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旗
一、村情概况
王楼乡杨油坊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下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480户,2180人,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4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通过换届民主选举,组建了政治觉悟高、学历高、解决基层矛盾水平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群众认可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为杨油坊村各项事业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村耕地面积190 hm2,农作物以传统小麦和玉米为主,面积达133.33 hm2,其他种植了少量的蔬菜、水果、杂粮。由于该村实施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许多青壮年通过扶贫培训都掌握了1~2门务工技能,外出务工成为该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杨油坊村是王楼乡3个贫困村中的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389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精准实施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关怀下,2020年已全部成功脱贫,稳定脱贫率达到了100%,贫困户和农户的年收入平均达到了8000元,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取得了骄人成绩!
二、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提升农机化水平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该村村“两委”在“强基础,重民生,促发展,提收入”的决策引导下,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发挥带动效应,2012—2022年,“轮式拖拉机”和“轮式联合收割机”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整村的机械空白村一跃成为全乡农业机械数量和规模位居第一的机械村,传统落后的农业牲畜耕种和手工收割的局面10年间得到了彻底转变,同时拥有农机的农户腰包也在实施农业生产过程中“鼓”了起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截至目前,全村轮式联合收割机32台,轮式拖拉机21台,手扶拖拉机1台,合计54台,农业的基础灌溉配套设施也早已改造完成,全村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已经完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对“三农”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保障性的作用。
三、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农业机械利用不充分,农机具保养意识不强
根据本地农业季节的生产特点,每年夏秋两季大约15 d是农业机械收获和播种最繁忙的时间。虽然这时候机械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了及时抢收抢种颗粒归仓,但是最繁忙的15天过后,90%的机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能继续发挥机械应有的作用。作业时间短,农业机械虽然在手,可是不能长时间地创收增效,利用率大打折扣,是农民的损失。另外一种情况是农业机械一旦停滞下来,每年处于10个月左右的“趴窝”状态,农机户也产生了松懈心理,不再关注农机具的保养。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维修和保养,农机具在使用时时常出现故障,耽误正常作业。以上两点都降低了机械的利用率,为了提高机械利用率,建议村委会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
(二)农机公益服务中心力量单薄
乡镇和村“两委”农机服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专职农机服务人员太少,懂机械知识的人才更是匮乏。加之乡镇和村“两委”平时扶贫、信访、综合治理、环境整治等工作量太大,无法更多兼顾农业机械的宣传、维修和各种业务方面的服务。随着农机科技含量的逐步复杂,要求农机与农艺高度结合,这些都对农业、农机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建议乡村两级服务机构配置专职服务人员,增加农机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定期组织乡村农机服务人员和农机手参加农业机械的各类培训及专业知识的考核,全面系统地提升农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能讲解、会实操、能力强的服务队伍。急群众之所急,全力为农机户排忧解难,让他们轻松上阵,为“三农”的生产和发展筑牢基础,做好保障。
(三)农业机械作业竞争力大 ,效益不强
从2008年开始,由于能享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的政策,购机门槛又低,让早期的购机者尝到了甜头。受左邻右舍的影响,很多农户购买机械的热情持续高涨,快速上马机械项目,各种农业机械纷纷落户农家,数量和规模出现了空前的增长。由于农业耕作面积始终未变,而农机始终处于增长状态,造成了机多地少的局面。再加上小农意识强烈,团队作战意识不强,各自为战,缺乏强大合力,凝聚力不够,竞争压力随之而来,同时效益不增反降,造成了农机户的担忧。建议乡村牵头组建特色、小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淘汰老旧和故障频发的机械,建立一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农机作业队伍,积极开拓域外市场,对接种田大户,实行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运作,抵御运营中的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油坊村站在国家“三农”战略的角度,努力为该村的“三农”发展出谋划策,描绘出彩蓝图,尽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机械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