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森 张秋霞
[ 摘 要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沿着三个维度不断展开和深化:在内容方面,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程度上经历了从落后贫穷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从特色方面,经历了从西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本文将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层面、现代化建设的程度、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三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
[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
[ 中图分类号 ] D616[ 文献标志码 ] A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更高级社会形态转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从现代化的刺激动力和发展过程看,西方发达国家属于“早发内生型”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现代化经验,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而我国则属于“后发外源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满目苍夷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之路。本文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容、程度、性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核心内容,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逻辑理路,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早就认识到了现代化对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性,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论战中就曾指出:“中国的农业经济挡不住国外的工业经济的压迫……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使世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机关同中国劳工发生关系。”[1]14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也在其著作《论持久战》中指出了现代化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革新軍制离不了现代化。”[1]55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以来,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也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因此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服务民族独立的需要,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工业化,尤其是能为军事设备提供支持的重工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不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压,我国必须把工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指出,我国之所以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2]147,“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2]146。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以及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两次提到“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表明其已经认识到工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在工业化建设中,毛泽东提出要把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我国落后的机器设备又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3]310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恢复国民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新的时代任务。但由于前期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业化建设上,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农业生产相对不足。而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的国家,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生计问题,更关系到城市人口的粮食问题、工业原料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强调了农业发展在国计民生中的不可替代性,指出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3]310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能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268,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三个现代化的内容”。1959年毛泽东在八届八中全会上把发展顺序改为“农、轻、重”,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使用“农、轻、重”的概念,是对《十大关系》中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关系的新发展。1964年12月,周恩来提出要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由此,“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正式确定下来,成为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停留在了物质层面。文革十年期间由于“四人帮”反革命团体的破坏,宣扬主张“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贫穷”等观点。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被迫中断。
(二)现代化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概念,把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重大决策彻底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现代化”建设也重新被提上日程。同时,虽然在我国生产力发展不高时,现代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现代化方面,但其并非是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内容。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物质生活之外也渴望参与政治活动、享受精神食粮,对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在坚持四个现代化主要内容的同时,也要不断推进政治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1979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4]168,强调了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把民主政治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政治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也得以确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在物质食粮得到满足后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飞速发展带来的道德沦丧和伦理缺失的现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之一,也证明了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法治的民主是不健全的民主,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爆发。1986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民主、法制“两手抓”。民主、法制、精神文明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也表明“四个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向,但中国现代化建设并非只包括这四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活力日益迸发,对市场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成为新的时代问题。1992年2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计划和市场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中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要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奋斗目标。21世纪初,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迅速席卷全球。如何处理未完成的工业化建设和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浪潮的关系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江泽民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我国虽然在20世纪末期实现了总体小康,但城镇化滞后问题依然突出。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完善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于所面临的发展任务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的科学的重大决策,也是能够推动中国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伟大决策,更是推动“四化”协调发展,相互融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发展现代化事业,强调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重点进行强调,是政治的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以适应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本质要求等内容做了全面的阐述,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回答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道路、目标、方向、原则等问题,同时由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国家安全问题也日益复杂,因此党的二十大提出了要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内容上又增加了国家安全方面的内容。
现代化建设具体内容的不断调整,表明我国始终根据变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具体国情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来扩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是动态发展、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建设。
三、从现代化建设的程度来看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但又接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从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低水平的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意义的奋斗目标。
(一)从低水平现代化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设备支持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严重不足。1954年4月,毛泽东指出,“现在的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5]329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設。但十年文革时期,“四人帮”到处宣扬“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之时”等观点,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重伤,国民经济也处于崩溃状态。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4]163这里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我国现代化的落后状态,是与我国当下现代化进程相符合的、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一个概念。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调研以及参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后,邓小平同志认识到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国家现代化水平之间的差距,认为“四个现代化”的标准还是高了一些,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符合我国情况的奋斗目标,不能好高骛远。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面时谈到现代化问题时,基于我国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差距,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是‘小康之家”[4]237,邓小平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这一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小康”的奋斗目标。经过反复思考研究,考虑到人口增长等动态因素,邓小平认为根据我国变化发展的现实国情,一千美元的经济指标还是高了一点,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1984年,邓小平对于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了进一步补充说明,“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6]64。邓小平在这里所提出的“小康”主要是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程度提出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格拉时对“三步走”战略构想作了完整的论述,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上,十三大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正式确立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从战略部署中,可以看到,这时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主要是在经济领域的目标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邓小平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在世纪之交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在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中,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已经演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为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民主”为政治方面的目标,“文明”为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与邓小平所提出“三步走”战略中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相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到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上所作的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报告对于小康社会的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此时的“小康社会”已不是仅局限于物质范畴,而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小康”,也是致力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更加均衡的小康”。
