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戌君
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大家已经烂熟于心,关于公鸡报晓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不过,这一“神器”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漏洞:人為的光线和声音刺激也会诱发公鸡打鸣。战乱时期,公鸡常被声音和火光惊扰,半夜鸣叫,于是古人以“雄鸡夜鸣”作为战争将至的凶兆。
鉴于公鸡报时的不可控性太强,所以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专门负责报时的工作。
周朝设置了一个专管报时的官职,就叫“鸡人”。他们一方面要负责掌管鸡牲的祭祀,另一方面“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都要在夜漏未尽、鸡鸣时分报时告警,督促百官及时起床。
鸡人报时的方式非常独特:最初是直接模仿鸡叫,西汉汝南地区还专门培养一种“长鸣鸡卫士”为宫廷报时;东汉时,报时方式改为唱歌,每到五更,鸡人就开始连声长喊,放声歌唱,配上钟鼓伴奏,婉转悠扬。
除了鸡人高歌,唐代“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在宫内设钟鼓准点报时,宫外则由金吾卫士兵巡逻时传呼报时。宰相马周认为效率太低,奏请唐太宗,在长安城中最重要的6条大街设置街鼓,以宫城内钟鼓声为准,与之同鸣,负责叫醒全城百姓。
宋代不仅在城内各处设有负责报时和警备的谯楼,夜间还有更夫打更、巡逻。打更人一夜要敲5次,每隔一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这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到了元、明、清,专供全城百姓报时的钟鼓楼正式设立。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晨钟暮鼓,声闻四达,与巡夜的更夫一起每天准时叫醒整个城市。
那么,嗜睡之人如何叫醒自己呢?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天天“码字”到深夜。他怕自己睡过头,就睡在一个光滑的圆木枕上,只要一翻身,头便从枕头上掉下,人就被惊醒,然后爬起来继续“码字”,故名之曰“警枕”。
当然这都是小打小闹,称不上正儿八经的闹钟。
721年,唐玄宗令僧人一行主持修订新历法。为了给修订新历法创造物质条件,一行同当时著名的机械专家梁令瓒一起制造了一个铜制的水运浑天仪。这个水运浑天仪的主体是个大球,上面刻画、标注着星宿和周天度数,以水为动力源。在大球之外,设有两个轮环,上面各装有可以移动的球标,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此外,这个水运浑天仪还装有两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击鼓,每辰撞钟,具备了报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