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2023-08-15 07:43魏俊丽
教育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段红色育人

●魏俊丽 王 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篇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则融入红色文化十分必要,不仅能够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把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而且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实践平台,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内在关联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推动改革创新和提升育人实效的必要举措。必须厘清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在目标、理念和方法上的内在关联,解决“为何能融入”的基本问题。

(一)铸魂育人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指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受教育者达到的最终结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承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够为主流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不过在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互缠绕,借此宣传“西方文明论”,企图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消解人们对英雄人物、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党的领导。对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红色资源、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打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程,开创红色教育新局面,发挥其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无可替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是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育人模式,让各学段思政课既能种好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又能在播种、施肥、养护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各尽其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契合性

教学理念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反过来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弘扬红色文化,要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要广泛宣传红色文化蕴含的宏大内容与思想内核,用崇高的革命精神武装人们头脑;另一方面,要充分汲取红色文化包含的鲜活案例与实践养分,切实将思想观念落实落地并用于指导实际行动,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统一起来。课堂内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统筹安排,课堂外依据不同学段学生动手能力和认知需求的差异选择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理论内化与行为外化的同步提升。

(三)情理结合教学方法的相通性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与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为更好地让红色文化“掌握群众”,就要切实发挥情理结合教学方法的作用。我们在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凸显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的深度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形成的精神谱系讲精准、讲清楚、讲透彻。另一方面,要增强红色文化的鲜活性和生命力,运用情感的温度将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和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讲好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4]这个道理“讲什么”在思政课的不同学段、各门课程中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真理。当然,思政课的“讲道理”并不是生搬说教,而是要伴以情感共鸣。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应该注重以情感人;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则应注重以理服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应该做到情理结合,只有在不同学段情理结合中分清主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维方法

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内在关联性为前者融入后者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行性。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在系统思维、实践思维和时代思维的指导下,提高红色文化的信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度,剖析“为何要融入”的价值意蕴。

(一)系统思维: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段教育的“黏合剂”

系统思维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系统思维,将其内在的民族之情和外在的报国之行系统地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切实行动。目前,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红色文化教学在目标上缺少承接性,在内容上缺乏递进性,在方法上欠缺针对性,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性。红色文化作为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不应是拘泥于某些内容的零散化融入,而应是基于整体内容的系统化融入,不应是限于某一年级或某一学段的阶段性融入,而应是贯穿各学段的连续性融入。为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要“抓起来”,考虑红色文化在不同学段思政课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又要“统起来”,保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一体性和贯通性。[5]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融入思政课各个环节落细落实,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能够绘制出以红色文化为“圆心”的思政育人“同心圆”,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段教育的“黏合剂”。

(二)实践思维:让红色阵地成为人人参与的“助推剂”

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遗留的革命旧址和涌现的英雄人物,彰显了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用好革命旧址这本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革命旧址中感受红色精神及其魅力,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不过,大中小学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多数依托于理论教学平台来开展活动。部分学校由于经费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会出现大中小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空间重叠现象,长此以往很难真正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中,不能只限于理论上,而是要在实践思维的指导下,对红色资源进行分类、优选、加工,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让各个学段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课堂,让红色阵地成为人人参与的“助推剂”,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时代思维:让红色精神成为凝心聚力的“新引擎”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的“精神密码”和“制胜法宝”,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新时代,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在时代思维的指导下,赋予红色文化时代特色,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要,为新时代凝心聚力和全面育人提供宝贵的文化基因。当前,大中小学已经开始探索利用新时代出现的新媒介来开展红色文化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促使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化、内容生动化和形式多样化,增强了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凝聚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不过推动红色文化时代化,不仅限于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新时代的红色文化。大中小学不仅要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红色文化讲深讲透,用革命精神涵养时代新人,而且要将新时代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感动故事和红色精神引入课堂,通过切身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路径选择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做到优化一体化机制、构筑立体化模式、打造数字化平台,阐明“怎样来融入”的路径选择,让红色文化有新表达和新活力,更好发挥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

(一)优化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机制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要确保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据可依、有规可守和有章可循,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一体化管理机制、实施机制和保障机制。

其一,统筹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各地可促进现有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联盟与红色文化研究会互联互通,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组织机构。机构中可设立由地方史志研究人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组成的研究委员会,在研讨红色理论、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编写红色读本中,设计出一个将其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阶梯式递进方案。组织机构中要建立建好工作机制,做好集体备课、教学比武和科研立项等管理工作,确保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协同合作能够持续化推进、交流活动能够常态化开展、协调指导能够长效化实施,而不是一时兴起、时断时续。

