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李丹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集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逻辑整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智慧力量,以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情怀力量,是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力量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组织一体化、方法智慧化、内容丰富化、话语体系化以及融入青年学生的奋斗实践五个方面创新开展。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育人价值;理论基础;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张锦,山东职业学院易安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李丹,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邮政编码 2501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7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传承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智慧力量,以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情怀力量,正是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力量之源。
(一)涵养志气——汲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力量
志气是涵养青年之根。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志者,在心向慕之谓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坚守、创新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之所在。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下,以信仰铸魂,凝聚砥砺前行的奋斗力量,将自己的热血青春投身于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用顽强意志和血肉之躯创造了无愧于历史、人民和时代的丰功伟绩。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新时代青年要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涵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胸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在奋斗实践中绽放。
(二)锤炼骨气——汲取“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力量
骨气是锤炼青年之魂。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是气节,是使命,是责任,是担当。“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挑起时代重担,以历史创造精神勇创复兴伟业的实践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之所在。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主动把握历史规律,主动肩负使命担当,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3]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时代青年要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担当的力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作为,勇挑时代重担,以紧迫的社会责任感发扬历史创造精神,善于作为,在青春的奋斗实践中锤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气。
(三)厚植底气——汲取“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智慧力量
底气是厚植青年之源。长河锻铸倚天剑,帷幄运筹世纪风。底气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破除各种艰难险阻的智慧结晶。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持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相统一,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全面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之制”创造了“中国之治”的新辉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之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要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不断提高进行伟大斗争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四)培固元气——汲取“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情怀力量
元气是培固青年之本。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元气是万物之源,是根本,是民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元气之所在。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政治方面強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方面担当人民热切期盼,强调通过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推进共同富裕;在社会方面强调关切人民切身利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化方面坚持人民文艺为人民,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生态环境方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安全方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党的建设方面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青年要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情怀的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谋幸福生活。
二、伟大建党精神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基石。系统分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才能确定科学的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偉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地有意识的活动”,[4]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揭示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阐明了人的需要是人存在的内在本质,而这种需要具有阶级性和多样性;指出了共产主义就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世界,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革命实践活动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斗争实践的精神总结,其反映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导向和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彻底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在于青年大学生本身,以满足青年大学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需要为起点,赋予青年大学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动力,进而体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使命为终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为知和行统一的基础在社会实践,“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和行的统一是辩证发展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具体实践的能动的螺旋交织的过程。知和行的统一就是人们获得真理的过程,“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8]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党的创立和百年奋斗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和有识之士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伟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再次实践与升华,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滋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品格,积淀着中华民族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保留在民族意识的深处,深刻影响着民族实践。
在关于理想社会的构建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大同”。古往今来无数能人志士以“天下大同”的社会共同理想为追求目标,赋予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给予了中华民族“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视野,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上,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家国担当相统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青年大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的行动自觉。
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既强调“天人合一”,又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张尊重自然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又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激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谋独立,为民族谋富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对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在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问题上,强调“民为邦本”。“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不仅孕育了众多关心民生疾苦、为民爱民利民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源泉。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的精神自觉;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大学生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自觉;是教育青年大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行动自觉;是高校在历史新起点教育青年大学生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韧品格应对新的伟大斗争的方法论自觉。
