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事件对群体认同的塑造

2023-08-13 16:46王聃黄幸子
传媒 2023年14期
关键词:女排精神集体记忆中国女排

王聃 黄幸子

摘要: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仪式性的媒介事件,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用媒介事件理论解读中国女排夺冠这一伟大事件,可以看出它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这一事件也构建了“想象共同体”,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认同和媒介事件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媒介事件 中国女排 集体记忆 女排精神

体育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形态,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还是赢得国家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3:1战胜塞尔维亚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一次站上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再次引发国人沸腾,也成为众多媒体争先报道的内容。传播学家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认为,媒介事件是指“观看集体性庆祝活动,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通常意义上讲,媒介事件指的就是经过“某组织”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事件和过程。对于受众而言,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带有一定意义的象征性活动。

一、作为媒介事件的中国女排夺冠

“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又一次成为国人的关注对象,这是一场令中国和世界惊叹的电视直播历史性事件。从此角度而言,围绕中国女排夺冠进行的一系列现场直播以及影视宣传活动都成为具有重要凝聚力的媒介事件。

1.前期预热宣传,多层次引人注意。媒介事件前期往往会通过一定的预热性策划宣传,在尚未正式开始之前便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媒介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奥运会是一项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运动员共同参与,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在奥运会的众多赛事中,集体类的活动更加能引人注意,尤其是足球、篮球以及排球这三大球项目一直是奥运会中的焦点项目。而中国女排的比赛更是重中之重,1981年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是我国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取得的新突破,开辟了中国女排的新纪元,拥有空前的影响力。随后,中国女排开启了在世界三大赛上的五连冠,振奋了亿万国人,在国人心中,一直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在中国女排出征里约奥运会之前,人们一直对这支队伍寄予厚望,各家媒体纷纷报道称:这支由郎平率领的郎家军会在里约奥运会创造怎样的奇迹,甚至有媒体断言“冠军必是我们”,各大纸质媒体也在特刊和重大版面纷纷开设了专题栏目,对中国女排以往的夺冠历程进行了回顾。《人民日报》将中国女排放在奥运专题报道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也在头版以及要闻版进行了报道。新浪体育盘点了中国女排各个位置的强力之处,并在微博客户端表明:“我们不唯冠军论,做最好的观众”,这些观点都在新浪微博热搜引发热议。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重塑了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也让国人对女排的赛事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2.直播手段丰富多样,强调对受众赋权。巴西时间2016年8月21日晚上8时,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杀入决赛,对手为曾经在小组赛战胜过自己的塞尔维亚队,这一事件引发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这是国家层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媒介事件,多家媒体对这一赛事进行了实时转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联动,集体直播了这一事件。CCTV-5体育赛事频道在北京时间上午8:30就连线了驻马拉卡纳齐诺排球场的记者,腾讯视频也在第一时间更新了主页,将排球赛事放到了第一位,央视影音、CCTV央视网、优酷以及咪咕体育等多家媒体在同一时间对赛事进行直播。据统计,凭借周末的黄金时间以及中国女排在国人心中的重要程度,女排决赛当天的收视率达到了70%,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同时也保证了媒介事件的传播效果,满足了受众对于赛事过程以及结果的好奇心。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跨越空间范围的限制,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也是对受众的一种赋权,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观看直播的频道,可以及时地了解赛事的最新进展,打破了以往受众被动接收的局面,受众不再是“魔弹论”效果下被动的一方,而成了主动的一方。如今,直播手段多样,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观看的方式。

3.共享仪式感氛围,建立集体情感认同。排球比赛也成为观众闲暇之余的一种放松方式,中国女排决赛当天,观众们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各种方式共同观看这一比赛,在同一个时空中建立起了仪式感,场上激烈焦灼的比分以及女排姑娘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在这个时空中,观众们是一体的,以比赛为中介建立起了情感认同。同时,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电影《夺冠》于2020年上映,影片以中国女排的三任教练袁伟民、陈忠和、郎平为线索,叙述了从1981年女排首次夺冠到2016年再次重回冠军这一位置的故事,重新阐述了不同时期女排精神的内涵,不仅唤醒了众多老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也将成为新一代人的时代记忆。正如《媒介事件》一书中提到的,“家庭成员一起体验事件,因而加强了群体记忆以及代与代之间的关系。”CCTV《体育人间》的纪录片《星耀征途中国女排里约夺冠记》也通过上、中、下三集对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的赛事记录以声音和文字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叙述,从小组出师不利到3:2逆转巴西,3:1打败荷兰,3:1战胜塞尔维亚夺冠,重新再现了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在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中,媒介扮演了唤起或再现的角色,在大众媒介的使用和介入之下,记忆变得更为直观。传播者通过一系列的视听符号对事件进行编码,受众根据自己的情感结合符号进行解码,使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无法亲身经历但可以目击的事情,从而打造了共同的意义空间,形成了“想象的共同体”。观众也会在这样的场域中产生民族认同感,建立起一种集体认同感。

二、媒介事件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在面对媒介事件时,实际上是社群内部关系的一次加强与确认,社群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连接个人与群体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对于群体团结仍有巨大影响力。

