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辛开苦降”探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辨治思路

2023-08-11 05:02:27贺思敏彭草云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胃气反酸流性

贺思敏 彭草云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咳嗽为突出表现。此类患者多为刺激性干咳,白天比夜间明显,直立位比卧位明显。同时,75%的患者以咳嗽为唯一表现,无反酸和烧灼感等典型反流症状,这是临床上易误诊的原因之一。目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西医治疗多采用促胃肠动力、减少胃酸分泌治疗,疗程在3个月以上,病情严重时需通过手术减轻患者痛苦[1]。这些治疗方案常因治疗周期长、停药后易反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从而使得治疗有一定限制,而中医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方法。笔者临证中体会到基于“辛开苦降”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思路分析如下:

1 辛开苦降的含义

药物气味理论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属阳,主升发、宣散;苦属阴,主清泄、沉降。二味相合使开与泄、升与降并具。张仲景由此创立了以辛苦相配的“寒热并用”治法,其中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痞证。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深入阐发,如叶天士提出轻苦微辛法治疗温热病[2],并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苦降其逆,辛通其痹”“辛开苦降,斯热气痞结可开。”吴鞠通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进一步充实了辛开苦降法的理论体系[3]。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辛开苦降法的理论更加充实,应用也更广泛。辛开苦降的优势主要在于并用辛(升散)、苦(通泄)药物于一方之中,使得升中有降、泄中有开,达到斡旋气机、调和阴阳之功[4]。

2 从辛开苦降辨治理论基础

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及病机来看,此类咳嗽可归属于中医的“内伤咳嗽”“胃咳”“肝咳”“梅核气”等范畴。《备急千金要方·咳嗽第五》有“食饱而咳”“吞酸”等病名,也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症状相类似。《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导致咳嗽的病机不单在于肺脏本身,还涉及其他脏腑,同样,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也涉及多个脏腑。通过对临床辨证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本病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痰湿壅盛,气逆于肺 《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提示脾、胃与肺系之咽喉一脉相连。肺朝百脉,胃腑受邪,循太阴脾经夹咽传导于肺经,使之亦受邪侵而作咳;再有五行生克原理,脾土生肺金,脾气虚或湿邪困脾,势必母病及子,影响肺脏正常宣降功能,发为咳嗽;《四圣心源》中提到“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肺胃以降为顺,并可相互影响。长期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素体脾虚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失于和降,胃气上逆并夹水湿上干于肺,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加重肺部水湿之患,因而咳嗽、咳痰;肺内痰湿日久还可化热,或饮酒、进辛辣热烫食物使胃火上炎,煎熬津液,终致痰热壅肺发为咳嗽,除咳嗽外还可伴痰黄、口苦、口干、胃脘嘈杂等。

2.2 肝失疏泄,犯于肺胃 肝气调达有利于胃气通降,如果肝升太过或升发不足,都会导致气机的疏通和条达不畅,胃降之气也随之受影响,表现为呕逆、嗳气、反酸等,上逆之胃气再经咽喉犯于肺系,影响肺气宣降发则咳嗽;就反流物的成分而言,若出现酸碱混合反流,则说明不仅有胃酸反流,还存在胆汁反流情况[5],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为胆汁,其分泌与排泄依赖肝之疏泄,胆汁本应顺降至肠,若肝气郁结,疏泄无权,致使胆汁上逆至胃腑。《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所谓:“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也。”胃气不降反逆,夹胆汁上逆至食管,食管与气道均开口于咽部,咽为肺之门户则发为咳嗽。肝气调达也可直接影响肺气宣降,肝气郁结不行或肝气上逆,都会影响肺的肃降。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肝脏腑功能失司,肝气不升于上,肺气不降于下发则咳;再从五行乘侮关系论,肺金克肝木也,然肝气有余上逆,或郁久化火,反侮于肺,失于宣肃而上逆作咳。《素问·咳论》中有提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所以此类咳嗽、嗳气、反酸等少见,或可见胁肋部疼痛、口苦口干、情志不畅等。

