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浙江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林草湿调查监测是掌握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其质量和生态状况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重要科学依据。浙江是全国唯一每年开展国家连清样地调查的省份。2004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森林资源年度监测,2018年起率先研建森林资源“一张图”,形成资源家底“一套数”,逐步推进林业经营管理“落地上图”,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森林资源年度出数,及时掌握全省县域内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调查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21、2022年,浙江省林业局和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连续两年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突出贡献单位。通过多年的实践,监测手段不断创新、成果数据更加精准、资源家底更加明晰,为林业宏观决策、推行林长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加强组织保障。为做好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林业局共同成立了工作专班,由省林业局局长胡侠任领导小组组长,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业局分管领导共同担任副组长。各地参照省级工作专班模式,安排精干力量,建立职责明确、科学高效、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确保调查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注重协作配合。首次共同开展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省林业局负责组织实施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业局联合审核确定全省调查监测成果。各级林业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工作任务,并积极配合协助省局开展样地调查工作,提供交通、向导等工作便利。
加强安全生产。林草湿样地监测和图斑核实需要大量野外作业且工作开展集中在汛期、暑期。浙江始终把安全作为生命线和工作底线,制定野外调查监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林草湿野外调查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样地调查组配备卫星电话、专职驾驶员。野外调查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严把工作进度。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根据省级工作方案,设区市、县(市、区)编制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明确每个工作环节、每个时间节点,将各阶段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狠抓工作质量。坚持质量并举、保质保量的原则,各级工作专班对本辖区成果质量负总责,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做到全过程把关,强化监测成果的质量监管。
实行“全覆盖”的图斑监测。整合多方力量,推进监测工作上下协调、分工协作,做到全省“一盘棋”。一是省市县三级联动。省林业局与自然资源厅联合发文部署,建立省级检查指导、市级督促推进、县级组织实施的图斑监测工作体系。二是全要素动态更新。在对接融合基础上,对地类未变更的图斑,利用样地数据研建生长模型,更新胸径、树高、蓄积等主要因子,形成全要素统一时点的林草资源图。三是全过程技术指导。组织图斑监测培训,组建技术组赴各地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活动,开展集中答疑,确保所有市县、关键技术环节全覆盖。
开展“全统一”的调查监测。创新工作方法,研建省市县一体化监测技术,实现三级同步出数,形成全省“一套数”。一是分层级精度控制。发挥多年连续开展样地调查的经验,统一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样地调查监测,对国家连清固定样地按1.3倍加密,共完成5375个森林样地调查,实现对省、市、县三级精度控制,提高数据可靠性。二是多手段质量管控。开发数据库质检和代码标准化软件,实现图斑数据批量处理,开展3 轮内外业审核抽查,逐县出具审核意见,集中整改、统一修正;样地检查实行一县一清工作机制。三是多内容协同监测。围绕林业践行“双碳”战略,开展县域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依托固定样地体系,同步完成260 多个森林土壤样地碳储量复位调查,探索评估土壤碳储量变化。利用样地和图斑数据,构建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通用计量模型,测算省市县三级森林植被碳汇量。
抓好“全要素”的落地上图。围绕数字化改革和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强化综合监测成果应用。一是多平台数字化管理。在森林资源“一张图”基础上,构建完善林草资源图,协同绿化造林、林地管理、林木采伐、森林督查、数字森防、古树名木保护、保护地监管、重要因子变更等关键业务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全面在线,管理数据落地上图,资源成果实时更新。二是多手段高精度调查。全面采用高精度RTK、激光测距仪进行样地定位和测设,实现全程无纸化调查和无线实时传输,提高调查精度。
强化“全领域”的成果应用。把林草资源监测工作作为加强林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构建监测成果与行政管理相互协调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监管数据与监测成果协同共享。一是服务支撑林长责任落实。结合林草综合监测,优化调整林长责任区数据,为打造可视化责任体系、推进林长责任精准落地提供依据。二是服务支撑政府绩效考核。依托林草综合监测成果,年度监测数字化成果全面应用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年度评价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