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治学范式下的草根式教育研究行动

2023-08-12 18:15顾利国邹春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7期

顾利国 邹春凤

【摘 要】钱穆先生一生取得的成就巨大,这与他严谨的治学思想、态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向钱穆先生学习,以他的治学精神为引领,学校开展了校本草根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钱穆治学范式 草根式教研 教研行动

教育研究应该是有方向的,教育研究也应该是有方法的。

近两年,后宅中心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养正”为核心理念,结合“双减”和新课标背景,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让全体学生在优质教育中得到全面性、適切性发展。

学校教研力量相对薄弱,采取怎样的教育研究方式,既能普遍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又能让研究多出成果,并将成果很好地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呢?学校启动了以钱穆治学思想为指导,采用草根式研究的方式开展的特色教育教学研究行动。

一、钱穆治学特点及草根教学研究

(一)钱穆治学特点

钱穆先生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教育家、思想家、历史学家。他于1919年至1921年,在后宅养正学堂(现为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任校长。他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外汇通教育、经世致用教育、通才通识教育、人格养成教育;他著作等身,《国学概论》《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朱子新学案》等均是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名著。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1)博通专精。钱穆云:“以中国观念,学问分为两类,一为人人应该,亦属人人可能之学问,此即为通学;又一则只限少数人能之,亦只需少数人从事之学问,此即成专业。”他从小就博览群书,记忆力超强,从业以后,更是重视阅读积累,并以四步法深入学问:专学—通学—专学—成家而化。

(2)虚心务实。“知识不专是记闻,却贵有新知,新知贵能自己用思想去推寻,不可误以凭空推想即可得知识,此只是想当然。” 钱穆先生对众多有异议的地理地名,都实地考察寻访,对不清晰的历史年表,反复考据。他重视考据、善于考据又不拘泥于考据。“此时我们做学问的人,都应该抱持一种既谦谨又笃厚的好态度。”

(3)自成体系。“治学必求有所入,先有了根基,由此逐步扩大融化。”钱穆先生梳理了中国传统治学的一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他每论述一种思想,都从大处着眼,进行系统的且有理据的论述,然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二)草根教学研究

草根的基本含义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草根式教育研究,就是身处一线的教师,以自发的形式,以实际问题为起点,基于实践来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它具有坚韧性、普遍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草根式教育研究,需要思考“扎根在哪里”“怎样扎根”“开什么花”三大问题。

二、钱穆范式下的校本教研行动

借鉴钱穆治学方式,学校走好草根式教研“三部曲”:广泛阅读,博观约取——以“养正新生代”为中坚力量,分学科成立“课程中心小组”“活动中心小组”,分组以“共度”“必读”“自读”“沙龙”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和丰富教师的阅读量,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求真务实,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发现存在的实际问题,将问题上升为小课题,进行单独研究或抱团研究;体系化、特色化研究——把教师的散点研究加以分类、统整,做体系性、特色性规划,进而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通过“三部曲”方式,学校在多方面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成果。

(一)语文“课标解析与落实”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学段划分,分别提出了“学段目标与内容”,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又着眼于螺旋式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谓是教师进行语文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它的语言具有概括性与统整性,有些教师很难由此精准定位到具体的课文教材中,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落到实处,从而使得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散乱而无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解析,将其中的每一条学段目标具体到可操作,然后按照学段划分,精准定位至相应的教材课文中,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建议。这样,教师在备课时使用“课程标准解析”,就能够围绕单元素养目标有效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有目标、有计划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聚焦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数学“任务驱动型‘五学课堂”研究

传统的数学课堂,基本围绕知识点讲解辅以巩固练习,学生缺乏完整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学思想的建立。学校近两年来在数学学科开展的“任务驱动型‘五学课堂创构行动”,用学生喜欢的、需要的任务型作业替代传统枯燥的学习指令,由“预学”开启先学后教,“展学”实施思维碰撞,“研学”贯彻深度学习,“用学”得以知识巩固,“拓学”有效拓展延伸,整个“五学”呈现出一种以任务为中心并以终为始、前后呼应的教学结构,始于任务,终于任务(见图1)。“五学课堂”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任务驱动型‘五学课堂”,其关键是要设计好“任务”,“任务”是课堂的核心。教师通过实践,归纳出五种行之有效的“任务”类别:尝试性任务、操作性任务、思辨性任务、阅读性任务、创想性任务。

