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挤占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部分业务,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面对数字金融带来的挑战时要迎难而上,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本文以A银行为例研究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得出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本文从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 加强客户数字化管理, 加强银行数字化治理三方面对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出解决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金融; 数字化转型; 金融机构;风险承担
本文索引:热依汗古丽·依沙克.<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4):-116.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7(b)--04
1 数字金融下金融机构风险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支付、投融资以及新型的金融业务。它与传统的金融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了新一代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对金融机构等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极大冲击,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与传统金融机构存款业务相比,数字金融创造出了替代银行等金融机构活期存款的各种业务,这些业务的存款利息往往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息,更受客户青睐,比如支付宝的“余额宝”等。这些数字金融业务通过货币市场基金和协议存款等方式流回到银行体系。货币基金规模越大,对银行流动性的冲击也越大,假如基金规模变化较大,大量客户赎回基金,这将会传递到银行体系,提高银行存款的兑付风险,进而引起流动性风险。图1反映了我国35家A股上市银行2010—2021年负债结构的变化趋势。由于这35家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占整个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的80%,因此分析这35家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能更好反映整个金融机构的整体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的存款占比逐年下降,和2010年的存款占比相比,2021年我国上市银行存款占比下降12%。上市金融机构2021年的同业负债占比相对2020年上升11%。这些数据说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即由原来的存款业务占比下降,同业拆借占比上升。金融机构的存款业务被更具有灵活性的数字金融产品分流,导致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上升。
数字金融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首先,数字金融在办理信贷业务流程和对放款对象的筛选等环节具有明显优势。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办理信贷业务的流程简洁,办理业务的时间较短,可以实现一秒到账。除此之外,数字金融对于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低,在办理贷款业务时一般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物,如此原先被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歧视的客户更愿意通过数字金融获得信贷。其次,数字金融分流了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客户提高了存款利率,使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减少,迫使银行提高借款利率,导致逆向选择,将资金借给风险高的借款者,加剧了信用风险。
与数字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低,交易成本高。这不仅体现在信贷业务中,在办理银行的中间业务时,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也往往高于数字金融,这会导致原先依赖银行的保险、信托的销售业务也会走向数字金融平台进行销售。
综上,数字金融在慢慢挤占传统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对于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极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要迎难而上,尽快改变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
2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对贷款客户风险信息的掌握程度,及时掌握贷出资金的去向和用途,避免贷款资金转向于高风险投资而发生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能通过数字化转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部分业务网上办理,不需要客户前往实体网点,也不受时间限制即可通过手机办理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将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模式。金融机构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综上,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整合银行内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3 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来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理论模型是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下构建的:第一,模型假设,银行在发放贷款后,贷后监督的努力程度代表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即银行放贷后积极做贷后监督,将会降低贷款的违约率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假定存款利率等于政策利率,即银行对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不进行补偿。第三,假定银行的管理成本仅来自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管理成本与贷后监督努力程度正相关,即银行贷后越努力去监督,银行的管理成本越高。
模型设定Q为银行每放一个单位的贷款,贷后监督的努力程度;单位贷款的管理成本用C表示并采用二次成本函数形式,C=αQ2/2,其中,α是大于0的成本系数。从函数表达式中可知,监督的努力程度越大即Q越大,银行的管理成本越高。贷款的供给层面,即银行放贷的资金来自银行的资本和存款,用k表示单位贷款中资本的占比,则单位贷款中存款的占比为1-k。贷款的需求曲线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为L(rL)=A-βrL,可见,需求曲线与贷款利率呈反向关系。假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e,银行的存款为D,则银行的初始存貸比为D/L=(1-e) /(1-k)。本文忽略股东因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而导致成本上升的补偿,则银行单位资本的利率成本就可以表示为rE=rD/1-e。下一步引入数字化转型,银行引入数字化转型后可以借助数字化进行贷后风险的识别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导致银行贷后监督效率提升,从而导致贷后管理成本的系数,则银行的期望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π={Q[rL-rD(1-k)/(1-e)]-rEk-αQ2/2}L(rL)(1)
以下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得到银行的最优贷后努力程度Q以及最优贷后监督努力程度Q所对应的最优贷款利率rL。由于前面模型设定了贷款利率rL为外生变量,则利润函数π对Q求导得到。
[rL-rD(1-k)/(1-e)]-αQ(2)
式(2)=0即[rL-rD(1-k) /(1-e)]-αQ=0 得到最优单款努力程度Q*
Q*=[rL-rD(1-k)/(1-e)]/α(3)
另rL-rD(1-k)/(1-e)=M
则 Q*=[rL-rD(1-k)/(1-e)]/α=M/α(4)
将式(4)带入式(1)中便可以得到银行的最优贷款利率:
π={[rL-rD(1-k)/(1-e)]2/2α-rEk}L(rL)=(M2/2α-rEk)L(rL)(5)
式(5)对贷款利率rL求导可得
?π/?rL=(M/α)L(rL)-(M2/2α-rEk)β(6)
另式(6)=0 得到
L(rL)=[M/2-rEkα/M]β(7)
本文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数字化转型会降低银行贷后监督管理成本C,即dC/dDX < 0,结合式(4)可得
?Q*/?DX=?Q*/?rL×drL/ dDX+?Q*/?C×dC/dDX(8)
