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璟 李萌
【摘要】由于大学生网络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差异,高校舆情治理工作在师生、生生、匿名三类网络社交场域中呈现出不同特征与问题。立足校园网络社交场域,结合师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分析高校舆情治理现实状况,并从发生学的角度,围绕网络舆情的潜伏期、爆发期以及衰退期三个阶段,研究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缓释机制和反思机制,探讨高校舆情治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网络社交场域;高校;舆情;治理路径
高等教育历来是舆论的富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受到现实问题与舆情风险交叉影响,高校教育舆情频发,高校舆情治理已经直接关乎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提升舆情治理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与立意抽样的方法,对46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聚焦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聚焦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情况、高校舆论引导开展情况、舆论引导能力评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26份(教师3207份、学生7219份),有效率80.2%。分析显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高,能够较为可靠地测量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情况。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依赖程度较高,网络社交在上网目的中居于首位(74.9%)。高校在不同网络社交场域的舆论治理情况呈现出不同的工作特点。
(一)师生关系场域
师生关系场域是学校正式教育场域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是师生交往关系模式在网络世界的具体映射,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高校校园官方媒体作为师生社交的“窗口”,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调查显示,高校普遍重视利用官方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几乎所有高校都开通了门户网站(98%)、官方微博(93%)、微信公众号(96%),大多数高校开通了官方抖音(89%)、微信视频号(68%),还有一些高校专门建立了校本化的红色主题网站,对于突发的校园网络舆情,62.54%的高校选择通过开设的官方微博、微信、APP进行舆论引导。学生对本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知晓率达到了82.1%,60.8%的大学生通过学校运营平台(官网官微、易班等)获取资讯。可见,这些以高校门户网站、官博官微、视频号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矩阵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面向师生提供了权威全面的信息服务,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但是,高校校园官方媒体内容供给,普遍存在未能切准学生思想动态、契合学生思想需求的问题,内容优化成为集中诉求。大部分校园官方媒体内容灌输多、解释少,没有直击问题、解疑释惑,甚至绕开问题、规避难点。调查显示,有58.6%的大学生表示当前校园网络内容供给“理论性太强”,有55.3%的大学生认为存在“说教味过浓”的问题,35.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上不够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在回应学生问题困惑方面,能够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校园官方平台占比不足三成。
(二)生生关系场域
生生关系场域是网络主体之间彼此熟识,有着较为稳定的交往关系的网络媒介场所,是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及其所形成的网络群体。调查显示,70.29%的高校通过提醒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关注网络社区舆论开展舆情引导。这种因学生之间的网络社交行为形成的网络社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班集体、学生会、共青团组织以及各类学生社团(协会)组织的微信群、QQ群、易班机构群等为代表的学生正式网络社区,是正式学生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延伸。[1]在面对此场域中的舆情时,主动参与话题讨论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57.52%的学生选择默默关注事件、不发表评论,26.27%的学生选择在对整体事件了解之后,发表意见。另一种是基于相同的爱好、相似的生活经历或短期内共同的学习工作目标而自发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网络社区,比如明星粉丝圈、网络游戏群、出国深造群、毕业生就业群等。调查显示,93.8%的高校都有学生自发组建的“表白墙”,它受到学生的普遍追捧。
但是,大学生所参与的正式网络社区作为线下正式学生组织在网络上的映射,社区成员均为实名且有教师或学生干部等的监督,以致群成员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主动参与的意愿不强烈,参与度不高,甚至担心影响现实关系而刻意抑制自我表達。访谈中有学生提到,“我在群里就是听他们发布信息、安排工作,这种群等我们一毕业就会变成僵尸群”。与此相对的是,学生非正式网络社区种类繁多、复杂易变、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成为大学生针对学校管理、校园生活等内容的“吐槽”集中地,在原帖带出话题后,跟帖和转发内容在问题描述、事件呈现等方面会“跑偏”。调查显示,学生更多的是从企业和私人运营的平台(如新浪、腾讯等)获取网络资讯(63.2%),只有16%的学生曾通过知乎、贴吧等网络论坛和教师沟通。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非正式网络社区由于主体责任缺失,疏于管理,出现了种种乱象,具有很强的舆情隐患。
(三)匿名关系场域
匿名关系场域是校园社交网络空间中的公共广场,也是舆情最为高发的复杂场域。在此场域中,高校往往通过开展网络辟谣宣传、传播网络正能量等方式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调查显示,大学生多数能够呈现出积极正面的思想行为特征,84.7%的大学生对学校“宣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弘扬正能量”表示满意,85.1%的大学生对学校“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引导,倡导安全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评价较高。同时,大学生在匿名场域也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特征,在网络互动(评论、转发等)方面,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会轻易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经常发表评论的“活跃分子”仅占5.44%。
但是,在匿名关系场域中,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最前沿,社会关注度高,其办学治校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都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设题炒作,用偶发事件否定普遍成绩。从近年来趋于增多的高校舆情事件来看——作为社交网络的深度使用群体,个别学生有盲目参与的情况。调查显示,63.9%的大学生从未学习过网络意识形态相关知识;面对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言论时,32.6%的大学生选择沉默;当一些网络大V、网络意见领袖以及网络自媒体在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上时常抛出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个人观点,带动网络节奏时,38.6%的大学生表示会被影响认识和观点,这些数据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问题分析
(一)师生关系场域凝聚力不足
