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传播、创意与黄河文化地标

2023-08-10 09:45汪振军
新闻爱好者 2023年7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时代价值符号

汪振军

【摘要】黄河文化地标是黄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重要的时空价值、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它是历史的漫长积淀,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地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心目中的文化丰碑,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传承、传播黄河文化就是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目前,黄河文化地标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符号失衡、符号闲置、符号污染、符号误读、符号消失的问题。今天,黄河文化地标传播,要突出创意,开辟沿黄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核心文化街区,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黄河文化地标;符号;创造性转化;时代价值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传播交流的载体,而且是表达象征意义的手段。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的符号形式来表现的,两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符号通常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类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示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和交流功能。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而言,方言是语言符号,建筑、街道、文化遗迹、自然风光、山川河流、美食、传统习俗等则为非语言符号,它们都是地域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这些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一道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生生不息,进入人们的心灵记忆。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学者林徽因说过:“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这些土地上的著名建筑,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地标。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代表性符号,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久远的文化记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黄河两岸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地标,这些文化地标既是黄河文化的证明,也是中原文化的积淀。今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利用黄河文化地标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如何认识黄河文化地标的价值

(一)黄河文化地标的时空价值

黄河文化地标是黄河流域这一特定时空保留的文化遗存与文化符号,它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既有历史性,也有地域性。从时间上来说,文化地标是历史的记忆与证明。河南史前时代有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夏商周时期有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等,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有汉霸二王城、汉代冶铁遗址、白马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寺等,唐宋元明清时期有开封的龙亭、铁塔、相国寺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从空间性来说,文化地标是一个区域的标识与特色,如灵宝的黄帝铸鼎塬、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函谷关,三门峡的庙底沟遗址、虢国遗址、中流砥柱,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洛阳的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定鼎门、应天门、丽景门,孟津的龙马负图寺,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巩义的石窟寺、宋陵、双槐树遗址、河洛汇流处,登封的王城岗遗址、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观星台,武陟的嘉应观,济源的济渎庙、阳台宫,郑州的新郑黄帝故里、裴李岗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花园口、二七塔,开封的龙亭、铁塔、相国寺、禹王台、城摞城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存就像散落在黄河两岸的明珠,让这条大河充满瑰丽的色彩。黄河因这些文化地标而丰富多彩,各地的文化因黄河而连成一体,总体而言,文化地标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可以说,黄河文化地标是中国历史几千年变化的折射镜,是展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万花筒,是多时段多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交响乐。

(二)黄河文化地标的精神价值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文化由多个地域文化组成,比如青海的藏文化、四川的巴文化、甘肃的陇文化、宁夏的回族文化、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都是因黄河形成。尽管黄河流域有多种区域文化,但核心和主干是中原文化,因此,黄河流域河南段的文化地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文化地标是显性的文化符号,每一个文化符号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周易》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也说:“象生于意而存象焉。”韩康伯说:“托象以明义,因小而喻大”。“象”是具体的、可感的、切近的,而“意”是抽象的、深远的、隐幽的。艺术形象具有“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单纯表现丰富,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特点。[1]中原地区的文化地标正是中原文化的意象表达。如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代表的是古都文化、政治文化,龙马负图寺、河洛汇流处代表的是周易文化,老子、庄子代表的是道家文化,嵩阳書院、二程故里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少林寺、相国寺、龙门石窟代表的是佛教文化,中岳庙、济源的阳台宫代表的是道教文化,新郑的具茨山、灵宝的铸鼎塬、新密的黄帝宫代表的是黄帝文化,少林功夫、太极拳代表的是功夫文化。这些文化地标,既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典型性文化意象,也是连接人们情感的精神纽带与文化血脉。今天我们讲黄河文化地标,就是要着眼于这些文化地标的精神价值,以“中华源”“民族根”“黄河魂”为核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黄河文化符号是黄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体现,是黄河文化的精华。黄河文化符号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主体代表。要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角度去梳理黄河文化符号。要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梳理黄河文化符号。”[2]通过对黄河文化地标的宣传,让黄河精神、中国精神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铭刻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三)黄河文化地标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们研究黄河文化地标,除了认识黄河文化地标的历史地位外,还要研究黄河文化地标的时代价值。既要发挥黄河文化地标“培根铸魂”的精神作用,也要创造黄河文化地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价值。研究黄河文化地标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里既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从精神追求上,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激发爱家爱国的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营造开拓创新的氛围,巩固思想解放、包容开放的格局。从物质追求上,黄河文化地标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在创意经济时代,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乡村特色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传统产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更环保、更节约、更绿色,成本低、效益高,依托文化资源,依靠文化创意,可以形成人们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因此,它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娱乐、审美、体验的需求更加旺盛。由黄河文化地标打造的文化产品、创意产品、旅游服务、休闲体验将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成为新的热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黄河文化地标传承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黄河文化地标种类较多,有生态标识,如山川、河流、土壤、地貌、植物、动物等;有物质文化遗产,如考古遗址、古都、文物、古建筑等;有城市文化遗产,如街道、楼宇、广场、雕塑、公园等;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传统武术、传统医药、民俗等,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都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它们是形成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目前,各地对这些地域性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虽然做了大量的保护、传承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符号失衡

