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减量提质”,以适应性练习促进深度学习

2023-08-14 15:51柳传韬
学苑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训练任务三角形深度

柳传韬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江苏南京 210019)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紧密围绕“双减”政策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训练方式单一、练习任务繁重的低效训练形式,将更多更贴近学生数学学科认知能力、匹配学生数学训练接受水平、适应学生数学学习发展需求的适应性练习活动引入课堂,提高数学学科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师拓宽适应性练习教学视野,在科学把控训练教学任务量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更多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适应性练习教学模式,依托高质量的练习教学设计,增强学生数学知识认知理解和实践应用的感知体验,触发学生数学知识深度学习。

一、创建问题性练习,启动深度学习机制

问题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素材资源,具有启发学生数学学习思维、驱动学生探索学习等多重教学效果。教师创建问题性练习活动,依托指向明确、层次鲜明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更有条理地投入到数学课堂训练学习中,启动学生深度学习思维机制。数学问题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教师立足适应性练习的教学要求,对问题素材进行筛选整合,确保选择的数学问题可以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梯度,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层层递进地深入到数学知识本质内涵的探索学习中。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训练设计,结合课例形式,推出一些问题性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展开研学行动。如:这是一块量角器,你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其旋转后的图形吗?这是一块橡皮,你能够利用方格纸设计左右平移演示图吗?这里有一些剪纸图形,你能够利用折一折的方式对折痕进行分析判断吗?学生对问题式训练任务最为熟悉,教师以实物为设计参考,推出一些训练任务,学生观察更为直观,思维顺利启动,在充分观察、多重讨论、深入思考中进入训练环节,深度学习自然发生。为提升训练品质,教师在练习评价环节,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将问题性训练推向深入。

学生对问题性训练任务比较熟悉,为调动学生研学思维,教师以生活实物为原型进行设计,给学生提供观察机会,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符合深度学习特征要求,学生从研学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课堂训练内容大多来源教材,教师有生活对接意识,其案例选择具有更强启动力。问题与训练相结合,教师需要找到最佳对接点,契合学生关注展开对接设计,这样才能形成启迪力量。

二、组织互动性练习,提升深度学习效率

强调学生深度学习的适应性练习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一味让学生“埋头苦练”,过多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而忽略交流互动,避免学生陷入学习困境,对数学学科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厌学心理。教师关注数学课堂练习环节的多元交互,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性练习活动,为学生数学质疑、方法讲解、成果展示等提供更多交互机会,指导学生在互动性练习中形成更多主动思维碰撞,提升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效率。

教师有意识推出互动性训练任务,其适合性更高,学生回馈主动,训练效果显著。在教学《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目,结合自身生活实践,设计出一些训练题目,看谁设计题目难度适中,有更高的训练价值。学生对练习题目设计最为熟悉,都能够主动阅读和思考,很快就推出一批训练题目。如:笑笑看一部书,这部书共188页,准备用10 天时间看完,前面4 天看了68 页,剩下的页数用6 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任务设计完成后,要指定同学解题,学生对教师这个设计比较欢迎,课堂互动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从学生学习情况能够看出,教师训练任务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其深度学习程序顺利启动。学生对独立设计训练题目任务最为熟悉,教师针对性增加指定同学解读要求,对学生形成触动。互动任务带有游戏属性,其激发作用会更为突出,教师在掌握学情基础上展开设计,深度学习效果逐渐呈现出来。互动训练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对准学生心理展开组织,学生回馈更为主动,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三、推出操作性练习,强化深度学习体验

相比于单一枯燥的书面练习,小学生对操作性练习活动有着更高的学习热情。教师利用好学生这一学习心理特点,推出操作性练习内容,为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搭建练习平台,强化学生深度学习认知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情感。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强调动手操作的练习素材,教师深潜教材之中,系统整合这些操作性练习内容,并在学生操作练习中投放必要的启思问题或引导语言,提高学生操作性练习的学习品质。

数学实验、数学操作、数学处理等训练任务,其操作属性比较突出,教师需要做整合处理,以强化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要求学生先画出三角形,仔细观察三角形,说说其主要特点。学生进入操作环节,并开始观察和思考,顺利归结出三角形特点: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了三角形。其主要特征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内角。教师拿出三根小棒:任选三个小棒,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拿到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有了新发现:任意三根小棒,未必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为什么任意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什么样情况下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进一步操作探索,经过深度思考和讨论,归结出结论:当三根小棒中的其中两根小棒之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根,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设计了实验性训练任务,运用小棒围成三角形,给学生提供直接操作探索的机会。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探索,最终形成理性认知,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刻而鲜活。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体现主体教育意识,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主动展开探索和思考,将学科训练推向高潮。

