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唯 徐文生
摘要:央视春晚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和观赏性的电视节目之一,每年都会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新效果,创新性的艺术呈现效果赋予了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文章针对央视春晚,从色彩、元素、形式、技术四个维度进行美学分析,发现央视春晚运用视觉美学手法传递出开心信心、顽强奋进的主旋律,呈现出吉祥典雅、传统现代的视觉美学气质。在色彩方面,利用现代化手段挖掘与呈现传统色彩,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元素方面,善于运用各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和创意设计,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形式方面,央视春晚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场景布置,打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在技术方面,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和突破。2023兔年央视春晚选择了以“花”作为贯穿整台晚会的舞美主题符号,并以创新性技术和视觉艺术表现为辅,通过舞美、多媒体等手段为观众呈现出别具匠心、精彩绝伦的节目。“花”这一符号所承载的,既是新的一年里祖国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又代表了中华大地上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央视春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还是一次视觉盛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创造的力量。
关键词:央视春晚;视觉美学;艺术与科技;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1 傳统艺术的现代化挖掘与呈现
色彩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手段之一。色彩不仅具有现实功用,还具有文化属性和精神功能。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联想,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影响和引导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因此,色彩设计是舞台视觉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环节。
色彩的现实功用使色彩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属性,应熟练掌握色彩的一般性规律,了解色彩的精神功能,使其成为传达主题的重要方式。2023兔年央视春晚所应用的传统色彩设计与之前有所不同。为使整台晚会的美学调性得到整体、系统的提升,舞台设计团队设计了一套属于春晚的色彩系统,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整理出了一本在春晚历史上尚属首次的色彩系统运用手册。本手册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配色工具和色彩运用指南,供所有参与创作和制作的团队和个人使用,不仅提高了团队设计和制作的效率,而且为整体形成视觉美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难忘今宵》这一节目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艺术色彩进行了当代解读,深入挖掘与呈现了中国传统色彩,并通过“寻色”“拾色”“弄色”“舞色”四个阶段,对整个色彩系统的建构和应用进行归纳分类。
整个色彩系统的设计,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开始。中国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把中国的哲学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性具有怪异特别的特征,中国画先是重彩后为笔墨,文人画审美分为两种美,即出水芙蓉之美和错彩镂金之美。出水芙蓉之美意为朴素、自然、大道至简,错彩镂金之美意为雕刻、描边、人为雕琢。魏晋六朝是一个重要的更迭节点,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角度,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志向,人们的美感逐渐以一种美为主流思想,其地位比“错彩镂金”要高,这就是“出水芙蓉”。李白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传统文人画也是如此。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画家受老庄美学思想的影响,更是崇尚出水芙蓉之美,绘画重气尚神,不求润色,不求匠气细致,加倍重视自身心理情感的天然吐露。中国人崇尚自然、求索自然,往往从万物、天地四时中寻找色彩。
遵循这一理念,舞美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色彩入手,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调便是从中“拾色”而成,分别为吉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并将每个主色延展、组合,最终形成了新的色彩应用系统。
艺术的“弄色”需要科技的“校色”方式来支撑,而色彩系统的应用则需要经过设计师与工程师同步协调、共同测试,并进行校准,只有经过几百次的修整,最终才能使画面色彩呈现出最佳境界。把色彩系统这样的理论通过灯光和屏幕体现在设计中,呈现在观众眼前,叫作“舞色”。设计团队以色系设定为基础,并结合“满庭芳”的视觉设计理念,设计出一套独属于春晚的色彩美学系统,将以往缺少整体风格的舞台视觉充盈起来,同时多了一份唯美的调性。《难忘今宵》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所创造的新形式,在使传统艺术重新焕发活力的同时,表达和寄托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不懈追求和对质朴之美的向往。
2 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的意境表达
“意境”基本是指“艺术境界”,是把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融会贯通起来。“意境”在体现“境”的同时,要把蕴含感情的“意”表现出来。中国古代书法绘画及诗词歌赋是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境界进行评判的,随着古代文明的沉淀与积累,“意境”与道、儒等思想逐渐融合,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大道至简”“天人合一”“景外之景”等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身份
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反映传统艺术发展规律和审美观念的一种审美心理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特有的一种反映传统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意境”一词的出现与使用最早见于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中,是中国艺术创作与价值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1]。“意境”审美理论在经过漫长、复杂的时间沉淀后被孕育发展出来,因此具有独特性与丰富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美学思想的概括。
“意境”就是“意”与“境”关系的和谐统一。“境”是“意境”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指日常生活中与景物有联系的具体景物和含有某种情思的景物。“意”特指感情,是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2]。“意”中有“境”,“境”中有“意”,两者相辅相成,“意”不能独立存在,需要寄托于“境”。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中的两个概念,艺术家创作的形象是“实”,引起人们想象的是“虚”。如果没有观看者的积极想象,一件艺术品就是死气沉沉的。而思想家则认为,创造美的方式和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分不开的,要想把景物转化为情思,就必须把美与客观结合在一起。而“情思”是从“境”中产生,此时的“境”就是“情中景”。中国古人常借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抒发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情感,即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这一境界是情与景的联系和交融,描写生动又意蕴丰富。所以意境的营造,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情景交融,融会贯通。情景关系贯穿整个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从中积累到的经验财富同样适用于新时期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与创作。