人们对文化符号的认知是不均衡的,有的了解得多,有的了解得少;有的知名度高,有的知名度低;有的地方游客多,有的地方游客少。比如洛阳的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大河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价值很高,地处郑州,交通非常便利,可是郑州这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真正去看过的人却很少,对大河村遗址了解的也不多。

(二)符号闲置

河南有大量的文化符号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没有充分转化成文化产业。比如焦作的太极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武术的精华,2020年12月17日我国申报的“太极拳”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產代表作名录》。这些年来尽管当地也做了不少规划,建了许多景区设施,但作为文化产业却还没有做起来,太极拳的文化符号还没得到广泛应用,没有和许多领域结合,没有变成大众认可的文化产品。

(三)符号污染

二七纪念塔是郑州最重要的文化地标,是为纪念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英雄们而建造的,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过去,白天登上二七塔顶,可以远眺郑州市的市容市貌,夜晚,在灯光的映照下,二七塔显得更加美丽,成为郑州一景。然而,随着周围高楼的崛起,如果要在二七塔前拍摄一张好照片,如今已不可能,因为二七塔后边的背景已经变成了商厦、高楼、霓虹灯、广告牌、广告条幅、不断闪烁的电子广告屏、川流不息的汽车。杂乱的背景破坏了单一纯净的美感,浓厚的商业气息污染了二七塔这一神圣的文化符号。

(四)符号误读

郑州的一些文化地标虽然认知度很高,名气很大,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地标的文化渊源,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化误读。比如人们把郑东新区CBD的高楼叫做“大玉米”,实际上它的设计依据是登封的嵩岳寺塔;把河南艺术中心的五个圆形建筑叫做“五个金蛋”,而实际上它的设计依据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把河南博物院的主楼叫“金字塔”,而实际上它的设计依据是登封的观星台。

(五)符号消失

铁路与纺织工业是郑州的两大文化,也是郑州发展和崛起的证明。可以说,没有铁路与纺织,郑州就不能叫做“郑州”。如今,能够保留下来的铁路文化遗址零零星星。而曾经闻名全国的郑州六大棉纺厂,除了几个大门,也已遗迹难觅。一个城市固然要发展、要更新,但必须保留一些城市记忆。这些城市记忆并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反而会成为城市发展前进的动力。北京的798工业遗产园区、上海的M50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符号再造和空间再造,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连接,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经济发展双赢,成功地实现了从都市旧地标到新地标的转变。我们现在一些城市地标被拆除,记忆被抹去,文脉被割断,主要是对于城市文化缺少正确的认识。

三、如何用创意思维让黄河文化地标立起来、亮起来

(一)打造黄河沿线文化地标旅游线路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效益的最大化。黄河两岸,从西到东,具有众多的文化遗迹,然而,这么多有价值的文化地标,却因种种原因,人们无法认识了解,有的甚至在家门口都没去看过,更不用说对它热爱、认同、敬仰。因此,让文化“活”起来,让百姓“走”进去,是今天文化传承的主要任务。建设沿黄公路,贯通中西,形成便利的公路交通网,开辟自驾游,通过黄河文化旅游带将各地的文化地标串联起来,以文化地标为主线,带动文化遗址游、博物馆游、城市游、山水游、美食游、乡村游、民俗游、手工体验游等,形成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总格局。河南要重点打造三门峡水库、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黄河文化旅游片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博物馆。

