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高娃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一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59)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闭塞或狭窄,进而造成心肌损伤、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不足等的常见心血管疾病,部分冠心病患者可并发心力衰竭[1]。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发病,心力衰竭又是冠心病的终末阶段,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目前,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手段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为主[2],仍缺乏特效药。因此,积极寻找影响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对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意义重大。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概率不尽相同,可能与多基因变异影响血栓形成、血脂代谢、血管收缩和舒张等过程有关[3]。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其基因位于20号染色体,由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组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4]。但关于CD40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目前鲜有研究报告。鉴于此,本研究分析CD40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提供依据。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8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5];(2)无心房颤动、早搏等心律失常。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者;(4)非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者;(5)合并感染、慢性炎症,以及近3个月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者。189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86例,年龄37~72(54.63±11.13)岁,体质指数18.30~33.40(25.46±4.32)kg/m2,冠心病类型为隐匿型冠心病63例、心肌梗死70例、心绞痛56例,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各75例、59例,有吸烟史94例,有饮酒史98例。本研究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CD40基因多态性分析 抽取患者治疗前的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使用Blood Genome DNA Extraction试剂盒(TaKaRa公司,批号:L001752A)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280 nm、260 nm紫外线处的A值,当A260/A280为1.8~2.0时,表明DNA纯度较好,可用于后续基因型的鉴定。另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基因DNA的完整性。由上海捷瑞生物技术公司设计并合成引物,CD40基因上游引物序列为5′-CCTCTTCCCCGCCCTCTTCC-3′,下游引物序列为5′-GAAACTCCTGCGCGGTGAAT-3′。扩增体系包括2.0 μL DNA模板(浓度为100 ng/μL)、0.5 μL上游引物(浓度为20 μmoL/L)、0.5 μL下游引物(浓度为20 μmoL/L),12.5 μL脱氧核苷三磷酸预混液(浓度为2.5 mmoL/L),加入灭菌双蒸水将总体系补充至25 μL。PCR反应条件:94 ℃预变性3 min; 94 ℃变性30 s, 53 ℃退火45 s, 72 ℃延伸45 s,共30个循环;72 ℃末端延伸5 min。PCR产物的酶切反应:取10 μL PCR扩增产物,加入6 U限制性内切酶NcoⅠ(TaKaRa公司)进行酶切,37 ℃反应6 h,加入2 μL 10×Loading Buffer终止反应。用溴化乙啶对酶切产物进行染色,3%琼脂糖凝胶电泳1 h,最后利用紫外可见光分析装置(HITACHI公司,型号:U-2000型)观察电泳条带,判断基因型。
1.3 心力衰竭的判断标准 于患者入院后,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判断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据此将其分为并发组(53例)和未并发组(136例)。
1.4 一般资料的收集 收集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情况、高脂血症情况、冠心病类型、吸烟史(连续或累积吸烟1年以上,平均≥1支/d)、饮酒史(连续或累积饮用啤酒、黄酒、白酒或葡萄酒等1年以上,饮酒量女性>140 g/周、男性>280 g/周)、入院时心率、入院时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7]、入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检验两组基因型是否处于遗传平衡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遗传平衡检验结果 并发组、未并发组CD40基因的基因型实际值与理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69,P=0.079;χ2=1.427,P=0.490),提示基因多态性分布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具有群体代表性。
2.2 两组CD40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两组CD40基因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并发组CD40基因的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未并发组。见表1。
表1 两组CD40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并发组中年龄≥60岁患者比例、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患者入院时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入院时LVEF<35%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并发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4 CD40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 将冠心病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作为因变量(未并发=0,并发=1),将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CD40基因的基因型作为自变量(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D40基因的基因型是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P<0.05),相较于CD40基因TT基因型,携带CD40基因CC基因型的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的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0.9%,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呈上升趋势[9]。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0]。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年龄、吸烟、肥胖、饮酒、炎症反应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11-12]。有学者指出,CD40作为炎症因子,以无活性的状态存在于血小板,与斑块稳定性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关[13]。CD40主要表达于B淋巴细胞,具有促进记忆性B淋巴细胞分化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活化B淋巴细胞来促进抗体的产生,进而使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复合物,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14]。研究显示,CD40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广泛表达,并介导炎症反应[15-16]。故本研究探讨CD40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并发组CD40基因的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未并发组,校正混杂因素后CD40基因的基因型是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均P<0.05),说明CD40基因可能参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过程,相较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可增加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的CD40基因转录效率比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高15%~32%,表明C等位基因可以促进CD40基因的表达[17]。而CD40基因过度激活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异常表达,诱发急性炎症反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加重心脏血管狭窄、堵塞情况,从而加重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下降,进而增加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18]。
综上所述,CD40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有关,其中携带CC基因型可增加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临床应对携带上述基因型的冠心病患者给予高度关注,及时制订相关干预措施以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