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既是基于现代“意境”理论的深入研究,又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审美多元化的需求,也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理论需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意境”理论的介入可以延伸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的人文价值与民族文化深度,使作品呈现出自然性,当受众获得审美感受后思想得到升华,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
“情景交融”中的“情”与“景”多为艺术创作中形成的氛围渲染,与受众群体抒发的思想情感紧密结合,创作时多强调交互、沉浸观念。2023兔年央视春晚中的《当神兽遇上“神兽”》,以中国典籍如《山海经》《抱朴子》《史记》等中的吉祥神兽为原型,结合VR三维图像绘制、AR等技术,让古代神兽从文献古籍中“走出来”。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实现了文化与现实、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交会,同时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跨越了时代的鸿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将生机勃勃的中国气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创意节目互动视觉秀《满庭芳·国色》在现场实时拍摄,并结合了CG特效、AI影像生成等科技手段制作而成,将中国传统色彩赋予舞者演绎的同时,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并运用AR技术将舞台打造得犹如色彩幻境,让观众感知到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底蕴。
纵观中国5000年的歷史,留下了无尽的文化遗产。2023兔年央视春晚正是以当代审美视角,将民族特色和传世瑰宝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既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又让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增添了时代性,同时完成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
3 将视觉与舞蹈表演深度融合的艺术创新方法
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它通过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表达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情感和思想。舞蹈的美不仅体现在动作的形式上,还体现在动作所蕴含的神韵上。舞蹈的神韵美由个性强烈的动态和含蓄深邃的意蕴结合,彼此相互作用,只有形与神之间合理贯通、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传神达意,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
舞蹈表演最能体现艺术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美。其可以美化生活中的事物并将其搬上舞台,使视觉成为表演的有力支撑,并在舞台上使各种混乱元素形成协调统一的表达。美是舞蹈最本质的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造型、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创造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美的生活内容[3]。
受众在面对直观的美感享受时,会由于欣赏等理性因素不自觉地捕捉舞者行动间产生的韵律与节奏,感受他们带来的动势美。这种韵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会使观众在心理意识上产生共鸣,随着节目的深入,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即意蕴美。由于舞蹈艺术缺乏文字和语言表达手段来描述现象,因此其主体是一种视觉表演艺术,将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行为动作、服装道具和舞台布置作为主要表达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
科技的介入,不仅重塑了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而且更新了新时期的审美意象,使现代艺术创作转向大众性与交互性。运用全息投影、VR、AI影像生成等多种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将演员的表演与数字显示屏的图像交互相结合,具体的形状和抽象的光影重叠变化,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还打破了传统舞蹈艺术与观众之间的障碍;呈现了一场身临其境、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也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崇尚空灵、追求意境、注重内蕴的思想精髓。
舞蹈《碇步桥》的灵感来源于浙江温州泰顺县仕阳镇的仕水步桥。碇步是一种水上步石,是根据人们行进的距离将石头放置在浅水中。这些石头微露于水面上,让人们可以跨步过去。碇步桥的美在于当你跨步于石碇上时,会因石桥切割而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身心也就由此被青山绿水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碇步桥》呈现了一幅人、水、桥共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江南画卷,通过清新的“青绿感”彰显了“诗画江南”的审美意境。通过对青绿色调的使用及少女们轻盈的舞姿,不仅将少女娴静灵巧的气质、生机勃勃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将现代人对自然界的追求与向往体现出来。该节目运用了全息投影、AR视角再现,令观众叹为观止,心生静谧,仿佛在灵动的水乡里跟着一众舞者袅袅而行。一人、一水、一桥,倒映在水面,领悟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进而追求天人合一、大道至简、水载万物的江南自然美学。江南自古与水交融,其美学更侧重于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柔美、轻盈是其主旋律。其中最突出的舞台表现是调度变化,步石桥的位置随着石凳的移动而演变成斜线桥、竖线桥、直线桥等,各种大斜线的调度,凸显出少女游玩时的心潮澎湃,其乐融融的景象。舞蹈中设计出微晃膝盖颤抖的动作,体现出过桥时身体微微晃动的失衡神态,更为贴近生活,人与桥动静结合,视觉上更具美感。
4 结语
春晚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作为核心创作方法贯穿始终。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实践,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的趋势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学风格。央视春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还是一场视觉盛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创造的力量。这些经验与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提升品位、激发灵感的平台,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时代印记和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 王方良,李立全.传统美学意境理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3):120-125,148.
[2] 孙远志,李佳倩,周佳昱.中国传统“意境”理论对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的启示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6):18-20.
[3] 徐子钦.用后背跳舞的感受[J].艺海,2013(7):148-149.
作者简介:张熙唯(1999—),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
徐文生(1966—),男,山东青岛人,学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美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