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露露
摘 要: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转变历史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尝试从凸显学生主体、涵养家国情怀、史料实证辨析、探究能力养成等方面对《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可以有效实施的教学方式。
基于苏州市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我校优秀的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我校历史学科在家国情怀涵养这一方面的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苏州城区演变过程以及苏州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优势,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形成对家乡苏州的热爱与归属之情,对苏州的乡土历史、乡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眷恋,这样一来,学生家国情怀的涵养便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理论目标,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笔者依托乡土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导入。笔者播放了关于苏州市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影像,并进行介绍:“我们生活在苏州,感受着她的美好,也见证着她的变化,这一切正是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接着笔者设问,让学生说一说对家乡苏州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视频结束后,学生给出了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政策支持等答案,由此对城市化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并加深了对家乡苏州的了解。在学习本课“城市的精神”部分时,通过前一环节对城市化发展的辩证分析,学生已经意识到城市化的演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在书写辉煌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因此笔者总结:“城市化到了今天,应该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展示2015—2022年中国历届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主题,并设置课后探究作业:假如第九届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将于2023年在苏州举办,请你为它设计主题。以历史联系现实,立足过往,展望未来,学生在此过程中能进一步感悟苏州的城市化内涵,并在探究中把握未来苏州城市的发展趋势,增强家乡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三)利用历史图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确提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历史课堂,旨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科学客观认识历史的能力,养成搜集、整理与辨析史料的能力,养成去伪存真的辩证思维,致力于培养学生透过纷繁错杂的历史现象洞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城市化这一主题表现出较大兴趣。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认知,但这种认知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同时,本班学生历史素养较为薄弱,对历史表格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基于以上理论目标和固有问题,在教学本课“城市的演进”这一部分时,笔者从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与训练,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通过对“世界城镇化趋势图”的分析,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线条发生明显起伏变化的几个时间节点,然后自己概括得出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1800—1850年、1851—1950年、1951—2015年。结合“世界城镇化趋势图”中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趋势,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大类型国家: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和“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两张图表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中英两国在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速度等方面各有不同,进一步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较大,具有很强的殖民地色彩等特征。通过这一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对表格数据类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设置多元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历史课堂,设置多样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种探究式的教学理念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杜威认为在活动中主动去做,方能获得真理。在此基础上,布鲁纳又发展出“发现法”理论,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思考事物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或者按照教师提供的材料,去探索或发现应得的结论[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应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中探求新知、建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理论目标,本课共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呈现的“世界化城镇趋势”表格,找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通过对历史表格分析方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活动二: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空间布局、发展动因等视角分析中英两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活动三:组织学生讨论,辩证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针对常见的‘城市病,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治理”。
以活动三为例,笔者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各学习小组选取一名代表,收集本组同学的意见,进行整合发言。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对这一探究性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一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致力于培养其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和创造力。最后,笔者以马克思的一句论述“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进行总结升华,突出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推动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结论
以上所述的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可以有效实施的教学方式,前人已有多次实践且理论发展较为完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学策略的采用还需注意密切结合学情,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进行调整。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课为例,尽管笔者对教学方式的设计与运用都做了精心准备,但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及原因如下。
第一,教学活动设计过多,用力均匀而使得每一处用力都软绵绵的,没有侧重点。第二,问题设计理论性过强,问题中存在过多“归纳”“概括”“分析”等专业词汇,对于历史素养较弱的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加之本课问题设计密度大,很多个高难度问题如流星锤般压下,使学生有心无力。第三,学生并没有形成一个讨论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氛围,这与笔者的日常教学有极大关系。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重知识点的体系化与系统化,强调板书与教材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探究,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目标是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与历史辩证思维的培养。在此目标的指导下,笔者在《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综合运用了“图表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方式,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学”“教”分离问题。对于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能力及知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教学目标,注重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及形式等。[参考文献]
[1]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彭亮,蔡雨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2(5):159-16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