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三萍
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改革的双重促动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以更多的关注,相应的工作理念、策略也相继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执行成果。同时,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文化接触范围的日益扩大,很多小学生已经出现相对复杂的心理状况,其中必然包括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基于对以上趋势和事实的了解,笔者将根据自身的日常教学经验和对有关著述的分析、学习,从团体辅导的角度切入,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有关资讯,围绕“团体辅导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题撰文,并围绕目前最具有研究热度、执行价值的几个思考基点设计、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对诸位的工作改良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优化课堂教育,挖掘团体辅导模式的核心价值
学校教育工作的执行多以课堂作为最基础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概莫能外。“团体辅导”从本质上分析是由教师为主导的“一对多”式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无疑是这一系列活动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据此,小学教师在进行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率先从完善课堂教学活动的视角切入,利用组织主题心理疏导会议、引入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班本课程等相关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设和维系形成核心层面的促动力。
(一)积极召开主题心理疏导会议
会议团体活动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课程,往往具有更强的专题性,能够让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出更高的效率。小学教师要挖掘出主题心理疏导会议的价值,根据学生最近整体层面的精神状态、校园活动的具体项目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项目,设计相应的工作主题,立足于主题进行项目属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角度理解、解决眼下自己最为关注或者最令自己感到烦恼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例如,很多学生对自己在考试中“一城一地”的得失过于看重,常常在一次偶然的考试失利后表现得一蹶不振。教师不妨在条件成熟时召开一次以“我可以!”为主题的“谈心会议”,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优势、讲述本次考试所存在的客观难度、指出未来心理层面的优化办法以及补充相应的名人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霾、重拾自信。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最为直接的团体活动形式理解、内化正确的心理思维和社会情绪,并对最为核心的心理建设问题形成科学、清晰的认知思路,为教师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引入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如笔者前文所提到的,“课堂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熟悉的团体活动,需扩大此团体活动的执行范围,以收获更多的成效。基于此,小学教师之间要展开通力合作,结合自身所任教的课程及其相应资源,充分开发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并利用课堂互动这一团体活动项目构建多元的心理教育支点,让“课程心理”理念得到充分落实。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在进行课文讲解时着重带领学生品读文中角色所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号召学生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心理成长的养分;体育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考验自身耐力的运动,锻炼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则可以从“正视自我”“看待责任”和“拒绝诱惑”等课内专题出发,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等。在课堂学习这一团体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的心理建设“材料”将更为丰富,且和自身熟悉的文化学习内容形成紧密的对接,有助于自身对教育引导成果的吸收和内化。
二、推进学生互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
“心理”是一种社会概念,针对“心理”的分析、引导和修正等行为,要在社会属性背景下开展才有意义。团体活动的关键在于“团体”二字,“团体”更多指向学生之间形成的集体。据此,小学教师务必把针对学生个体间交流活动的科学设计、引导作为促进团体辅导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的另一台“引擎”,依托小组合作和日常模式下学生间的交流,确保相应教育工作实现有机升维。
(一)在主题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课程,而课程学习需要科学的引导形式,其中“小组合作”便是颇具价值内涵的一种。因此,在开展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小学教师要积极预留若干个为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当作其自主思考的话题,帮助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意见交换、经验共享和观点碰撞,既让学生的心理构建得到来自不同个体的多元“建材”,也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正能量”。
例如,在开展“自信”主题的心理认知活动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先鼓励学生结成几个二人或者四人小组,而后根据本组成员的能力和意愿准备文艺节目,由本组成员负责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工作,并在课堂上按照相应的顺序做汇报展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鼓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同的文艺方面所具有的卓越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如此一来,团体辅导活动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备形式,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也能以更近的距离和更广的路径实现心理“正能量”的“互通有无”,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前发展。
(二)鼓励学生之间在课下进行健康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绝非“正襟危坐”式的机械谈话,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在更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小学教师应当将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拓展到课堂之外,积极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有意义、有质量的校园社交活动,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或者内心的“小心思”进行互动分享,也可以围绕双方都关心的心理问题、“小情绪”等相互倾诉和安慰。这种形式的交流容易被学生认可,能让学生表现自己真实的心理世界,有助于团体辅导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生成和完善。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中利用一堂课的时间供学生在户外自由活动(需提前做好安全措施),重点鼓励学生和平日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席地畅谈,或者参与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或者利用本堂课为学生播放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鼓励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等。這一系列措施可以让学生得到来自友谊和平等气氛的正向“加持”,使学生能够对团体辅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更为浓厚的参与兴趣,自然可以实现教师引导工作的优质化进行。
