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3-08-15 13:16:11章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1期
关键词:立德高校学生培育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稳步前进的思想基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平台不全面、培育合力未成形等问题,高校必须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理论内涵、拓展实践培育平台、形成培育合力等途径,建立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实现对高校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3)21-0005-04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为确保培养的人才不被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想所影响,需要对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有效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时代高校学生的言行,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

一、“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即树立良好品德,培育良好德行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培育学生优良德行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教育过多重视“应试”结果,忽视学生品德的培育,对于学生德行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品德树立缺乏靶向。“树人”即培养人才,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使其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规划并不清晰,对成为何种人才更是缺乏目标导向。

“立德”和“树人”是有机统一的,只有明确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效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要正确把握树立什么样的德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高校要有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感,主动探寻制约发展的原因,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具有高尚德行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应该得到重视,高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帮助学生不断成长成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高校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愿景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建设祖国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国内国际新的形势下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总结,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指明方向,起到指导人们言行的作用,引导新时代社会秩序的构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导致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个性自由、行为标新立异,喜欢突破常规,在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可能会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情况,从而影响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理论的研究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行为取向,但部分学生尚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刻不容缓。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不深入

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建设指导,当前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已较为深入,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同群体的指导作用是不一样的,针对特定群体的理论研究仍需加强。目前针对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并未全面开展,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区别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更有别于社会人员的教育,对于该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仍有较大探讨空间。

另一方面,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目前高校学生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层的理论研究并未实现。新时代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主要来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面的阐释,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来、发展、作用的深度理解,并未能从实际生活出发阐释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仍需加强。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平台不全面

一方面,当前高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在于理论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重视不够。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践行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反馈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当前针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并不全面,高校应加强相关实践研究,设立实践研究课题,指导广大师生进行实践探索。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思政教师在課堂讲授相关知识这一路径进行培育,高校未能发挥各个平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他们实践的平台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仅仅从课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完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培育模式,拓展培育新平台。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一方面,未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如今教育日趋“内卷”的大趋势下,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更多注重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提高,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培育重视不够,很多家长甚至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更是无从指导。与此同时,高校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不足,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状况了解不够,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家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以及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作用的发挥仍需深入。

另一方面,未能有效借助社会教育的辅助力量。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学生最容易接触的就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社会是学生最后要步入的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和作用的重要场所,当前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环境急需整顿,社会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用的发挥仍需继续探索。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高校应深入探究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佳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培育。高校应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理论内涵、拓展实践培育平台、形成教育合力等途径,建立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在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

1.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全人类思想的结晶和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领域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高校应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根本理论,深度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愚昧、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合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

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根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的体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西方国家打着各种旗号,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侵袭,意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腐蚀时代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阐释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站稳脚跟。注重新时代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时代青年树立、铸牢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发自内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3.结合国情与学生现状,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为了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凸显各类矛盾和冲突,但部分高校学生对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并不关心,高校应带领高校学生主动关心天下事,帮助学生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作用,引导高校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从多方面思考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探索具体教育方法,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成果最大化,将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价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新时代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拓宽学生学习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引导时代青年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个人实际问题。

(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培育平台

1.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课程育人筑牢信念根基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要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实现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和塑造,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传播。首先,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涵义和主要内容,挖掘核心价值观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学生明确责任担当,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形成民族向心力,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培育学生勇敢拼搏的时代精神。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内容,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集思广益拓展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解决学习难点,激发学习热点,师生共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让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教与学融合共进。最后,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对社会难点、痛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主题班会、现场辩论、学术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激发学生探索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2.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管理全过程,通过服务育人实践教育理念

高校學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在校除了要进行课堂学习以外,还需在生活中实现自我提升,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将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空间相连接,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内课外培育不断档。首先,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学生管理评价体系,考评学生的言行是否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对于符合要求的言行进行表扬和宣传,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言行进行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帮助学生远离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改善自身不足,提高自我要求,完善个人品德。其次,高校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管理,提高学习要求,重视习惯培养,在学校、学院、班级、团队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通过规范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实现对学生的严格管理,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学习要求,督促学生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养成勤奋刻苦、踏实上进、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最后,高校要注重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规范生活区的规章管理制度,在宿舍、食堂、商业服务点等社区环境中营造良好氛围,指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育人加强思想引领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通过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高校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暑期实践、比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自身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善于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榜样,通过朋辈教育的力量实现教育目的。在学生干部选拔和评奖评优时,不仅以学习成绩为考评标准,更要看重学生品德情况,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组织学生团体学习榜样事迹,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校园氛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最后,互联网是新时代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大数据已然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热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新媒体作用的发挥不容忽视,高校可以加大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在日常报道、新闻宣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通过短视频、微博、网络平台作用的发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及时高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培育合力

1.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构筑家庭教育保障

一方面,应通过“家校共育”等平台的建立,引导家长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学习,确保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家长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摆脱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脱轨,实现家长和学生的双向正面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班会、家长会、电话沟通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道德情况等,也可通过家访、问卷调等方式,主动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对于学生在家的不良表现进行监督,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重视社会教育,构筑社会环境保障机制

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好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注重对社会风气的监督,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促进良好社会环境的建立,对于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行批评,对于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行宣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效途径传播到社会,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注重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高校应结合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新媒体传播失真失范的现状,高校要重视社会传媒的舆论引导,占领网络高地,着力净化网络环境,纠正错误言论,屏蔽不良思潮的危害,清理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传播铺平道路。

四、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稳步前进的思想基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高校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价值观将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因此,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至关重要。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平台不全面、培育合力尚未成形等问题,高校通过丰富理论内涵、拓展实践培育平台、形成培育合力等途径,建立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实现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学生精准定位自己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的角色,形成积极正确的社会心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9.

[3]李宏刚,宋真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25-33.

[4]刘丽娟.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理与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3):7-10.

[5]邓卓明,张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5):87-90.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568);2022年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项目编号:22DJSZ52);2023年度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赓续‘常州三杰精神,引领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作者简介:章莹(1991—),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立德高校学生培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