3 从辛开苦降辨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3.1 辛开苦降,调气化痰 当痰湿停于胃,胃气不降反逆于肺发为咳嗽时,应用辛温药物温中散寒、蠲饮化痰,苦寒药物降逆止呕、下气止咳,两药相合达到调气化痰之功。如《伤寒论》的旋覆代赭汤中旋覆花下气除痰、代赭石重镇上逆肺胃之气配合生姜、半夏之辛宣散水气以助祛痰,配合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调补脾胃缓其中,既辛开苦降、调气化痰,又补中气之不足,标本并治,全面兼顾;若痰饮日久化火致使痰热壅盛,咳痰黄稠、咽痛等,参考仲景所创的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与半夏”的配伍,半夏泻心汤原文意在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病机总属中焦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常[6]。治疗本病时以半夏、干姜辛以燥湿化痰、宣畅肺气,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痰热、和胃降逆。另外,黄芩、黄连苦寒之品易伐脾胃,配以半夏、干姜等辛温之品,可苦寒降泄而不伤脾败胃,在此基础上,可加用杏仁、贝母、前胡、白前等,以加强理肺、化痰、止咳;火热偏重甚至咳血者,可加生地、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反酸重者,配以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制酸止痛;大便稀溏、腹胀者,佐党参、炒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3.2 辛开苦降,疏肝泄热 肝气郁结,不能升发于上,影响肺气不能肃降于下,发为咳嗽时,运用辛药开达郁闭之肝气,使之调达舒畅,苦药降泄上逆之肺气,以期恢复肝升肺降的正常生理。《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提示小柴胡汤也可治疗咳嗽,从气机升降来看柴胡味辛苦性平,可疏肝解郁,助少阳之气达于外;黄芩味苦性寒,长于清热燥湿,使少阳之火清于里。佐半夏开结气,降逆止呕。太子参、炙甘草甘补调中,固护中焦。但此方无直接止咳作用,为治本之法,若咳嗽较重,可兼以桔梗、杏仁宣肺祛痰,利气止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青皮、陈皮、川芎加强理气宽胸。气郁久化火,火性炎上,气随火上逆作咳时,予左金丸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喜条达恶抑郁,顺应其性,以散之即所以补之也,于肝气以出路,不至累及他脏。左金丸中吴茱萸辛苦并行,辛以条达肝气、散郁结,苦以降逆止呕、引热下行;黄连苦寒,直折上炎之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及至肺。全方共奏泻火不凉遏、降逆不碍火郁之功。此方亦是直治其本,若咳嗽剧烈,标本并治,予以化痰止咳等药物兼顾使用。若有腹胀、泄泻等肝气横逆克脾土的表现,除了辛开苦降、调理肝肺之气外,可加减党参、炒白术等补益脾土;伴纳差者,合炒山楂、神曲健脾消食开胃;急躁易怒者,配以香附、郁金、白芍;夜寐不佳者,酌加酸枣仁、合欢皮、珍珠母等。

3.3 辛开苦降,宣降肺气 外邪袭肺或痰浊内阻肺络,肺气壅滞不得降,逆而向上则作咳,表现以咳嗽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症状时,常用三拗汤加减,麻黄、杏仁作为辛开苦降常用药对,在多种肺系病的治疗中多有应用,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解表宣肺,杏仁味苦降泄,肃降肺气而止咳平喘。二药相伍,一宣一降,肺气调畅。又常配以白前、前胡加强祛痰止咳之力,两药均性辛味苦,白前性微温,清肃肺气,降气祛痰,前胡性微寒,偏于宣肺止咳,疏散风热,亦可降气化痰,两药相合,肺之清肃功能恢复正常,则痰可祛,嗽可宁[7]。

除咳嗽以外,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其他消化道症状反酸、呕吐等,也可通过辛开苦降改善,这与脾胃为一身气机上下交通的枢纽的关系密不可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辛苦药并用调和中焦气机,应降反逆之气得降,应升反壅滞之气得升,胃纳差、反流等症状可随之改善。

4 验案举隅

患者,男,24岁,2021年2月19日初诊。主诉:咳嗽半年,反酸3个月。患者半年前出现咳嗽,每日均咳,夜间较重,咽部异物感,痰少色白,无胸闷、气喘,无喘鸣,无憋醒。患者曾多次在不同医院就诊,反复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肺功能正常,血总IgE正常,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高,经口服复方甲氧那明、复方甘草合剂、孟鲁司特及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均无好转。患者3个月前因饮酒后出现反酸,于外院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1个月,反酸明显缓解,咳嗽亦随之缓解,但停药后不久又出现咳嗽,症状同前,再服奥美拉唑咳嗽症状可再次缓解,但停药依然。患者遂寻求中医诊治,刻下症见:咳嗽,痰少色黄白,夜间偏重,咽部不适,偶有反酸,腹胀,口干口苦,大便偏稀,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拟方:半夏泻心汤联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芩10 g,黄连6 g,姜半夏10 g,干姜6 g,旋覆花(包煎)、射干、桔梗各10 g,枳壳15 g,海螵蛸20 g,煅瓦楞子30 g,党参20 g,麸炒白术、茯苓各15 g,炙甘草3 g,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服药14剂后复诊,咳嗽明显改善,反酸、口苦症状较前减轻,口干、腹胀仍有,大便稍成型,原方基础上加芦根15 g、木香10 g,麸炒白术加至30 g。再服14剂后咳嗽基本消失,反酸、腹胀等均已愈,停药观察1个月咳嗽仍未发。

按语:本例患者虽未经食道pH值监测以确诊,但从其诊治经过来判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基本成立。因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或先天禀赋不足致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停聚,随胃气上逆犯于肺脏,故反酸、腹胀、咳嗽、大便稀溏;口苦口干、痰黄白、咽部不适皆为痰湿日久化热之表现。治以清热化湿,调气化痰,益气健脾。选方予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化裁,黄芩、黄连与姜半夏、干姜联用,新开苦降并行,既清上焦湿热,又调畅肺胃气机。旋覆花降气除痰,射干利咽消痰,配合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加强宣降全身气机之力,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党参配合麸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补益肺脾之气,健脾燥湿,是为图本。二诊时予芦根,加强清热兼生津止渴作用,腹胀、大便仍不成型,加强健脾益气的同时配以木香,使补而不滞。

猜你喜欢
胃气反酸流性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56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环球中医药(2022年7期)2022-07-18 08:13:30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科教新报(2021年50期)2021-01-06 17:47:35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02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