三、伟大建党精神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组织一体化、方法智慧化、内容丰富化、话语体系化。
(一)组织一体化:强化顶层设计,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融合
一是全员育人一体化。协同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联动性教育,广泛发挥其凝聚社会共识的向心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9]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更是激发全体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四方联动的学习、宣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体制机制,实现“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家国盈满怀的育人氛围。
二是全过程育人一体化。要协同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在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中一体化的持续性教育,持续发挥其价值引领和塑造功能的关键作用。所谓“大中小一体化”,是指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之间,形成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渐次递进、纵向衔接的育人体系。[10]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在大中小学的一体化教育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从纵向上以问题为导向,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高水平的课程规划体系实现高质量的价值引领;从横向上以协同联动为基础,树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意识,共建共享育人平台载体,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同上一堂思政课,以协同共研的方法拓展经验交流渠道。
三是全方位育人一体化。要协同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一体化的贯通性教育,“显”“隐”结合发挥其指导实践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思政课程作为显性的价值观灌输课程,与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其他专业课程在课程价值和目标体系上具有同质性。充分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的隐性价值传播功能,打造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将专业讲党的故事的思政课堂与讲党通过奋斗实践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专业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立时代之基,扎根中国大地,奋斗伟大复兴实践。
(二)方法智慧化:强化技术赋能,虚实共生双向传导
方法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发展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12]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算法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智慧化支持。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信息分析。运用数字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兴趣爱好、情感情绪、日常行为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抓取,建构算法模型。如基于主体的算法模型ABM(Agent-Based Modeling),运用算法分析工具(情感分析、文本分析、主体模型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动力学分析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想行为动态,结合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态精准“漫灌”与“滴灌”。
二是积极推进元宇宙教育新基建。元宇宙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13]元宇宙具有虚实交互共生性、具有沉浸性、无限创造性等特点,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的元宇宙新基建。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在元宇宙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和研发,为未来引领、治理元宇宙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元宇宙赋能伟大建党精神内容支撑体系的创造和研发,通过让学生穿行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元宇宙空间中,身临其境地沉浸式体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为引领元宇宙空间价值提供精神指引。同时,基于元宇宙的无限创造性特点,鼓励青年学生在元宇宙空间利用数字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打破传统教师单向输出为主的育人模式,实现教育主客体的随时切换。最后,要立足全方位立体化的虚实映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条件。
(三)内容丰富化:强化多样供给,提升育人内容品质
精神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并能够能动地指导实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披荆斩棘奋斗实践的产物。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包括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及在其中产生的重要历史经验、理论成果、典型人物等。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应主要围绕党史、历史经验、理论成果及典型人物展开。
一是丰富理论宣讲的内容体系,讲活讲新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论之基筑牢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论宣讲既要讲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要讲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创新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与时俱进,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定力。
二是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史实准确、话语生动的经典党史教材体系。既要构建讲全局、讲中央的全国性统一教材,又要编好讲局部、讲地方的地方党史教材,各高校还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编好反映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是重视重要历史事件及时代英雄人物的艺术创造,推进红色高雅艺术进校园。以长于抒情的艺术作品表达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渗透感染青年大学生,进而达到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凝聚奋进力量的效果。
四是整合党史教育资源,打造主题化、品牌化的党史教育基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史遗迹、烈士陵园的保护性建设,以及对党史纪念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物的直观感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的代入感;另一方面要深挖细研历史物件、事件、人物,以小见大丰富党史遗迹、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基地的精神内核,以情的效能感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的认同感。
(四)话语体系化:强化红色基因,构建红色话语体系
话语是思想的表达,是民族文化的模因。红色话语是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是阐释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所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属性和意识形态的言语表达。话语和话语体系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政治性等特点,具有引领价值、凝聚人心的功能。强化红色基因,构建红色话语体系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话语选择。
一是推动红色话语体系的时代化构建。时代是话语的底色和背景,话语只有体现时代性,才能被时代的人所接受。要善于总结、阐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代语境同频共振,才能实现引领时代的功能;要善于运用网络时代流行话语,从中汲取符合红色话语体系构建以及政党政治目标实现的新表达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拓展红色时代话语体系的内容空间。
二是推動红色话语体系的生活化构建。生活话语是“教育者在一定语境中使用的来源于日常生活,符合受众思想和行为特点与需求、能不断创设新意的话语类型,具有自发性与自为性、开放性与发展性、多样性与指导性、碎片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点。”[13]生活话语立足于青年大学生生动鲜活的生活学习现实,运用大众化、通俗化的生活化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将党的意识形态嵌入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提升话语的阐释力和传播力。
三是推动红色话语体系的微观化构建。将党史的宏大叙事与党史人物的微观刻画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与生活中的道理相结合,用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方式讲述小故事、阐释大道理。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5]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7][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96.
[9]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10]朱光辉.新时代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内涵、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89-9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1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经济评论,2021(6):6-12.
[13]侯丽羽,张耀灿.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种基本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143-148.
(责任编辑 何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