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开展路径

2023-08-15 17:55:05杨小英
天津教育·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圆柱教师应分层

杨小英

作为衔接初中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高年级数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知识延伸。但受学习兴趣、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为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应引入分层教学方法,包括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设计、综合评价等方面,有效满足不同學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引入分层教学的意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分层策略,以期数学分层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借鉴依据。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引入分层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调动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逐步理解数学知识,跟上学习进度,保证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促使所有学生都能提升核心素养,取得预期进步与发展。

一、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教学方法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目标,引导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布置合理的练习题目,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布置基础性题目,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水平;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逻辑性较强的题目,拓展知识面,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获得学习成就感,提升整体课堂效率,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存在差异性,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差异性会更加明显。有的学生各门课程都能取得良好成绩,有的学生则存在偏科问题,部分课程成绩较差,而数学学科难度较大,差异更明显。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知识难度增大,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部分学生则出现学习吃力问题。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保证班级整体发展,避免出现成绩落差,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引入分层教学法,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无法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被动听讲,不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降低了学习质量,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科学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科学划分层次,包括高、中、低三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数学题目,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进步,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提升数学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开展路径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划分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导致更大的学习差距,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引入分层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划分层次,综合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但是不可以在全班公布分层情况,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时不能仅结合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应综合考虑其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比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数学成绩较好,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快速完成延伸性作业;B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态度较积极,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一般;C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与理解能力较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划分层次,且保证动态性分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

(二)课前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前备课,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更好地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情,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了保证学生运算的准确率,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班级整体学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60道四则运算题目,包括两级运算、同级运算、括号运算、多层括号运算等。四则运算主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其理解并掌握计算概念。对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完成20道题目,对运算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其完成30道题目,对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其完成50—60道题目。整个教学期间,教师应采用鼓励的态度,当学生达到自身层级的基础目标时,应给予其肯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完成更多题目。

又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绩差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为依据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对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其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巩固基础知识,逐步迁移至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引导其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保证教学效率,做到自主学习。

(三)合理分层教学内容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统一的讲授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分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论知识,由具体到抽象,顺应学生的发展趋势,提升教学效果。实际教学内容划分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圆的特征,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以此为依据进行推导,保证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由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掌握圆柱表面积与侧面积计算公式。其次,教师展开分层教学,要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常规计算方法,分解立体图形,转变为容易计算的平面图形,分别计算圆柱底面积和侧面积,得到具体数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回忆圆柱与圆锥的实物,以此计算表面积,实现独立思考。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圆锥侧面展开成为曲面图形,它与什么图形类似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其认识到曲面图形属于圆的组成部分。完成公式讲解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度掌握,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其反复记忆圆柱与圆锥的面积计算公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引导其自主联想,在头脑中构建圆柱与圆锥的立体图形,通过实物不断加深印象,计算面积。

分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与效率。

(四)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在解答相同的问题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情况进行课堂分层提问,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堂问题设计成三个层次,低难度的问题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收集易错题,反复练习;难度中等的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高难度的题目综合考查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提出层次化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基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其间,教师应为学生展示较多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圆柱与圆锥,并说出观察后的感受。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由于其具备扎实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为其准备难度稍大的提问,如“一个底面直径为0.6m的圆柱油桶,高度为1m,制作它需要使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教师应提出更具有深度的问题,如“利用卡纸制作博士帽,上面为正方形,边长为30cm,下面为无底无盖的圆柱形,直径为16cm,高为10cm。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使用多少卡纸呢?”由此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体来说,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在课堂提问期间,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把握提问难度,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锻炼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五)分层课堂活动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学习习惯,分层教学方法也开始显出一定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方式,通过课堂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做面饼时,玉米面的使用量为4/5kg,黄豆面的使用量为3/4kg,玉米面使用量比黄豆面多多少千克?一共使用了多少千克?”讨论过程中,学优生为学困生讲解,得出结论后,由学困生为全体学生讲解,检验学困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以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六)分层课后作业

除了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分层设计课后作业。“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思维能力,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内容,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基础上,减少学生完成的作业时间。教师应全面了解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习能力较弱和作业完成速度較慢的学生减少作业量,确保每道题目都能锻炼学生思维,减少重复性的作业,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对学习能力较强、作业完成较快的学生,应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这样,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作业,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二)”时,教师应设计分类练习作业。一是基础巩固题目,包括判断与填空,考查学生对圆的直径、半径、周长、面积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如“圆形水池底面周长为157m,占地面积为()”或者“大圆半径为小圆的2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等,这些基础题目学生必须完成,巩固基础知识。二是提升能力题目,要求学生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如“修建的苗圃花坛周长为50.24m,面积为多少平方米?”等。三是拓展延伸类题目,引导学生针对课堂中的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提升自身的综合理解与概括能力,如要求学生针对圆的面积的学习整理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

(七)分层教学评价

分层教学贯穿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顺利度过关键时期,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师还应引入分层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类型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不只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评价环节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在分享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评价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包括自评与互评法,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且评价不应局限于口头,还应引入肢体语言,通过鼓掌、点头、微笑等给予学生肯定。在整体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应肯定学生的优点,对不同学生的进步均应给予表扬,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更有信心学习数学。

例如,在训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帮助和指导,明确题目中的重点词语,使学生准确分析题目,明白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列出算式。教师应给予其鼓励和肯定,促使其继续完成其他题目,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小学生对层次性评价比较敏感,优等学生会产生优越感,学困生则可能会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评价语言。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直接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为了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引入分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数学作业中的问题,优化课堂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构建高效学习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猜你喜欢
圆柱教师应分层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