在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继续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仅一字之差,但所代表的含义却是不同的。“全面建设”表明党和国家对小康社会建设进行规划,代表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过程;“全面建成”表示小康社会建设的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家的不断提升,党对于小康社会的建成信念更加坚定,信心更加充足。党的十七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增加了“和谐”这一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表明社会现代化建设也被纳入了现代化建设体系,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三)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了新的表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同时,也要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我国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有一部分来论述在这一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社会等方面对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力于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我们党综合研究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的各方面条件,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在“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对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规划建议》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九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的时间,表明我们国家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信念。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增加了“美丽”这一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不仅在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而且现代化建设具体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为“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也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
党的二十大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奋斗目标等系列内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之前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话语内涵,党的二十大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出来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提出来的,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美好未来的憧憬,代表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党的二十大上还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對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表明我们对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心;第二步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从“社会主义”性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确定
世界上现在有两种主要的现代化建设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选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增强世界和平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国家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不侵犯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党的领导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决定的。近代以来我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人民不会愿意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除此之外,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还对我国进行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在我国解放台湾的问题上多加阻挠,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资本主义道路的排斥。因此,我国不会走西方这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前提的现代化道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们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资本主义在现代化建设中走的是先发展轻工业积累资金,再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经历了几百年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但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还不稳定,需要尽快发展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设备、物质支持。当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仅经历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建设,并愿意与我国分享现代化建设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资支持,因此我国选择了学习苏联现代化模式,集中力量,动员全体人民优先发展工业,获得比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的发展速度,这样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世界各国现代化所共有的特征,即现代化的普遍性,比如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深化,等等。这些特征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共性,既表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体现在现代化实现后的日常状态中。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以及不同的政治体制,各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内容也各有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基于本国的基本国情,表现出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鲜明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
(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规模前所未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建设不能只强调物质,更是精神文明现代化,是二者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现代化建设要走的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是有着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实现的是14亿人的现代化,14亿人口所带来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生存发展问题,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但14亿人也意味着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也表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拥有的巨大机遇。我国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激发全社会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充分应对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挑战。
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的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虽然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421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并非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造成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党的宗旨和原则,也不是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3571984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机构成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通过在一部分地区开展政策试点,对地理位置、资源、人才等有利的地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使其利用其优势条件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先富起来,然后在时机成熟时,再通过先富起来的地区帮扶支持其他地区的方式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之后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37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发展总体呈现出畸形状态,集中表现在强调经济建设、物质发展而忽略精神文化建设,在世界范围内,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标准集中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衡量指标鲜有见闻。一些率先迈入现代化行列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现了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因贫富差距拉大、阶级分化带来的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道德沦丧、精神萎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党中央大力提倡学习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9]1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西方国家在早期现代化建设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吸取早期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教训,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实现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也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调要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与个别国家为自身利益而侵犯他国的合法权益、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不同,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从未侵略过别国,始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合作而不结盟的道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大潮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以干涉别国的发展道路为前提向他国提供援助。虽然我国并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但也决不允许他国试图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坚决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坚决与意图干涉我国内政外交的一切势力作斗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6]158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我们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会使世界发展倒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促进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各项制度的完善,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道路借鉴,也增强了世界和平发展力量。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无水之木、无根之源,不是空穴来风,是中国人民不断实践、艰苦努力奋斗出來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从只有工业化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演变,从被动卷入到独立探索、自主创新,从模仿、照抄照搬到自主创新、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更为世界上其他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井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条经验及其对现代化模式的贡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12.
[15]秦博,张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担当和强国智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27-41.
[16]桑业明,王怡玮.论毛泽东社会矛盾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65-72.
[17]肖贵清 .新中国70年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逻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84-90.
[18]孙肖远.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J].党建,2014(09):8-9
[19]刘卓红.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J].人民论坛2021(24):12-15.
[20]熊秋良.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个维度[J].求索,2022(01):22-29.
[21]燕连福,张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使命和路径[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13.
[22]吴艳东,廖小丹.精神利益与精神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特征[J/OL].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12.
[23]穆光宗,侯梦舜,郭超,等.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机遇、优势、风险与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5-22.
[ 责任编辑 ]王立国
The Logical Way to Explor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UO Yansen,ZHANG Qiuxia
(School of Marxism,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45000,China)
Abstract: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summing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people led by the CPC,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deepen along three dimensions:in terms of content, it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industrializa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some extent, it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backwardness and poverty to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 In terms of nature, it has experience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rom western modernization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tent level, the degree and the nature of modernization, and explore the logical pat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soci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