如果你是小猎狗,面对主人的无视、同伴的嘲笑会怎样?如果小猎狗不是罗圈腿又会怎样?如果小猎狗放弃努力,结局会怎样?缺点永远都是缺点吗……假设和追问在儿童心中形成了认知冲突,使儿童打破对缺点的偏见。此后,作者引入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追问:优点永远都是优点吗?优点运用不当是否会成为缺点?通过统整优缺点与成长的关系,使儿童完成了对优缺点的全面认知。

这本书不仅适合儿童读,还适合教师读——学习如何选择课程内容。

在《绘本中的儿童哲学课》一书中,作者划分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3个绘本故事,不包括儿童诗和小说。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不同绘本相互补充。比如第四讲《儿童哲学和自我认知》,引入了绘本《我是谁》《失落的一角遇到大圆满》《尼古拉的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帮助读者构筑自我认知的“大厦”。作者在每一单元开始阐明了选择这些文本的原因:“类似这样探求生命真相的绘本很多,我们舍弃知名度更高的《我不知道我是谁》,而选择《我是谁》,看重的是后者答案的多样和思考的多元。”绘本浩瀚如海,作者多方比较、考量斟酌,选佳作收入书中,目的就是让读者有所得。

30年时光,从乡村到城市,汪琼始终致力于一件事,就是给儿童认识自我、面对世界的“金手指”,让他们获得出发的力量和智慧。阅读此书的人也要做一件事,把“金手指”交给千千万万的儿童,让儿童更美丽,让世界更美丽。

猜你喜欢
金手指猎狗小杰
策划逃跑的羊
杂文选刊(2023年7期)2023-08-21 09:43:47
金手指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2
聊斋笑传——小猎狗
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11-23 08:47:48
寻找勇气的羊
他鼓励了我(二)
小气的多拉
偷梁换柱
故事会(2014年22期)2014-05-14 15:24:24
《金手指》
海外英语(2013年3期)2013-08-27 09:37:01
他最需要那一份“自然”
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