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023-08-10 17:15张相艾
课外语文·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先帝后主出师表

张相艾

在古代的宰相中,要说出名的,三国就占了两位。一个是曹操,但是后代对他评价不高,因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被人非议;另外一个,便是诸葛亮,他绝对担得起丞相的美名,因为他一生勤勉治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蜀国政治开明,人人勤奋向上;在经济上,发展势头良好;在軍事上,以弱国之力五伐中原,可见诸葛亮是治国、治军的能臣。但这样的能臣也有自己的担忧,这份担忧写在了《出师表》中,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是一篇千古绝唱。宋代的陆游曾在其诗《书愤》中感叹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但现实当中又有谁能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呢?”言语间借诸葛亮的经历透露着对时局的隐忧和恢复中原的远大志向。那么,诸葛亮的《出师表》究竟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竟让陆游如此感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如何做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

一、表达白帝托孤的怀念之情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誓死追随,在长达17年的辅佐过程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的创建、发展和繁荣建立了不世之功。但是,按照《隆中对》中的说法——“一旦天下有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就是说刘备集团只要以逸待劳,就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遂人愿。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失去了重要的东面屏障;两年后,张飞也因为莽撞被暗杀,刘备又失去了重要的力量。在公仇、私仇的心理思量下,刘备发动了志在收复荆州、为弟报仇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举倾国之力,但最终的结果是刘备兵败白帝城,刘备本人也在此结束了自己奔波的一生。所以,《出师表》的开篇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的就是蜀国当时的情况。这个开篇点明了诸葛亮本人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情深义重。全文“先帝”一词出现了12次,阐述先帝的优点,比方说先帝待人忠厚,所以才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又比方说其勤勉自省,到了刘备这一代,其实已经与普通百姓无异,正因为这样,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更是十分关注,所以在与诸葛亮的交谈当中才会“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立志改革弊端、一统天下,先帝的这些优点其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一生中尽忠尽责地坚守,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此,从这篇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刘备的怀念是无时不在的,刘备就是诸葛亮的榜样,他更是以刘备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所以才会发动北伐战争,希望在自己有限的岁月里完成祖国大业的统一。刘备对于诸葛亮而言,既是上司,更是知己好友,这份情怀其实比关、张二人的兄弟情更值得推崇。

二、表示勉励后主的期望之情

后世之人其实对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之战颇有诟病,毕竟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不断地发动战争其实是有损国力的行为,有的人甚至认为诸葛亮是“穷兵黩武”,是蜀汉在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主要原因,这肯定是后世的评价,因为大家都没有站在诸葛亮的立场考虑,更没有了解他的理想和抱负。他在南阳躬耕,目睹了下层老百姓的沉重苦难、国家的分崩离析,所以诸葛亮将国家统一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这个愿望有实现的条件,他肯定全力以赴。但他担心的不是敌人,反而是后方的不稳定,最不稳定的根源就在于后主。“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是后世对刘禅的基本评价。面对后主刘禅,诸葛亮当然也是忠心耿耿,但是他同时也知道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诸葛亮要借这篇表,表达自己的期待之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勉励他广开言路。历史上的明君都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齐威王成就战国霸业,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所以,他上表刘禅,期待他能够“开张圣听”,这样忠心的人才敢表白自己的意见,国家才能繁荣安定。

其二,勉励他赏罚分明。作为帝王,应该不要直接插手赏罚之事,赏得好尚好,如果赏得不好,就难免让人觉得小气;而直接惩罚更是不妥当。因此,诸葛亮特别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个赏罚大权应该交给“有司”来代替帝王行使权力,这样让国家的法律能够公平公正公开,自然地,国家也能有序运行。

其三,勉励他亲贤远佞。历史上的昏君,基本上都宠信奸臣。秦二世宠信赵高,导致秦帝国二世而亡;东汉时期的桓帝和灵帝宠信宦官,导致连年战争。而刘禅自己呢?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历史上他宠信黄皓,导致朝纲混乱。当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没有所谓奸臣的存在。但是,这样的苗头绝不能出现,这是诸葛亮的底线。同时,诸葛亮为刘禅推荐良臣武将,希望他能够“亲之信之”,早日实现“汉室之隆”。

三、寄寓先帝知遇的报恩之情

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前,诸葛亮的名声就已经很响了,他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卧龙”,可见世人对他的才能极力肯定。但话虽如此,他的能力其实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换句话来说,世人对他的肯定不过是诸葛亮的“纸上谈兵”而已,诸葛亮虽有大才,却一直没有找到能够实现理想的平台。在这篇表中,首先,他忆事表真情,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布衣”,是一个在南阳耕田的农夫,地位“卑鄙”,其实也没有实质的错误,他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质上是未逢明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实践经历的年轻人(刘备比诸葛亮大二十岁),居然让刘备三顾草庐,而且第三次拜访刘备还静等诸葛亮睡醒为止,一个长辈对一个晚辈如此礼遇,这一份恩情、这一份礼仪让诸葛亮终身铭记,并为之奋斗一生,尽忠职守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在《出师表》里,他谈及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已经有“二十一年”了。我们知道,刘备创业之时实力是最弱的,但是诸葛亮都敢答应他,从这一点而言也是在报答刘备。另外,诸葛亮追忆先帝,当然也是对刘禅旁敲侧击——创业之路艰难,希望后主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收获。其次,他叙事表真情。刘备病逝前于白帝城托孤,《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信任到这种程度真是世间罕见,但诸葛亮终身事君,即使后主以“相父”相待,他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始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时刻谨记先帝的托付——“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平定南方叛乱,巩固国家政权,虽然是丰功伟绩,但对诸葛亮而言不过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种忠心耿耿之情让人感动、佩服万分。

纵观全文,《出师表》的确是一篇至情至理的表文,诸葛亮言辞恳切,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被誉为“千古之表”,魏晋时期的刘勰称之“志尽文畅”,唐代的杜甫也有这方面的感叹,在他的《蜀相》当中,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叹诸葛亮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实在可惜。但是,作为尘世之人,谁也逃不出自然的生老病死规律,即使觉得诸葛亮可惜,也不过是对天长叹的遗憾罢了。回到《出师表》这篇文章上来,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不但已经尽到了为人臣子的绝佳示范,而且做到了生而为人的正统,他鞠躬尽瘁,他不玩弄权术;他勤奋治国,他不残暴压迫;他事必躬亲,他不暗箱操作……这些人性的光辉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出师表》中,他的循循善诱、他的考虑周全、他的情感宣泄都展现了其极致的个人魅力,后来者都被这篇表感动,连文天祥也说“鬼神泣壮烈”,可见其情感天动地,让人读后久久不语。愿同学们多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思考,相信也能受到诸葛亮的启发,更能获得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猜你喜欢
先帝后主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乐不思蜀
“上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