其二,精准切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实施机制。一方面,要优化教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是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红色文化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大中小学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各学段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和需求点。[6]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客观问题和实际需求,找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与切入点,做出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实现红色文化在不同学段的横向融入与纵向贯通。另一方面,要整合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在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既要具备求同思维,善于抓住各学段学生的共性特征,又要遵循求异思维,了解各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要关注教学方法在不同学段的针对性,又要注重在“接棒区”的有效衔接,促进教学内容一体化。

其三,多维支撑,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中小学可通过建立一个打破学段壁垒、共享红色资源、开展同课异构的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一个覆盖全体教师、针对革命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培训基地,进而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专兼职相结合、大中小学齐参与的教师队伍,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人员保障。教材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大中小学教师可组建红色文化教材编写团队。在编写红色文化教材时,教材编写团队要结合地域特色,以深挖本地红色文化的特色资源和精神内核为抓手,以各学段学生认知和情感规律为遵循,做到既有涵盖各学段的红色教材又有衔接各学段的辅导读物,实现红色文化理论话语向教材话语的转化,实现红色文化系统性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提升红色文化在各学段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构筑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模式

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效用,用好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打好立德树人组合拳。

其一,加强红色文化第一课堂建设,实现课堂育人。大中小学在将红色文化融入第一课堂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错置红色文化的现象,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需要,循序渐进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实现课堂育人。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运用生活化语言、形象化方式来讲述红色文化故事、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应侧重于运用规范化语言将零碎化红色文化故事过渡为系统性红色文化知识,强化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认知;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应更多地运用理论化语言来阐释红色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其二,加强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建设,实现实践育人。思政课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是学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大中小学可从校内外两个维度打造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现实践育人。一方面,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可利用校园广播、墙报、社团等平台策划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兴趣点和认知度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中小学阶段应偏向于选择娱乐体验式实践教学,如举行红色观影活动、手抄报比赛、歌咏比赛等;大学阶段应偏向于选择学术思维式实践教学,如开展红色文化专题报告、学术论坛、知识竞赛等。另一方面,构建社会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物态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感染力强,是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8]思政课教师可因地制宜地选择红色物态文化,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别,构建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在参观革命遗址、倾听红色故事、感悟精神力量中,将爱国主义的种子种在心间,最终开花结果。

其三,加强红色文化第三课堂建设,实现网络育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已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新课堂”。大中小学要将红色文化系统融入网络“新课堂”,拓宽红色文化第三课堂,实现网络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官微、微信公众号以及QQ、微信学习群等途径,将红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相结合,不断形成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高质量作品,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利用慕课、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平台,推出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及活动指导;运用网络互动性强和传播面广的特点,培养校园红色文化“网红”,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空间,让红色文化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9]

(三)打造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平台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重点在于突出红色主旋律,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

其一,打破数字壁垒,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目前,红色资源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沿用传统的静态式、陈列式的单向传播方式。部分地区虽然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红色资源,但却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基于此,各地区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运用VR技术还原历史真实场景,通过视听技术进行沉浸体验,让红色文化由静态化走向动态化,由平面式走向立体式,由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互动。当然,数字化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并不是将原有的红色文化简单地转化为数字模式搬入教学活动中,而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进行分类筛选后递进式融入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可侧重于选择立体漫画书、历史手绘画和VR体验游戏来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应注重以时间为轴,将数字化场馆中的真实数据、红色影像等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可推荐数字化红色资源,在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

其二,突破时空限制,建立数字化红色资源数据库。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部分地区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其辐射范围仍限于本区域或相邻地区的学校。[10]为使红色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就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既要协同各方力量,汇集集体智慧,做好地方对红色资源数字化的开发与运用,又要坚持系统观念,通盘考虑,强化国家对红色资源数字化的规划和整合。将分散的、地方性红色资源转化为整体的、全国性的红色资源,共建红色资源数据库,搭建红色资源共享平台,为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优质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时代,共享资源虽然可跨越时空界限,但这并不等同于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共享。只有把握好的时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在重大历史纪念日,通过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共享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能够识别所选红色文化素材的真实性与现实性,又要善于找准红色文化素材与各学段学生特点、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与融合点,将其转化为动态的教学体系。

饮水思源,初心不改;征途漫漫,奋斗不止。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展现,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教材。新时代,大中小学要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之中,展示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涵养学生的思想品格,造就出一批具有“勇、闯、敢、拼”精神面貌的新青年,用奋斗的青春担当起时代的使命!

猜你喜欢
学段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