(二)打造主地标城市的核心文化街区

核心街区是城市文化的地标,它是城市文化的显著符号。正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成都的宽窄巷子、南京的夫子庙、杭州的河坊街、西安的回民街、重庆的磁器口、苏州的三塘街、福州的三坊七巷、青岛的八大关,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洛阳、郑州、开封,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文化主地标城市,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可惜的是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这些城市的面目越来越新,而文化遗存越来越少,在追赶大城市发展步伐的同时,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历史记忆。城市的雷同化,使城市丧失了自身的品位与个性,而要凸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与个性,就是要打造代表性的核心街区,如洛阳的老城及洛邑古城,郑州的德化街、铁路局片区和棉纺片区、二砂片区,开封的鼓楼街、书店街、宋都御街。市井气、烟火味、人气、方言、生活方式、文化习俗,这些才真正是延续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

(三)以黄河地标创意设计文化产品

文化地标大多为不可移动的历史遗址、建筑、文物,对它们的保护,除了做好遗址保护和博物馆保护,还需要将文化地标转化为文化符号,创意设计成产品,让人们“将文化带回家”,让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知道的“飞天”茅台酒,使用的就是敦煌壁画飞天的形象,这就是巧妙的文化连接。而将黄河文化地标符号与实体产品结合,最近这些年仰韶酒厂利用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设计而成的酒瓶就很独特。但整体而言,黄河文化地标与实体产品结合得还不够多。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虢国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大河村博物馆等虽都保存有国之重器,但都还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相比北京故宫15亿元的年文创收入,河南各博物馆的文创开发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相当大。

(四)建设全媒体的传播格局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信息革命时代有一个重要趋势,即把个人从信息流中获取东西的责任转移到个人身上。这个趋势着重点对点的传播,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是个人日益增长的‘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利用的能力”[3]。在全媒体传播时代,黄河文化主地标传播应顺势而为,应时而动,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首先要占据主流媒体的高地,牢牢抓住传播的话语权。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展出了三件——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大大提高了中原文化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国家宝藏》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这是由河南博物院倡议发起的“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与《国家宝藏》节目组共同推出的2020新春特别节目。这期节目河南选出的就是武陟嘉应观的御制蛟龙碑,通过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将黄河厚重的文化展示出来。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从大众文化层面赢得广泛认可。当前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平台非常火爆,新媒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接收信息的主渠道,也为传播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出生于1990年的四川女孩李子柒,从2015年开始拍摄短视频,以田园、非遗、美食为题材,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一些节目播放量达500万次,如今她的微博粉丝已达2587万人。2020年5月19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李子柒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李子柒的视频,不仅吸引中国网友的关注,还走向了世界,赢得了国外观众的点赞。在面向世界的传播当中,她没有什么口号,却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有趣的日常生活故事,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再次,要用影视剧讲好黄河地标故事。电影《黄河绝恋》《黄土地》《黄河谣》《黄河入海流》,电视专题片《重读大黄河》(十二集生态伦理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白鹿原》(陕西)、《乔家大院》(山西)、《闯关东》(山东)影响巨大,这些影视剧在不同程度上宣传了黄河文化、地域文化,相对来说,河南围绕中原文化的影视剧还比较薄弱,我们有那么多的文化地标、人物、故事,但我们没有拍摄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剧,这不能说不是遗憾。文化资源大省要成为文化强省,除了保护好文化遗产,还要充分转化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轉变为文化现实生产力。在传播黄河地标文化方面,讲好黄河故事,将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努力完成。

四、结语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来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天与人,本来一体,天道与人道,只是一道。”[4]今天我们讲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也是要以“天人合一”的眼光看待问题。黄河文化既是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创造。它是历史的延续与积淀,又是现实的创新与发展。“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不可分隔的整体,自然与人文的整体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黄河文化新的发展观。

黄河文化地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心目中的文化丰碑,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今天我们寻找和重塑黄河流域的文化地标,就是将黄河的形象、黄河的美、黄河的精神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她成为一种永恒,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力量。因此,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黄河文化资源,是当前做好黄河文化研究的中心议题。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心目中关于黄河文化发展的新愿景,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人前进的脚步,会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奔腾向前,永不停歇。黄河文化地标也一定会在新的时代,在人们生生不息的创造中立起来、亮起来,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2.

[2]张新斌.黄河文化符号重构与中华文化认同[N].河南日报,2020-03-27(9).

[3]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9.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7:8.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时代价值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