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华 李虹
摘 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深度的耦合作用,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落实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实施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该文以四川省某高职院校2019—2021年招生录取样本数据,首先,分析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特征信息,城乡生源地的比例为3∶7,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生源录取机制灵活,单独招生是主要来源,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13%。其次,阐释高职教育为促进共同富裕发挥基础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最后,从扩大高职院校生源供给、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产教融合的视角,提出高职教育提质培优路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职院校;生源结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099-04
Abstrac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have a deep coupling effect. The key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ies in how to combine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mplement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Based on the sample enrollment data of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source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esults are that the ratio of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is 3:7, the major setting adapts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rollment mechanism of students is recorded, individual enrollment is the main source, and ethnic minorities account for 13% of the students. Secondly, it explains the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lay a basic role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student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urce struc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共同富裕根本靠改革,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连接个体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纽带。教育兼具“马太效应”和“公平效应”,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1]。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制度,党和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特别是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法律,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根本性支撑作用,为解决职业教育中的重大矛盾提供了法律保障。
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高职(专科)学校共计1 518所,约占所有高等学校的50%;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8 403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9 470人。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四川省某高职院校2019—2021年招生录取的9 000人为样本数据,研究样本具有较强代表性,能反映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通过分析招生生源结构,阐释高职教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一 高职院校生源基本特征
(一) 农村生源占比高,招生对象多元化
2019—2021年该院校入学适龄学生的出生时间为2000—2003年。根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公布结果,四川省在2000—2003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1‰、11.2‰、10.4‰、9.2‰,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四年下降幅度最大是2003年;城镇人口每年都是大幅增长,增长最快是2003年,较2002年增长119.1万人;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下降最多的是2003年,较2002年下降62.7万人;城镇化率由2000年26.70%提高到了2003年的30.10%,由此可见,虽然这四年四川省总体人口出生率下降,然而城镇人口增长却显著高于农村。从四川省某职业院校2019—2021年的实际入学人数来看,农村应届生占当年录取人数比例由2019年53.01%增长至2021年64.41%,农村应届生源比重越来越大。这表明在此期间,该省农村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而农村适龄学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人数却在大幅增加,如果此年段学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大部分青年就会面临失学。
(二) 学生专业选择面广,年龄集中度高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适度调整,该院校2019—2021年专业目录有所变化,根据2021年各专业录取情况,其中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比例为26.08%,占比最高,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占比分别为9.08%和7.87%,数字经济发展赋能职业院校数字经济专业;排在后三位的分别为工商企业管理、移动商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占比分别为3.60%、3.60%和1.53%。
学生年龄结构以适龄大学学生年龄为主。从录取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15~17岁占比4.01%,生源类别主要是“3+2”五年贯通制。年龄结构在18~21岁占比最多,高达86.79%,此年龄段是中职、高职或普高毕业后,未踏入社会,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学生。22~25岁占比6.25%,26~35歲占比2.17%,36岁以上占比为0.78%,年龄最大是51岁,这三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拥有或长或短的社会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三) 招生机制灵活,少数民族专项政策多
该职业院校2019—2021年录取批次有单独招生、高职(专科)、“9+3”、“3+2”、藏族聚居区(1+2)、深度贫困专项和扩招。单独招生是该院校主要生源,从2019—2021年单招生源录取结构来看,录取批次为单独招生的比例逐年递增,占比由2019年的42.48%增长至2021年的58.48%,占比较2019年增长16个百分点。单招生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口中职学生占50%,另一部分是普通高中学生占50%。
录取批次人数占比位居第二位是高职(专科),高职(专科)是直接通过高考成绩录取,占当年录取人数的20%左右。对口招生中职和高职,“3+2”即三年中专二年大专,2019年录取占比最高为15.61%,2020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对口高职是指如普通高中、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参加的限定录取范围的考试,占比为7%左右,其中农村生源占比80%。
少数民族入学情况。根据该院校2022年《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年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13%,其中少数民族女生占47%,少数民族学生中有55.51%来自彝族,其次是藏族占比30.88%。少数民族“9+3”录取人数比例占当年录取人数11%左右,“9+3”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学生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此外,针对少数民族倾斜教育政策,除了“9+3”,还有“1+2”的藏族聚居区和深度贫困专项,录取人数比例也是逐年增长。
二 高职教育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高职教育对共同富裕发挥基础作用
从四川省某高职院校2019—2021年学生基本特征信息可以看出,该院校的招生对象具有以普通中职或高中毕业的适龄学生为主,以社会生源为辅的多元化特点。该院校认真贯彻执行“高职扩招”教育政策,2021年,该院校录取对象在原有基础扩招了企业员工、农民工、退役军人,形成高职生源多元化的特点。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收入相对稳定、生活比较宽裕、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要对象包括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以及技能型劳动者和农民工等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3],其中,职业教育前景广阔,也必将大有可为。较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所有人员,具有较强的生命周期,将教育和经济紧密相连,是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4]。为此,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必要支撑,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现代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职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从教育、经济、社会、文化及治理等多个横切面来适应不同领域的价值追求,让职业教育成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二) 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从该院校生源地来看,农村生源占比逐年升高,2021年农村生源占当年录取比例高达70%左右。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职业教育大省,据四川省教育厅官网,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职业学校共564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82所、中等职业学校383所、技工学校99所),办学规模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全省职业学校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设置相关专业点237个,加快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乡村人才队伍,6所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数量居全国第二。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之路,大批农村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职业教育让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掌握了扎扎实实的就业技能,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的发展、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流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5]。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民、大学生、军人及电商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规模扩大。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急需的人才。