根据式(4)可得, ?Q*/?rL=1/α,?Q*/?C=-M/α2,另H=?π/?rL则
drL/dDX= -(?H/?DX)/(?H/ ?rL)(9)
从式(6)、式(7)可以求得
?H/?rL=-β(3M/2α+rEk/M)<0,?H/?DX=rEkβ/α×(dC/dDX)< 0,代入式(9):
drL/dDX= 2MrEk/(3M2+2αrEk)×dC/dDX<0(10)
式(10)代入式(8)可得:
?Q*/?DX=-3M3/[α2(3M2+2αrEk)]×dC/dDX>0(11)
从式(11)可以得出,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贷后监督努力程度呈正向关系,即金融机构通过引入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银行贷后管理从而降低违约率,最终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4 A银行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简介
A 银行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2014年,A银行提出了“轻型银行”的战略方向和“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深度布局互联网;2015年提出移动优先;2017年,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2018年,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2019年开启探索“客户+科技”的3.0经营模式,将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写入章程,这是第一家将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写入章程的金融机构;2020年明确“开放融合”和组织文化变革形成与金融科技相一致的组织和文化。A银行从2018年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到2021年这四年的时间中不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信息科技投入量占营业收入的占比不断增加。如表1所示,A银行信息科技投入量逐年增加,从2018年的65.02亿增加到132.91亿。营业收入占比也不断增加,从2018年的2.78%增加到4.5%。可以说,A银行非常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进展较快,成效显著。
4.2 数字化转型结果分析
A银行在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上,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增加了零售、批发业务、筹集资金,能够及时汇集足够的资金来满足银行的流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经营依靠大数据可以较准确的预计客户的资金需求,从而进一步调整银行的存款期限和贷款期限,进而降低流动性风险。
从表2可以看出,A银行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以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2018—2021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6%、1.16%、1.07%、0.91%。不良贷款金额虽然2020年达到最高53615百万元,但是到2021年下降至50862百万元,与2018年的53605百万相比,下降幅度较明显。这表明A银行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探索“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为主要内涵的3.0经营模式以来,利用数字化的运营模式,降低信息不对称、完善了A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更精准的识别风险和提前防范风险,做到了早发现早应对,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面对新型的网上金融平台时提高其竞争力。就零售金融业务为例,金融机构零售金融业务是受数字金融影响较大的业务,但是A银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趋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进展,提高了零售金融业务的竞争力。图2表示A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从图2可以看出,A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呈现上升态势,从2018年的582.63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777.09亿元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A银行可以通过数字化运营,数字金融带来激烈的价格竞争下可以精准的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提高零售金融业务的利润。
综上,银行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来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也可以借助大數据,精准服务来降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因此,在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尽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来减小数字金融带来的冲击。
5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对策
当今,数字技术对金融机构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金融机构应主动抓住机遇,发展数字化,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迎接挑战。
5.1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
升级数字基建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从A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可以看出,A银行非常重视金融科技投入量,是第一家将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写入章程的金融机构。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是推进数字化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数字化转型就加大科技金融投入量来整合金融科技资源。除了信息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建设技术平台数据外,更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金融专业人才,还要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与业务人员的融合。
5.2 加强客户数字化管理
金融机构应该构建数字化营销平台,利用大数据及时捕获客户需求,精准营销,做到需求与供应相对应。借鉴A银行 “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业务模式,加强客户管理的持续性,随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优化客户体验。除此之外,时刻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做到分类服务、分类管理。
5.3 加强银行数字化治理
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要加强银行数字化治理水平,构建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治理体系,使业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数据资产、业务管理状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强化数字监控,及时监控风险、形成风险报告并且予以警告。另一方面,本文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形成全过程、全产品风险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多维度的量化风险,对贷后客戶实施分类管理,降低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丁蔚.数字金融:商业银行的未来转型发展之路[J].清华金融评论,2016(4):48-49.
王皛.关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行业公司金融业务拓展的思考[J].国际金融,2021(1):53-56.
吕天贵.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理念、路径与成果:以中信为例[J].银行家,2019(3):50-52.
梁涵书,张艺.数字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J].金融与经济,2021(1):30-39.
孟娜娜,粟勤,雷海波.金融科技如何影响银行业竞争[J].财贸经济,2020(3):66-79.
谢治春,赵兴庐,刘媛. 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战略转型[J].中国软科学,2018(8):184-192.
杨兵兵.深入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展望[J].金融世界,202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