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考点解读
主题为“尊师重道”的文章,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讲述故事,抒发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同学们需要具备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题思想的能力。中考题中常见的考点有:1.概括文章情节;2.分析词语和句子含义;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4.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我的老师齐白石
◎李可染
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白石老人一挥”几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揮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白石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钢梁磨绣针”这一句话作比并不怎样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墨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我们艺术传统中历代匠师传下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画的上部占着很大的篇幅,只画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几条淡淡的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看来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达那绝妙的意境——晚凉风中,一天的暑热刚刚过去,还留着一丝余霞,人在塘边观看游鱼,满纸是诗的意境。我站在画前,不禁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说忆起了童年似乎还有点不大恰当,应该说是嗅到了童年时代的气息。画上那一根线,看来是一根真实的线,但又觉得不应该说它是一根真实的线,哪有一根真实的线能给人那样美妙的感觉呢。这张画使我们深深感到白石老师感觉的锐敏和感情的真挚。
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枝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
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能说这幅画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我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的那种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论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有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人眉宇,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有人说白石老师的艺术所以伟大是他的根底太厚了,我觉这话实在很有深刻的意义,白石老师的根底确实是太厚了。厚在哪里,厚在他的艺术代表了数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包含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爱祖国、爱生活、爱和平、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善良心愿,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气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欣欣向荣的朝气。白石老师在他逝世的前一二年,还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力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选自《美术》杂志)
●思考练习
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白石老师“一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