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娟 乌兰 李小勇 孙万虹 肖朝虎
摘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拥有学科专业全、学历层次高的教师队伍和种类丰富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场地等教育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组建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发挥其科普服务功能。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例,从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经费及科普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供同行参考借鉴,促进高校科普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4.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03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强调,要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科普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拥有学科专业门类全、学历层次高的教师队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场地,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建成科普教育基地,在发挥科普教育服务功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2],包括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红色教育场所、高校实验室、规划馆等场所均可被认定为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800家“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年)”名单中,高等院校共有128所,占全部单位的16%;甘肃省共有15家命名单位,其中仅有2所高校获此殊荣。同年,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的85个“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中,高校获批4个,其中兰州大学2个。2020年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的100家市级科普基地中,甘肃省内高校荣获16个,占全市基地总额的16%。总体上,高校建成并获批的科普教育基地普遍较少。
因此,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本校教学特色、文化特色、实验室平台等组建科普教育基地,做好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素质,使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真正发挥科普育人功能,保障高校科普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2西北民族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简称基地)成立于2010年9月,建筑面积达2854平方米,拥有实验室展品350多件,价值800余万元,是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基地包括科普长廊、近代与综合演示厅、光学演示厅、力电演示厅、金工、先进制造及电子电工实训厅,为参观者提供参与、体验、互动性的科普展品和演示操作,揭示物理和机械科学的奥秘,让参观者了解物理与机械工程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提高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2012年10月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区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9月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命名为“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2020年11月被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兰州市科普基地”。2022年4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同年4月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2―2026年度“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基地组建至今,已逐步发展为兼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场所。但是,基地在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西北民族大学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于实验室,隶属于实验教学部物理实验室管理,初期没有专门针对科普教育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其管理办法依然按照物理实验室规章制度执行,主要参照物理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在申报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及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的过程中,根据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文件的指导性要求,经深入对照分析后得出结论,简单按照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不能适应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甚至在有些方面存在管理制度的漏洞与缺口,存在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教师、学生的管理仅停留在教学层面。因此,基地建设运行不能简单的按实验室管理制度,要针对基地实际情况补充完善科普规章制度。
2.2科普专职人员短缺
基地现承担校内外教学、科普服务双重任务。校内,针对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動手能力,主要包括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教学、机械制造实训及金工实训教学等。校外,针对周边中小学生、家长、单位团体等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验室现有实验技术人员8人,社聘职工1人,主要职责是管理实验室设备、水电、消防安全等,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管理科普基地,策划、开展基地科普活动。随着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地科普人员短缺较为明显,尤其是专职科普管理人员。基地教师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不具备专业的科学水平与管理能力[3],这不利于科普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利于科技创新。
因此,打造一支懂科普、爱科普、专业知识扎实的科普团队,加强科普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2.3科普经费不足
科普经费是专门用于科普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有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或其他形式。基地被认定以来,经费仅由学校财务划拨,每年不足五万元,专门用于科普相关工作的开支。基地建成已达十余年,部分实验设备陈旧,使用率高,且损坏严重,因经费问题难以实现更新和改造,仅靠定期维护满足基本的教学科普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科普经费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基地从事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2.4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形式单一
基地日常科普活动主要以展品演示、宣传挂图为主,通过演示实验设备原理普及物理科学知识、机械制造原理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提高全民素质,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视,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科技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组织科普人员先后赴武陵山片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榆中县博雅小学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对本校大学生开展科普开放日参观活动等。开展活动重知识宣讲,以讲为主,轻互动体验,忽视受众感受,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重复率高,未能紧跟时代需求。
3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实践实施路径
3.1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科普基地建设指标和《甘肃省科普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要求,西北民族大学科普教育基地结合实际,从管理、运行、人员、机制等方面整章建制。在已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科普基地科普服务宗旨、科普基地开放制度、科普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员岗位职责、来访人员登记制度、来访人员参观规则、保洁卫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各项科普教育活动有章可依、有度可循,对基地发挥科普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科普队伍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明确要求“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科普人才是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力量[5],不同于其它专业人才,需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和复合性。高校具有专业齐全的优秀人才资源,涵盖大数据、云计算、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医学、土木、人工智能等专业,教师学历高、造诣深、思维活、专业知识精通,鼓励他们成为科普人才相对比较容易。近几年,基地已形成了一支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制造、电子电工等多学科、多层次的科普队伍,有专、兼职科普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共41人。其中,博士及博士后11人,硕士15人,本科及其他学历15人。高级职称3人,副高11人,中级及其他27人。总之,科普队伍的结构合理、学历较高、素质过硬,能够保障科普基地良好运行。基地鼓励科普人员“走出去,请进来”。定期组织外出观摩学习与交流,探索科普能力提升方式方法;邀请首席科普专家、高校教授、科普专员进校园做科普讲座,保障基地高质量发展。
3.3加大经费投入,有效开展科普教育
科普经费是开展各项科普工作的重要保障。按照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学校要大力支持鼓励科普教育,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力度,有倾向性地增加科普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扩充、更新科普设备;同时科普基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申报各级科普课题,争取科普经费;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扩展科普经费来源,同时也为企业培育专业人才,共促基地科普教育发展。
3.4开展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科普活动
近两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各地中小学生校、各大高校教学工作线下转线上,各种学习、办公软件、APP层出不穷,钉钉、腾讯、ClassIn、人人通、云朵课堂等,工作学习两不误。科普教育也不例外,寻求线上线下同时传播科普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6]也是大势所趋。
基地将继续发挥科普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同时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通过深入基层、走进社区、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科普宣讲,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网络科普知识问答、参加科技创新比赛、鼓励科普人员参加科普培训、开展线上线下讲座等,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另外,基地利用科普网站资源平台,广泛宣传科普教育基地,鼓励科普原创,拍摄科普微视频,宣传科普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4结语
科普基地是開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发挥着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功能,其发展应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建设适合基地发展的管理制度为基础、组建素质精良的科普团队为支撑、多渠道的经费支持为保障,推动高校科普教育基地不断与时俱进和高质量发展,真正发挥科普育人的功能。
*通讯作者:乌兰
基金项目:甘肃省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软课题“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科普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研究”;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22JR10KA01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科普助力甘南州和临夏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机制与路径”(GS [2021] GHB1919);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1920190087,31920210129);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项目(2020ZDJG-07);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校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项目(2022XJJG-58)。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 (2021-06-2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2]张婷.科普教育基地运作模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55-56.
[3][4]王曦,王嘉禧,金浩.我国高等院校科普基地发展研究[J].新校园, 2018(11):23-24.
[5]苏国平.新时代中部地区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科技,2021,40(3):147-151.
[6]鲍都娇.发挥高校优势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实践与探索——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7(18):14-15.
[7]孙宝光,张启义,程文德等.科普基地内涵建设与品牌打造的思考和探索[J].科学咨询,20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