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再次要求办好涉农职业教育,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我为家乡代言”推广活动,学生通过直播带货,讲好乡村故事,助力农产品销售。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发展需要,提供针对性强、质量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高素质、留得住的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三) 高职教育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四川是个多民族大省,56个民族齐全,有藏、彝、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从该院校生源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占在校生13%,少数民族学生有55.51%来自彝族,其次是藏族学生占比30.88%。受多重因素影响,藏族聚居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为帮助广大牧民脱离贫困,发家致富,加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09年,四川省启动并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通过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进行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学费全免还补助生活费,让藏族学生到内地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推动四川省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据四川省教育厅发布,2022年,四川省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学生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已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其中90%左右农牧民家庭子女接受了免费职业教育,50%以上学生回到本地热土,为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过“9+3”和“1+2”少数民族教育倾斜政策,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从而形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的动力机制,为民族地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创造有效就业的条件和充分就业的机会[6]。
三 高职教育提质培优路径
(一) 扩大高职院校生源供给,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职业院校毕业生拥有较强的技能技术,都是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对象。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路径,教育促进阶层流动,避免阶层固化[6]。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四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我省仍然有大量的适龄青壮年没有上大学。因此,要着力构建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体系,提供整个生命周期的教育与培训服务,逐步扩大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规模,提升低收入群体稳定地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大力推进五年一贯制职业高等教育。目前实施“普职分流”的政策,中考则是人生道路上的主要分水岭。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家庭而言,“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不少农村家庭子女认为升学无望,早早选择外出打工谋生,经济收入低,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对中等收入家庭来说,“普职分流”政策成为他们教育焦虑的主因,加重家庭在孩子教育培训方面的负担,担心子女就业以及人生的成长道路。因而,要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教育一体化发展[7],这既是保障广大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又是缓解中等收入家庭教育焦虑的根本方法。为此,要扩大贯通招生和培养的规模,使所有中职学生都可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二)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8],从该院校生源结构来看,应届中职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为该院校的主要招生对象,占比90%左右。来自普高生源的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在文化基础课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方面存在不足,中职生源在技术技能专业方面有基础,动手能力也比较强,然而应届生源在社会经验、年龄、心智成熟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对于非应届毕业生和百万扩招生源结构,会存在知识构成水平不一、年龄差异较大、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和社会经验不同等特点,难以实施统一化的教学方案。为此,要解决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差异所带来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要从学院的人才培养制度、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就业促进等宏观角度入手,还要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达到整体布局、个体变通、宏微协调、全面改革的策略。
具体而言,一是针对非应届的生源,可以实施弹性学制,构建数字化教学和学分制相融合的个性化教学体系,部分课程学习和考核可采取数字化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教学完成情况赋予学分,以此完成教学目标和评价。二是开展分层教学、“强带弱”协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年龄、文化基础、技能技术等维度将学生划分不同层级进行教学[9],针对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安排进行统一性文化基礎教学,缩小在文化基础课方面的差异,针对文化课基础较强的学生进行进阶型教学,助力学生专升本,针对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安排实训教学和校企合作项目,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组建“强带弱”协同小组,根据年龄、知识结构等合理均衡配置,文化课基础较强的同学带动文化课基础弱的同学,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技能强的同学带动弱的同学,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帮助与带动,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和深度贫困人才培养。要继续实施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及深度贫困县本土人才专项教育计划相关项目,提升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及深度贫困县学历为专科及以下的人员学历,通过智力扶贫助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生源特点,提供差异化职业教育机会,较其他地区而言,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在文化背景、职业、年龄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各类受教育对象的差异特点,因材施教、精准施策解决职教领域内教育机会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源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秉承就地取材、因地培养的原则,将所属地的自然资源、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等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构造区域特色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少数民族和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能。
(三) 加强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增强教育适应性
根据四川省人社发布《四川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22年四季度,全省第三产业岗位需求达到54.86%,这是自2022年以来,第三个季度四川省第三产业岗位需求比重保持在50%以上,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业岗位正逐步由传统的一、二产业向以科教、社会管理、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渠道更多是第三产业。从职业分类看,2022年第三季度全省市场销售服务管理人员、物流、家政等类人员比较紧缺,较容易实现就业,而行政管理人员、财务会计助理、出纳员等类人员相对过剩,比较难于找到工作,从该校2019年和2020年招生各专业人数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仍是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专业培养人数与就业需求人数存在一定的“鸿沟”。
因此职业教育要加强产教融合,将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相对接,深度测算系统了解和分析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产业为“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学前托育、文化旅游及体育产业等行业,该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专业设置跟着“产业”跑原则,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及专业关系,结合学校专业目录,优化调整专业,从而达到专业与产业、就业有较高的匹配度。同时,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实训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学习、跟岗学习、顶岗实习,引企驻校、引校进校、校企一体,探索发展职业院校产、学、研、岗新模式,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真正推动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以教育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赋能弱势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Z1):1-8.
[2] 何莉,汪忠明.从出生人口和生源结构看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基于湖南和全国统计数据分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3):76-83.
[3] 刘红垒.反思与发展: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理论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2(5):89-96.
[4] 李名梁,史静妍.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内涵、逻辑及行动框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94-102.
[5] 蘇德,薛寒,刘鸣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测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6):110-120.
[6] 林克松,刘璐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与行动理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2(6):119-125.
[7] 彭虹斌,贺芳.未来20年普职分流的生源趋势与融合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2(11):12-18.
[8] 王松柏,杨京钟.高职生源多样化人才培养:学理因由、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84-90.
[9] 张燕.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