四、投放情境性练习,调动深度学习思维

教师设置数学学科适应性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发达的认知属性,善于依托直观生动、可视性强的情境载体组织练习教学。教师投放情境性练习活动,把抽象的数学习题素材融入到校园环境、生活场景等真实直观的训练情境中,达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象的练习教学效果,降低数学训练场景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数学练习参与效度,调度学生深度学习思维。

学生对情境设计比较有感觉,教师要做好科学筛选,对学生观感进行对应冲击,以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拿出一叠剪纸图形:这里有多个多边形的图形,任意从中抽出一张,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说出其内角和吗?学生学习旧知积累中,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方法。教师准备的图形都是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学生开始有些迷茫,教师提及三角形内角和计算方法,学生逐渐醒悟过来,开始尝试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经过多轮次的展示、计算、归结、反馈,学生都能够准确给出答案。教师继续设计:大家能够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数值还不行,能不能从刚才的多轮次计算中归结出计算公式呢?学生对归结性训练任务比较敏感,教师任务投放后,立刻引起学生高度关注,课堂研学气氛处于酝酿之中。

教师利用剪纸实物进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旧知进行延伸推演,理顺了思维路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教师进一步要求,让学生归结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成功调动学生学科思维。从简单计算到规律归结,学生学习逐渐走向深入,带有深度学习意味,教师设计逐层推进,为学生学习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五、设计演绎性练习,形成深度学习体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融入了大量的图片素材,生动的情境图片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域度,渗透演绎性练习内容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根据教材图文编排,设计角色扮演、实验探究、数学游戏等演绎性练习活动。小学生对这些演绎性练习活动有着特殊学习情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在这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动态指导,引导学生结合演绎学习感受,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方法,促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体悟。

教师推出演绎性训练任务,学生大多喜闻乐见,参与热情更高,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如教学《确定位置》,教师先围绕学生座位进行位置设定,利用“列”“行”进行数字化位置设定,每一组两个数字,确定座位的具体位置。教师设计演绎游戏活动: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数字表示“行”,“列”排列顺序从左到右,“行”排列从前到后。听老师用数对点名,被叫到的同学要快速站起来,如果谁判断出现错误,要接受惩罚。游戏程序打开,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火爆,学生对位置概念有了深刻理解。教师继续延伸引导,要求学生观看校园平面图,利用方格纸进行分割分析,对相关建筑物的位置进行定位设计。学生进入观察思考环节,对相关位置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数据进行表示标记。

教师从学生座位“定位”开始引导,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逐渐找到学习的感觉,其学习体验开始深刻起来。教师延伸设计,要求开阔视野,结合地图相关知识储备,对位置关系进行梳理和判断,逐渐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学生对直观情境更为敏感,教师利用生活场景和地图进行辅助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在主动探索中完成认知内化。

六、优化实践性练习,促进深度学习内化

教师优化实践性练习设计,组织更多数学实践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将所学数学规律、数学定理、数学公式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内化,强化学生数学学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本就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模型构建、思想方法等,都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贴合。教师发掘数学知识与生活要素的对接融合点,增设多种类型的实践性练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技巧、应用场景。

教师展开延伸设计,结合生活案例或者现象进行组织发动,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学习体验认知也会更为深刻。如教学《数字与信息》,教师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将其号码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数字的含义。学生大多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其解读出现不少错误,教师进行矫正指导,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真正含义。教师再度公示一些号码:这是全班同学的学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这些数字包含的意义。学生有了身份证号码判断经历,开始借鉴思考,很快就找到了判断路线:前面两位数代表年级,中间两位数代表班级,最后两位数代表个人代码。教师继续设计生活化训练任务: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提供身份信息,网购、购买车票等,要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深入生活展开观察和调查,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供个人信息?

学生对身份辨析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针对性布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程序顺利打开。学生对学生号码进行分解,借鉴了身份证号码分析经验,这是最为典型的活学活用。教师布设实践性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展开调查活动,学生积极响应,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七、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内外展开适应性练习教学的科学布设和多元投放,是实现数学学科训练教学“减量提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创建问题性练习、组织互动性练习、推出操作性练习、投放情境性练习、设计演绎性练习、优化实践性练习等,都是小学数学适应性作业设计的可选切点。教师精准把握班级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个性需求,多元切入适应性练习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数学学科训练教学与学生学情特点的匹配度,使数学练习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成长,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训练任务三角形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训练任务分析
分析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训练任务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三角形,不扭腰
海军航母编队启航执行机动训练任务
辽宁舰开放,看什么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