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学科区域建设规划与行动
——以厦门市同安区小学体育学科为例

2023-08-14 11:29:56林群英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体育风尚 2023年7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体育教师

林群英 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活动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门学科的总体水平,最终会影响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的一门学科发展的高度。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做好小学体育建设学科,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根据区域体育教师和学科的现实情况,对课程、课堂教学、教师三方面进行规范,与资源应用管理措施相结合,为学科领域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同安区小学体育学科建设总体展望

通过学科建设,使我区小学体育的教学绩效、研究水平、骨干团队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培养出各级学科骨干,全面提升我区体育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发展。

(一)统一大学科思想,探索协调发展样式

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大学科理念,实现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和全面性,积极探索和实施从教科研、团队建设、区域资源特色整合,外部资源引入等要素多方面协调共建模式。

(二)以人为本,协同发展

以人为本多方位思考,确立学科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育智、育心,充分体现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从区域教师的发展水平出发,创造条件以帮助体育教师实现个人的发展,以实现师生协同发展。

(三)小区域联盟,打造特色服务学科建设

加强体育特色项目之间的校际经验分享,探索具有体育特色的校际联盟方式。通过课题和专题讨论,来整合同校的跨学科甚至跨校整合研究力量,推动体育学科建设的的全面发展。

(四)紧抓质量监控,重视过程管理

根据区域学科建设的要求,各体育教研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年度总结、检查和考核”一体化的工作要求。通过规范的管理,各校的体育教研组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区域和各级考评中得到良好的评价,使得整个学科的建设的过程管理规范、有序。

二、同安区小学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教师及学科课程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现状

(1)年龄与职称

截至2023 年4 月,同安区在职小学体育教师一共有235人,其中编内179,编外56 人,编内平均年龄32 岁,编外平均年龄29 岁。高级职称0 人,中级职称82 人,初级职称85人,未定级12 人。近5 年入职教师86 人。队伍非常年轻化。年轻教师接受新事物快,虽然年轻,但实际积极性普遍不高,并且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有待进一步发展。缺乏实践的经验,缺乏对课程概念的全面理解,需要在区域一级进行有效的指导。

(2)受教育背景与专业

小学一线教师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占比164人,研究生6 人,专科9 人。本科占比91.6%,研究生占比3%,专科占比5%。教师学历高、高学历高专业的教师为体育学科的建设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也可能导致狭隘的视野。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盲目的傲慢,认为自己的能力“优于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对上课缺乏信心。

(3)骨干发展

我区拥有市学科带头人1 人,区学科带头人4 人,市级骨干11 人,区级骨干14 人.镇级及以上优秀教师30 人。由于缺乏对骨干教师力量和优秀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或者因为年龄限制,长期缺乏有效的自我规划,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2.学科课程的现状

(1)体育课

体育教育还没有得到学校和体育教师足够的重视,这在我所在的区域尤为突出。例如:三至6 年级每周3 节体育课,其中一节是由本班的语数老师兼职的情况比较多;很大一部分教师热衷运动队训练,课堂教学质量却不高;学校教研氛围也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再比如:体育课经常成为“弹性课堂”;体育课通常要遵循所谓的重点考试科目的安排。

(2)学校课程

地区学校的体育特色鲜明。既有田径、三大球,新兴运动项目,也有重竞技项目,海上运动项目等等,但是反观这些校本特色,在整个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中大部分都自成一体,和课堂教学不够融合甚至是分离的,和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也是分离的,该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区域的资源,同时也阻碍区域学科的良性发展。

(3)社团活动

社团的开展大多没有考虑学校师资等实际情况,缺乏专家的指导存在盲目开设、随意开设等问题,有的项目对学校体育发展没有实际作用,而有的项目虽然开展了但质量却不高。该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当很多各级各类的比赛来临的时候,就演变成了赛前集训班,这就背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也对学科长期高效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区域学科建设路径

1.纵横规划,推动团队与特色协同发展

(1)纵向整合

近三年,将以学校“研训导一体化”为指导,在区域内开展”请进专家“。在市级教研员以及其他区教研员的支持与帮助下,请进市内外专家,为我区体育教师授业解惑。区域内开展”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立足点,摸索出一套立足本区学科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案》,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学生体育素养的学科行动。

(2)横向整合

学校根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案》的培训计划,编写学校学期教师培养计划,并对紧抓机遇,对学科方向、学科的评价制度进行优化。

2.整合学科特色,带动学科发展

(1)发挥教师特色优势,制定发展方向

根据教师个人专业,结合学生需求、来制定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方向,将特色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逐步形成学校体育特色文化。也融入到校本课程建设和体育社团的等不同方面,帮助体育教师培养专业技能,建立专业自信,提升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2)模式创新,建立横向与纵向的联盟