1.提升情感共振,提高民族凝聚力。在直播的那一刻,观众在不同的地方接收,通过观看同一赛事,一种平等、亲近以及融合感油然而生,观众的心情会随着比赛的激烈程度而起伏,比如在观看电影《夺冠》时,觀众会想起女排姑娘们在场上奋斗的样子和努力扣球的样子,会想起她们比分落后时不骄不躁奋勇追进的样子。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依靠自己的刻苦训练去在赛场上争取名次,也正是因为那一辈女排姑娘们的拼搏,才有了如今的地位,才让中国体育开始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在三大球类的赛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如此重视仪式,是因为同样的行为和观念在构建共同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民族历史的核心,一个民族强大与否并不是单纯地由经济或政治实力决定的,也是由文化实力决定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践行。

2.实现圈层整合,满足社交需求。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是注重参与,观众被“邀请”成为体育媒体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体育赛事的冷漠旁观者。首先,观众扮演了啦啦队的角色,他们为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们欢呼加油,他们的情绪随着比赛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观众还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赋予比赛独特的诠释。通过短信、电话、网络消息等方式,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评论,直接参与体育节目的电视直播。喜欢同一运动员,同一队伍的观众会自动形成同一圈层,他们通过对同一运动员的探讨,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一旦与他人拥有共同喜歡的体育运动员,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亲切感,这种认同会促使不同诉求的人们能够在共同基础上,形成一种团结一致的社会认同。

3.强化集体记忆,唤醒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常常在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电影《夺冠》呈现出用集体记忆来展示中国女排,从而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通过对站上领奖台这一事件的几次特写,唤醒了人们心中关于中国女排的不同记忆,从而将个体与整体联合起来,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到民族与国家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排精神得到了延续与更新,其始终代表了人们永不放弃的精神。福柯认为权力即话语,任何一种权力都包含着对话语的渗透,权力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构建性的作用,任何一种媒介事件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向受众进行传播,传播的过程中暗含了本身想要传递的思想、观念以及态度。在比赛过程中,解说嘉宾们的语气会随着比赛的激烈程度而起伏,在里约奥运会担任女排决赛的解说嘉宾就是2004年奥运会冠军冯坤,从排球专业知识到教练换人的意图都评价得很到位。

三、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也出现了新特点,如病毒式传播和开放性。这种特点也赋予了媒介事件新的意义。

1.建构“想象的共同体”。在重大主题的媒介事件上,新媒体做到了及时跟进并且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渲染,以H5和数据新闻的方式提高了影响力,同时与传统媒体进行了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范围。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尤其是关乎国家形象方面,而新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各个平台开设直播,这样一种新旧媒体的联动,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提高了传播的影响力。媒介事件的传播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作为一种仪式向大众传递一种特殊的情感,是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电影《夺冠》通过对女排姑娘们价值信念和信仰的展现,以及一代又一代女排精神的传承,黏合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使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们在共同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共同体,从而促进了社会整合。

2.提升主流媒体话语权。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流媒体面临着话语权旁落的危险。因而对于报道女排夺冠事件的主流媒体而言,能够有效帮助主流媒体提升自身形象。在重要的媒介事件报道中,如北京奥运会开幕阅兵仪式、建党10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孟晚舟回国等事件,主流媒体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媒介功能,尤其是《人民日报》。在女排夺冠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率先发文,“十二年的等待,女排再度奥运夺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当日连发十条微博,浏览转发量破亿。央视新闻也以冠军队员们的采访为主要报道内容,并独辟蹊径以女排姑娘们日常的训练为出发点进行报道,形式上新颖,内容上平易近人,这不仅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也重塑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3.形成受众情感联系。媒介事件通过前期的策划与宣传,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扩大了传播范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引起了受众的重视。这次媒介事件能让社会大众在同一时间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当他们站上领奖台,国歌响彻整个赛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人们的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集体性的观看,在同一个时空引发了受众的共鸣,引起了强烈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是由内而外的,尊重—敬佩—许可,这种情感长期在受众心中弥散。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国家迫切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手段和一种团结人民的方式,而电视传递的信息显示出完整性和及时性。因此,媒体活动在加强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视直播的时刻,观众可以在任何地方观看它,创造出一种归属感、平等感、亲密感和融合感。

四、结语

中国女排夺冠这一媒介事件赋予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参与模式,使得人们不仅可以亲身在场,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体验历史事件。智能媒体时代更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媒介事件也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新的内涵,在凝聚情感、整合社会和传承文化等方面仍有独特的作用。

作者王聃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幸子系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体育强国视阈下新时代体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JC-YB-823)、2023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秦岭古道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3LW170)、2021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大型体育赛事法律风险研究”(项目编号:2021Q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刘新兰.媒介事件概念演变与传播视角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22(03).

[3]杨驰原.春晚四十年:时代记忆与家国情怀[J].传媒,2023(05).

[4]闭煊萱.媒介事件视域下的形象构建和集体认同探究——以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活动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21).

[5]古丽胡玛·艾买提江.中国女排的媒介记忆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21.

[6]赵晓彤.《人民日报》中国女排媒介记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女排精神集体记忆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学习“女排精神”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新时期女排精神对高职实训课堂的启示
新生代的“女排精神”
时代何以重唤“女排精神”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