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明
同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在解决一些数学压轴试题时大显身手,以其精巧的结构同化构造化繁为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同构方法也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往往给出若干种固定的同构模型,把同构方法作为一种变形技巧要求学生掌握,让学生通过套用现成的同构模型去解题.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知识源头与生成过程,在遇到陌生问题时学生往往手足无措,一筹莫展.笔者在教学中探索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同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自然生长,使学生在同构知识研学的过程中思维达到应有的深度,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案例记述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同构方法魅力
先看两道大家熟悉的问题(投影):
通过本题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在指对共存型的恒成立问题中巧妙地使用同构法,能够大大地简化解题过程、回避繁琐的计算.思路1先根据指对式的一致性(互化)进行变形后,发现式子中局部的一致性,进而进行同构;思路2和3则是先通过局部运算对式子进行整理,然后再利用指对式的一致性进行变形得到同构形态.同构法重在观察,巧在构造,质在转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指对的跨阶同构最根本的思想是转化与化归,从局部的运算、变形,到适当的配凑,最终达到转化成“同一结构”的目标.
同构作为一种“巧妙”的解题方法,实则通过分析代数式的结构特征,揭示式子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其中蕴藏的同型与共性,并通过构造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模型实现问题的求解,从而同构法在解方程(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数列乃至解析几何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从教材习题出发,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感受同构的方法魅力的基础上将问题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其外形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本质属性,理解同构的底层逻辑,有利于学生把握同构转化的内在本质;最后通过高考真题赏析,让学生领略同构的别样风采.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从知识的底层逻辑剖析,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构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光文.重视课本研究 探寻考题来源[J].中学数学研究,2022(江西师大),(9):24-26.
[2]符晓燕.关于高中数学同构问题的思考[J].数学之友,2021,(4):80,83.
(本文为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研学课堂建构研究》(批准文号:GH2021142)阶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