(三)英语“一课三单教学”研究

根据前瞻型项目“区域课程教学变革”中提及的“学案”要求,学校正在规划“两新历学三单制”,让课前预学单、课中研学单、课后拓学单既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的“教案”,又成为学生学习时的“学案”,打破“以教为中心”的弊端,倡导“学主教从”。由此,打破传统教学“说教为主”的课堂模式,构建“教学合一,讲练融合”的高效课堂,努力使“学案”成为“自主学习的路线图”“知识结构的呈现表”“教学巩固的练习单”。

(四)“四季养正”主题月活动课程研究

将原先独立、零碎的德育活动、主题教育、“四节一会”、学科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加以融合,每季一宗旨,每月一主题,整体开发以研究性、实践性为主的“四季养正”主题月融合课程:春之歌——三月“春天寻美”,四月“运动健美”,五月“劳动践美”;夏之炽——六月“逐梦之行”,七月“山川之行”,八月“志愿之行”;秋之韵——九月“文艺之星”,十月“爱国之心”,十一月“科技之行”;冬之恋——十二月“蠟梅之香”,一月“添岁之乐”,二月“元宵之喜”。

“文艺之星”月,学校设计了“‘玩展风采 ‘艺起成长——遇见美·艺术嘉年华”活动:

(1)活动目标。通过才艺展示活动,创设舞台,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我、乐于挑战自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课后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激励学生成长为“实践创新”的“养正好少年”。

(2)展示项目。器乐类、舞蹈类、语言类、歌曲类、手工类、走秀类、能人异事类等。

(3)组织形式。活动前期,由班主任在班级和班级群内发动学生报名。学生自由组合,在家长和教师的协助下填写在线报名表。报名成功后,学生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与搭档排练,其他学生以后勤或者评委的身份参与节目排练,为表演者提供帮助或者建议,让每个节目都精益求精。活动当天,表演者提前到达表演地点,在舞台负责人的安排下有序演出。演出完毕后,如有下一场演出可自行前往,如果没有其他演出,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观看其他舞台的精彩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则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按照指定路线游览、体验。

(4)材料准备。在线报名表;节目分类,制作各种节目单、收集乐曲;根据节目单分类、规划参观路线,制作路线图;设计体验卡,发放体验卡;利用红地毯、彩带、桌子、音响等布置舞台。

(5)相关附件。场地分布图(略)、项目标设图(略)。

(五)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研究

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学习方式,一下子难以适应,针对这种状况,学校把开学第一周定为“一年级新生适应周”,不开展各学科教学,开发了“新生适应课程”(见表1)。

(六)课后服务个性发展课程研究

“穆心、沐情、木行”(穆心——秉承钱穆教育思想;沐情——有温度的课后服务;木行——助力学生像树木那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于枝头处开花)课后服务,除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更重视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分为自主学习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个性发展课程两大类。

个性发展课程又细分为五个小课程:

(1)学生俱乐部课程(周一至周五,约30%的学生参与)

本课程共有15个,统整为两大系列:一个是“鸿孩儿”系列——篮球队、乒乓队、田径队、机器人创客社团、航模社团、无线电测向社团、足球社团、STEAM课程社团等;另一个是“飞凤”系列——啦啦操队、舞蹈社团、陶笛社团、竹笛社团、合唱社团、评弹社团、书法社团等。

(2)正体·课程(每周2课时,全班学生参与)

原则上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课后服务的时段中开设一节体育活动课,内容以跑、跳、球三大类体育游戏为主,关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素质的提升。

(3)学生“快乐走班”社团课程(每周五,全员参与)

本课程共开设 47门,涉及传统文化、科学技术、体育运动、视听艺术、生活技能、创新创意、阅读写作、语言思维、国际理解、人文历史十大类。

(4)教师走班微课程(每班每周一次)

有特长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于开学前准备好4课时具有趣味性的微课程,由教务处审核通过方能开设,每4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满一个周期就轮换班级开展活动。

(5)正行·主题月活动课程(每班每周一次)

以月为单位,根据每月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中期研究工作、后期成果展示等。

通过行动实践,完全可以确认,由钱穆范式引申出的校本草根式研究路径“博观约取—散点小课题研究—合力体系化研究”,是一条便于教师参与、利于遍地开花、易于结出丰硕果实的研究之路。同时,也很好地回答了“草根研究”的三个问题:一是扎根在哪里?应当扎根于课堂和活动阵地,研究教与学的方式、师与生的关系,以及关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关键方面;二是怎样才能扎根?应该结合教学中的问题,阅读相关的书籍,夯实理论基础,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教学实践,促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实现用先进理念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整合,避免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三是开什么花?应该先开小花、野花,然后开大花、艳丽花。

后宅中心小学将继续以钱穆范式下的草根式教育研究为重要方法,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娴.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J].文化学刊,2020(10).

[2]孟晓东.教育的“草根研究”[J]. 知识窗,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