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界掀起“自主探究热”,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可观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误区,有时无法发挥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价值。分析现阶段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运用多媒体提供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桥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支架”“教师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先接受后探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教学误区;教学改革
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反复的实践和推进过程中帮助许多教师解决了教学方面的难题,成为初中语文新课改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沿着这个方向大胆尝试,让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为开展语文学科教学的新抓手。但是,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形式,出现了过度的自主探究,这看似在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进行课程创新,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显著。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和误区有明确的认知。笔者通过“实践——分析——实践—一总结”,针对自主探究热教学模式的误区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初中语文教学自主探究的作用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以自身的能力水平为基础,自行选择学习方法、规划目标、达到收获知识目的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是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规划,或是依靠他人能力来实施任何一个环节,都不算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独立制定计划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并且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管理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实践作用来看,初中语文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够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进入社会后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受初中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学习型人才更加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编排的,学生只有通过自主阅读,不断挖掘语文知识,才能领略语文的魅力,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出现的误区
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需要大胆的尝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师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教学中有的教师推崇“自主式”,忽视“接受式”。由于“自主式”更加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的要求,这使得有的教师误把自由学习当作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味要求學生自主探索,缺少了对知识的讲解。“接受式”学习属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但与死记硬背有很大的差别,“接受式”学习重点在于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建立新的认知,并且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师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时,很容易忽略接受式学习。比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一整节课的现象,教师没有通过讲授让学生预先储备相关信息,单纯地让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课堂学习收获甚微。可见,自主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忽视“接受式”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教学中有的教师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性不强,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流于形式。在七年级语文一节公开课上,授课类型标注为阅读新课,授课教师在开课5分钟后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间也没有相应的启发指导,学生讨论30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就结课了。观课时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还没有理解问题,对课文所讲知识一筹莫展,有的学生对文章掌握不到位,讨论内容也出现了偏移。笔者认为这位教师草率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虽然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参与,但是没有考虑到设置的问题学生是否理解,学生是否具备讨论课文的能力。上述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出现的误区,必须及时纠正。
三、初中语文自主探究的改革策略
自主探究式学习在运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找到解决的办法。调研中发现要改变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做到收放自如、点到为止。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自主探究式学习良性开展。
(一)运用多媒体提供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桥梁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有探究思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超时空的、海量的学习资源作为参考。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在学生开始探究问题之前,可以适当地把一些网络文献、图片、视频资料推送到班级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立体的认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前导读阶段为学生播放朗读音频,播放关于作者鲁迅先生的评论文章,推送介绍鲁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为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搭建桥梁。
(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支架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要恰当地参与,把握好参与的程度,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比如,运用最常用的小组讨论探究模式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询问学生的交流成果,及时帮助学生疏导难以理解的问题,帮偏离方向的学生回到正轨,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结果的关键点,进行下一步提问,引起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执教九年级《湖心亭看雪》一文时,笔者参与小组讨论,在学生总结文章白描手法的妙处之后,笔者抓住契机,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些写景的文言文,继续探究《湖心亭看雪》的独到之处。教师参与和引导,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串联了课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先接受后探究”
在授课之前,教师要根据学情科学设计教学流程,避免盲目开展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按照先接受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授课。教师在开篇将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方法和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学习《论语》二则时,由于“语录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人多篇,笔者在课前先引导学生掌握《论语》的常见句式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掌握语录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能围绕着“接受”的知识,立足教师讲授的基础,继续探究《论语》的精神主旨。并将知识内化,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发展到今天,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但更要遵循科学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授课策略。新理念和新模式只有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才是科学的课堂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