三、引入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引导
教育并非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由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够取得累累硕果的浩大事业。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野,将“团体”丰富为囊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含义,一者与家长围绕一些核心资讯做到“互通有无”,二者帮助家长掌握更多进行居家心理辅导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家长+子女”类型团体辅导的开展中给予家长更多的建议,以期实现工作维度的显著提升。
(一)就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家长深度沟通
孩子在家长眼中几乎是“透明”的,家长对子女的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可谓了如指掌,其中自然也包括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小学教师应当在构建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与学生家长保持常态联络,积极和家长交换学生居家、在校期间的生活情况和心理表现,既为自己在校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整理更为真实、丰富的材料,也可让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形成更贴切的认识。
例如,对于一些胆小怯懦的学生,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聊家常”的状态下了解学生过去的成长经历和最近阶段有无经历一些给其自信心或人格造成影响的事情;将学生的怯懦心理问题反馈给家长,引导家长重视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建议家长在后续时间里经常保持对子女的关怀和引导等。
这一举措使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家长的深度参与中得到方向、内容和标准层面的修正,并在执行主体层面体现教师和家长群体的“团体合作”效力。
(二)建议家长多和子女开展亲子活动
健康的心理和完备的人格并非“上天”偶然“赐予”,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小学教师在团体辅导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需彰显对家庭亲子活动的重视和利用,积极建议学生家长和子女之间进行更多的亲密接触,鼓励家长利用闲暇时间多陪伴孩子,认真倾听孩子心中的“小情绪”并予以正确排解;鼓励家长和孩子分享工作上、生活中的快乐,和孩子一同参与一些有助于促进亲子和谐关系的日常活动;鼓励家长利用清明节假日,陪同孩子一起来到郊外踏青、放风筝、采集岩石标本或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合影;建议家长在“春节”期间教孩子包饺子,一起贴对联,和孩子一起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等。这样的团体活动,让学生的健康心理构建获得来自家庭和亲情的丰富“养料”,让教师开展的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凭借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获得更高起点,可谓“一举两得”。
四、完善实践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引导
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活动”二字是“实践”的近义词,生动地揭示了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出更强的实践属性,这恰恰是对小学生“好动”心理的必然迎合。据此,小学教师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需要对实践资源进行更深层面的开发,立足于游戏活动和户外实践两大支点设计相应的方案,让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得到实践的强效赋能,拓宽学生接触“正能量”的主观视野。
(一)以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小学生天生喜欢玩游戏,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十分突出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悟性。据此,小学教师要将“心理教育”从过去“正襟危坐”的刻板形象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感兴趣且有助于其健康人格形成的游戏设计更多的活动教育载体,以游戏为“溶剂”注入更为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同时借助于游戏这一“粘合剂”强化学生之间开展团体合作活动的黏性和强度,继而达成预期的教育引导目标。
例如,教師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场“两人三腿”的游戏: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二人小组,每组成员用绳子捆住彼此的一条腿,待教师发令后,各组学生要按照顺序沿着规定路线尽快跑到终点并折返。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往返速度、停顿次数以及彼此配合的默契程度评选“最佳拍档”。这种类型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并在这种乐趣的影响下强化了对正向心理塑造养分的吸收和内化力度,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团队意识和人文心理的生成、优化。
(二)以户外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社会以“合作共赢”作为时代主题,团体活动是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二者密切关联。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的“正能因子”不是“高大上”的概念,其在社会维度中具有非常高的“出镜率”和很强的“存在感”。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以高频次引导学生到教室、校园之外,探寻更为广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深度参与更多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心理建设和不良情绪排解的实践活动,让其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正能量”浸染,并让团体活动的综合执行效力得到来自社会元素的有效“加持”。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社会福利院,协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收拾床铺、洗晒被褥,和那里的孤儿、孤寡老人聊聊天、做做游戏,送给他们一些小礼品。在这种劳动和奉献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如此一来,团体辅导中“团体”二字的内涵范畴就得到了再次拓展,学生也能够从团体活动中获取更为广阔的社会认知视野,继而给自身健康心理和正确人格的塑造供给海量而优质的“建材”。
五、结语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合作”是必备的形式之一,个人也能够在合作中汲取更为多元、丰富、鲜活的养分,实现自我的长效成长。小学教师要认识并努力践行,将“团体辅导活动”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抓手,围绕课堂教育的优化、学生互动的推进、家校合作的引入、实践教育的完善等主题积极制定、实施系统性的心理教育工作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往后的人生,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