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睿,杨军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20世纪中后叶,STS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逐渐被人们重视,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是靠牺牲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换来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后,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任务刻不容缓,环境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需求与STSE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STSE教育是对STS教育的延伸,旨在实现学科、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人文教育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与“生物学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目前针对STSE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将STSE教育理念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相融合且落实于课堂中的研究还有所欠缺,这一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新增的“科学·技术·社会”专栏(以下简称“STS专栏”)与STS教育的英文单词科学、技术、社会缩写相同[1],STSE教育是对STS教育的延伸,与新教材联系密切,体现出新教材对STSE教育的重视。如表1所示,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择性必修2(以下简称“选修2”)中的STS专栏分布于第2章、第3章和第4章。在这些STSE内容有提到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有讲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案例、有列举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有生态伦理道德、有介绍前景广阔的沼气工程,与生态环境、社会资源息息相关,第4章的三个STS专栏更是与当下严峻的环境问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表1 “科学·技术·社会”专栏所在章节及具体内容
例如,教师通过讲解“黄石公园灭狼和引狼入园的启示”这一专栏,可以使学生更为生动理解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关系,我们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进行人为干涉,要尊重生态规律。可结合当下环境保护的案例激学生思考,通过这些实际问题与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选修2中的STSE内容不仅在STS专栏中有所涉及,在探索·实践、生物科技进展、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专栏中均有所体现。这些专栏涵盖有关生物、环境的方方面面,讲述生态学巨匠的辉煌成就,涉及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
上述各类专栏之间联系密切,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大量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运用该类教学资源。例如,通过讲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可以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并服务社会;在讲解“科学家的故事——生态学巨匠马世俊”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与生态治理的社会热点结合,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的报道,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温室效应的引发原因和危害,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使学生明白引发温室效应的原因,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生物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2]。生物学课本中的课后习题非常注重与STSE教育理念相结合。以选修2为例,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课后习题拓展应用第3题,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第一章“复习与提高”的非选择题第2题:提到普氏原羚在人工一系列保护措施下,数量已由不足300只增长至2793只,目前仍处于隔离情况、有天敌捕食和资源空间受限,对现存情况展开讨论并说明理由;第二章第3节“群落的演替”课后习题拓展运用第2题,收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等习题。
这些课后习题贴近生活实际,与STSE内容联系紧密。新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的灵活运用课后习题,以加强和完善生物学教学。达到深化理解、构建知识、举一反三和掌握解题技巧的目的,是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选修2以“生物与环境”为主题,极其重视环境教育,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环境、人与环境等内容,旨在呼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我国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和“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相呼应。
新教材与2004版教材相比,融入了当代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内容。教师传授这些知识时,不可仅停留知识层面上通过灌输式教育应付考试,应当用STSE教育理念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中,这并非将其简单叠加或关联,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本质,提高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2020 年修订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相比旧课程标准而言,对学生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期望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体现出生物学价值,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4]。
STSE教育理念适合于选修2的教学中,在STS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选修2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自然资源等方面现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酸雨、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类问题并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了解生物、环境、自然过程中有所感悟,作出理性解释判断,培养理解和收获更大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形成生态文明观、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等态度和观念。
将STSE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更能突出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个人事件,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提高解决生活中生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并融入社会。
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新课标中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给高中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5]。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生物学知识,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学教学模式有翻转课堂、STSE、PBL、ADI、STEAM和5E等,这些教学模式基于不同理论建构形成,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6]。其中STSE教学模式主张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现存环境问题结合,构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情境并贯穿生物学课堂,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加工。生物STSE教育的提出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生搬硬套现有的教学模式,需根据所教生物学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从宏观层面看,专栏内容和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都分布着大量STSE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上的作用与价值;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进一步理解,并勇于解决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从微观层面看,这些STSE内容之间相互关联,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如在学习第3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可通过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森林火灾的负反馈调节机制、热带雨林严重砍伐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内容的学习后,讲述“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和“长江10年禁渔计划”等案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保护环境意识,强化学生的生态观、稳态与平衡观,真正发挥教材中STSE内容的作用。
将STSE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需满足可行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基本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注重建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来实施STSE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备课时,教师需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中各章节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仔细分析对应的生物学知识和STSE教育理念的联系,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方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STSE内容罗列在教案中,应注重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授课过程中紧抓教学准备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将其与生物学知识两者有机融合能更高效地传授知识。将生物学知识与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生活实际等结合,能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依据STSE教育理念所创建的教学情境,在贯穿整个课堂的过程中有助于知识串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最后可抛出引导性问题引起学生课后思考,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检验和巩固所学生物学知识。
课堂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例如,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是否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模式是否合理运用;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发展等。明白课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该类问题的再次出现。
将STSE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7]。STSE教学模式联系现存的社会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可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提供了进一步选择,也为今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