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哉苏轼,豁达如斯

2023-08-10 17:15李兆钦
课外语文·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密州定风波首词

李兆钦

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我们常常谈到“风格”一词。一般而言,诗词的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是指诗词的内容较为委婉,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豪放派,则是说诗词的内容较为开阔,情感表达比较粗犷。本文主要探讨豪放派诗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比如三国时期,豪放派代表人物当数曹操,他被称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一首《观沧海》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又比如唐朝李白首屈一指,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一首《行路难》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那么,宋代呢?我们一定会想到苏轼,他是宋代伟大词人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喜欢美食,那么“东坡肉”“东坡肘子”绝对不能错过;如果你喜欢酒香,那么眉山东坡酒、桂花酒一定要品尝;如果你游览长江,那么举杯望长江,你会感叹他那“大江东去”“渺沧海之一粟”的超然、豁达与乐观。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广博的学识、诙谐的心智、宽广的胸怀,更拥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的人物。本文就以他的两首经典诗词《江城子》和《定风波》来探讨其心境。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倾城太守”的乐观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这个时候的他由于当朝变法派别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境遇不好,被贬密州。密州这个地方比较贫穷,当地人用麻、枣、桑树维持生存,与富饶的杭州可谓天渊之别。苏轼年少时立下的报国之志、复兴之情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于是他借围猎活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苏轼狂傲不羁的姿态。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不过40岁,这个年龄被称为“不惑之年”,他却自称老态龙钟、迟迟暮年的“老夫”,看似自我调侃,实则是与“少年”一词形成对比,更显自己的“狂态”。那么他是如何“狂”的呢?他说,左手牵着一只黄狗,右手擎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穿貂皮大衣,这一身的时髦穿着,就算在今天看来,也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真的是“狂态毕露”。并且,当时随行的队伍太多,苏轼用了“千骑”来形容场面恢弘。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件事,如果百姓吃不好、穿不好,谁会饿着肚子去看官人打猎,从这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苏轼为官之时,一定致力于改善民生。现实也是如此,苏轼在密州任职后,“消蝗灾,乞甘霖,平强盗,免赋税,整吏治,养孤儿”,在他的治理下,密州治安转好,经济繁荣,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苏轼的名声大了起来,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大家纷纷围观太守,看他打猎的英姿。而苏轼自己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全城的百姓,亲自去围捕猛虎。这里,苏轼是用典了的。他把三国时候的孙权作为自己的对标人物,也希望自己能像孙权那样拥有少年的英雄智慧去治国理政,与开篇的“少年狂”遥相呼应,显出“老夫”的狂态和豪兴,这种狂态和豪兴正是他乐观精神的体现。

下阕写苏轼的理想和抱负。下阕开篇是“酒酣胸胆尚开张”,继续写他的狂态,此时诗人已经打开自己的胸膛,“胆气豪放”,借酒抒发博大胸襟。下一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然自己已经两鬓斑白,暗示岁月更替,年华易逝,但又有什么妨碍呢?言外之意,是说年龄虽然逐渐增长,但是少年时期的那份报国热情永远不能熄灭。此句中,苏轼还是用典明志。他别有深意地指出,朝廷终有一天会派遣一个人来赦免“我”的“罪过”,那么“我”一定还会回归朝廷当中,实现自己的宏伟志愿。请注意,这里的“罪过”不过是苏轼与当朝者政见不同罢了,而非真正犯错,真实的意思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采纳他的政治建议。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自己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凸显的也是“狂”,居然连天狼星都敢挑战,这种狂言狂态和放浪不羁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苏轼尽忠朝廷、抵御外侵的真挚情怀。其实,满篇的“狂”,更是乐观情怀的显露。

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蓑笠翁”的豁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又一力作。对于苏轼来说,政治上失意落魄,贬官已成为家常便饭。仕途失意之人往往自卑,自我轻视。但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人如此:李白这样的天生大才曾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也劝勉朋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乐观与豁达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苏轼特意写了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三月的一天,苏轼和朋友一起出游,忽然天降大雨,雨具先前被带走了,同行的人感到非常狼狈。而对于苏轼而言,这点风雨他却能泰然处之。于是他吟咏自若,归来就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首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嘯且徐行”。苏轼特别想告诉自己的朋友,不要太注意雨水打落树叶的声音,这种声音其实敌不过“我”吟哦长啸漫步竹林。言外之意,相比于下雨,“我”更喜欢在竹林中漫步,字句间一种旷达的胸怀油然而生。下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意思是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能胜过骑马。在古代,“竹杖芒鞋”意味着闲人步行,暗示着自己此时此刻不过是一个“闲人”而已,而达官贵人所用的出行工具都是“马”,显而易见,作者甘愿选择“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也不愿过那种高官厚禄的富贵生活。这里既有失意的洒脱,也有失意的慰藉。面对这种失意,他高喊:“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谁怕”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加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了苏轼对所遇风雨的不屑,超凡的态度、超凡的境界也在此时此刻显示出来。末句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点睛之笔,鼓舞着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当中的“一蓑”既指当时披着的蓑衣,也指苏轼抵挡风雨的坚强心理。而“烟雨”在这里既指诗人面前的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也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眼前的这些风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此阕中的洒脱、乐观、勇敢皆是苏轼个性的展现。

下阕相比于上阕,其艺术成就稍逊。首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微冷,酒醒了,当“我”走上山头,对面的太阳光便照了过来,也就是失意会离去,光明的日子终会来临,让人心境豁然振奋。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有感而发,回想起这么多年来坎坷的仕途经历,其实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正如自然界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定律,什么也不计较了。苏轼在告诫我们,不管人生路上有多少坎坷,都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这样才能减少烦恼,让自己的心境回归宁静和自然。苏轼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在我们为他感叹和唏嘘的时候,他反而劝慰后世,这种先知先觉、豁达自然让我辈汗颜和敬佩。

本文无意探讨苏轼在历史上、政治上的地位,但他那遗存千古、意蕴风流的人格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关于他一生的多姿多彩、曲折多变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可见一斑,更不用谈以他为主体的研究作品和史料了。今天透过这两首词,依然如见苏轼音容,虽然斯人已逝,但他这种不屈不挠、不畏风雨的精神和品质在近一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鼓舞着无数的人笑对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也为后人立起了一座民族的、文化的、文明的、崇高的人格丰碑。

猜你喜欢
密州定风波首词
定风波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神回复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高宗的眼力
《苏东坡·定风波》
《定风波》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