面对媒介形态、内容产品、生产机制、话语方式等深刻变革的新情况、新形势,高校校园官方媒体的工作方式方法较为陈旧,无法同学生产生同频共振。调查显示,在每日上网时长最多的3—6小时的学生群体中,关注校园官方媒体内容的时长仅有15到30分钟。多数教师认为高校网络工作队伍急需提升网络评论引导能力(63%)、网络语言文字表达能力(54.10%),39.6%的大学生和47.7%的教师认为校园官方媒体缺少品牌化栏目与精品化内容,46.7%的学生认为学校网站存在“界面设计吸引力不足”的问题,20.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技术滞后”,52%的教师认为开展工作的难点是“缺乏网络运营的专业技术”。可见,话语表达跟不上潮流、内容创作对不准兴趣、技术形式抓不住眼球是导致在师生关系场域中高校校园官方媒体凝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生生关系场域覆盖面不广
由于存在较为紧密的人际联系与共同语言,学生之间关系相对亲密与感性,因此生生关系场域内网络舆情的发生大多源于“求助帖”“诉苦帖”。大学生往往存在对事件的了解程度不够、个人表达能力和分析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出现不当言论,尽管网络上看似风平浪静,但相关内容通过截图、转发、转述等形式悄然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被“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引发舆情。访谈中发现,一些在正式网络社区沉默寡言的“中间群体”,在非正式网络社区中却是“活跃分子”。在抖音、B站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学生“网红”,在正式网络社区中却鲜有发声。可见,学生正式网络社区互动差、学生非正式网络社区把握难、两类社区壁垒分明是导致在生生关系场域中高校有效沟通对话触及面不广的主要原因。
(三)匿名关系场域抵达率不够
在匿名关系场域,海量涌入视野的网络信息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个性人格、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等发展成熟的同时,其中夹杂的错误思潮持续干扰师生思想和价值判断,不良亚文化抗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导向,衍生了网络依赖、心理异化、价值扭曲乃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问题。调查显示,41.6%的教师表示从未接受过网络意识形态的相关培训,仅有39.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网络舆情事件“回应及时,处置效果好”,仅有35.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可见,师生网络素养不足、舆情干预时机不对、应对舆情发声不响是导致在匿名关系场域中高校正面引领教育的抵达率不够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
(一)做强校园官方媒体主流声音
师生关系场域是高校的正面宣传阵地,学生和社会对高校官方媒体关注度高,因而高校官方媒体发布的作品无论是语言、形式、时机等都需要反复斟酌。
在舆情潜伏期,高校要开展旗帜鲜明的网络思政教育。校园官方媒体可通过开放评论、意见收集、投诉反馈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倾听师生声音、开展正向引导,获取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与信任,协助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
在舆情爆发期,高校要开展基于信任度的网络舆论引导。在充分调查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清晰全面地发布相关信息,客观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阻断其他不怀好意的虚假论断,防止错误信息进一步扩散,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
在舆情衰退期,高校要面向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有效供给。紧密结合广大师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回应师生所想、所惑、所盼,产出一系列“网络名篇名作”,讲出“青春味道”“时代味道”。灵活运用视频、动漫、歌曲、H5、AI、VR等载体,用有“颜值”“言值”“研值”的内容、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可亲、可爱、可近。
(二)开展深入细致的沟通引导
在生生关系场域中,对于涉及校园学习、生活等问题的舆情,大多数学生的代入感较强,当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线下问题被搬到了线上,就会以“滚雪球”方式推动舆情发展,在学生之间传播“变味”,扩大舆论事件传播范围。因此,生生关系场域中的舆情治理关键在于网上网下相结合。
在舆情潜伏期,高校要建立“监管斩断机制”。充分倾听学生在此类社区中提出的问题、质疑,及时跟进、筛选、上报,并在专门负责的教职工指导下进行问题回应,推动问题解决,把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引导打通不同社群之间的对话交流,使得各类信息渠道互相整合补充,避免圈层化给学生带来的“偏听偏信”。
在舆情爆发期,高校要规范“澄清缓释机制”。舆情事件当事人(发布者)、相关人员、学生骨干、意见领袖等群体是舆情扩散的“关键人物”,高校要找到他们开展理性沟通与教育引导,做好矛盾化解与情绪疏导。通过这些有话语权的“关键少数”在社群中进行问题澄清、情绪安抚、呼唤理性,实时、透明公开事件处理进度并解释原因,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赢得舆论主导权。
在舆情衰退期,高校要健全“自我教育机制”。面对面地帮助大学生澄清问题、解除困惑,在网上可以进行议题设置,调动引导更大范围覆盖的大学生参与理性探讨,在各种观点看法的交织碰撞中“激浊扬清”“拨云见日”,营造自我教育启发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注重素养提升与风险防范
匿名关系场域是各类消息的聚集地和发酵池,消息来源真假难辨。应对匿名关系网络社会交往情境所构建的治理体系和展现的治理能力,是体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匿名关系场域中舆情治理的关键在于对师生诉求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和对师生认知日常化的引导影响。
在舆情潜伏期,高校要建立“主体意识提升机制”。通过制度提升工作队伍核心能力,日常要多维度对网络法律、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广,“润物无声”地加强师生网络自律,提升师生在网络空间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有效影响匿名场域,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在舆情爆发期,高校要明确“破圈入层对冲机制”。可以利用大数据采集系统完善舆情监控预警机制,分层分类精准解决矛盾,在舆情传播关键时期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同时借助师生优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相关网络评论和信息,主动引领舆论趋势。[2]
在舆情衰退期,高校要构建“舆情治理扭转机制”。关注舆情事件引发的群体紧张情绪和个体心理变化,采取適当的减压、疏导措施,避免造成群体极化和矛盾爆发。加强畅通正式的政治参与途径,引导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引导大学生了解互联网属性,避免大学生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道德失范行为。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课题“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1KT07);202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2A171)]
参考文献:
[1]张瑜.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与正确导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4):121-129.
[2]赵雪.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引导机制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7-102.
(作者单位:蓝璟,陕西科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李萌,陕西科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中心)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