横向:组建形式多样的专家帮扶团队。立足于区域骨干力量薄弱的现状,仅有区域内师傅的指导帮扶,明显力量薄弱,因此根据“研训导一体化”思想,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争取上级领导和市教研员的支持,与其他区合作,组建形式多样的专家帮扶团队,介入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可发挥集体智慧,比如联合开展讲座、同课异构研讨等活动,以此扩大指导帮扶效应,有效弥补”一对一“帮扶的缺陷和不足。在此过程中,师傅也是专家帮扶的团队一员,要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看待青年教师的培养,让更多的骨干教师成为自己徒弟的师傅,经常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听评课种,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阶段,把控好引导的方式方法,相互交流促进我区学科发展。

纵向:从学校范围内的研讨向区域之间的交流来转型,以三大球、健美操、啦啦操、基本体操等操类、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为若干个联盟的主题,根据各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学校体育特色,将相似主题的学校进行整合形成校际联盟。从联盟校中选出优秀的经验进行分享并推广,促进教师的成长,区域特色也能得到均衡的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骨干的专业优势,对各个项目进行专业指导,为有学习热情但基础相对薄弱的教师和学校进行专业化的学科指导,努力实现同安区小学体育学科特色项目的全面发展。

3.因人制宜,针对性的制定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桥隧施工及养护》课程标准,应依据工作实际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学生零距离就业。

(1)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实现蜕变

实现目标:在一年的见习期完成合格教师的转型,基本熟悉日常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工作5 年后,由合格教师转向成熟教师,掌握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可以运用教育学的知识以及学科的基本理念来指导教育进行教学实践。

主要途径:建立特色校联盟。在区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善校内及校际之间师徒结对工程,在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建立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与群体特点,每学期确定重点,定期邀请各级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课课,并将教师参与听课、磨课、展示等制度化,以加强本学科教师的教学技能基本功。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讨论,鼓励新教师结合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以才育才,帮助骨干教师向名师转型

实现目标: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引导青年教师的能力,使得被指导的老师能够迅速的成长;而后形成合力,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主要途径:成立“学习共同体”,选择比较有教学经验、有大局观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通过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不同学习平台“抱团成长”,在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学科教学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骨干教师唤醒专业认知。借助梯度培养计划,让骨干与青年教师结对,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面持续引领教师成长,在”抱团式“成长中打造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也在实践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也完成个性化的发展。

通过”任务联动式”主要式骨干教师根据自己阶段中能力提升的程度,推出认领式、联动式展示任务,定期将自己阶段性的主张、理念、观点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从中积蓄能量,为自我能力优化与调整提供实践操作的范式,促进团队成员经验的螺旋式递进的成长。

设定目标并分层培养。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进行不一样的定位,分为近3 年刚入职的新教师和处在专业发展黄金期的熟练教师两类型。以培养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把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展熟练教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领导力,作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对两类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促进其专业基本能力的提升,向成熟的体育教师转变。针对成熟型教师,拓展该类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促使他们成为同安区学科骨干力量,以更好的引领和推动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区域学科的发展。

通过课题的引领,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学科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能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每学期不定期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老带新,骨干指导青年教师,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达到骨干与青年教师协同发展的作用。

(3)让名师引领发展

实现目标:建立学科自信,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通过成果的积累,能够参与各级名师的评选,特别是在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等各级名师能有1 的突破。同时对这些教师经验总结进行推广,以对其他教师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主要途径:与上级部门加强交流,想办法把名师请进来,借助学科工作室平台和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邀请市教研员定期指导,邀请教育专家担任片区指导教师,比如2022 年,把市专家型教师引进我区某小学,为该小学青年教师助力发展,在专家的助力下,老师在2022 年的区级五项基本功取得一等奖,精品课获部优,微课获得市二等奖。鼓励骨干教师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同体的各组指导教师制定小组3 年培养计划,每月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研讨活动,通过任务式驱动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区域教研活动的质量;确定每学期的研讨主题,邀请专家针对主题进行讲座和公开课教学示范,过后针对课的设计、打磨等过程与老师们进行深入交流,再分享的过程中给予老师灵感和思考。

引领教师走上阅读的道路。开展读书沙龙,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至两本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任务驱动,青年教师不仅要读后感,也要写随笔,读后感,听后感,写论文,让体育教师逐步养成思考、研究的习惯。

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确定培养的目标,制定以集中培训、自主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三3 年课程规划。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学科教学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专题研讨学习。其中学科教学理论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观察与反思。通过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通过对区域体育学科师资和课程现状的分析,提出体育学科建设愿景,把远景分解成具体的实现目标和具体行动途径,并进行具体的规划。通过对“课程建设”“学科特色”“学科团队提升”三方面的研究,帮助体育教师对学科教育更深入的探究和理解,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从而帮助其找到职业存在感和成就感。通过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让体育学科在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让体育学科回归到体育教师的本质,努力使每一个细节都有指向中级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体育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少儿美术(2020年5期)2020-12-06 05:52:32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0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