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兰萍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均是经典之作,值得学生涵泳品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文本结语,达成化单一为万有、细化还原生活场景、品鉴结构与语言等多重教学目标。对经典作品文末部分语言的感知与品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本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语言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结语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语言就是情意与文字达到完美境界的具体体现。”鉴于此,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整体鉴赏文本的基础上,品味文本中那些能够“让情意与文字达到完美境界”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天地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小说均是经典之作,文本中值得学生涵泳品鉴的结语比比皆是。本文以《最后一课》《孔乙己》《变色龙》的结语为例,加以探讨。
一、探究文本结语,达成化单一为万有
“化一为万”即在文本留白处加以想象与填充,以此丰富文本内涵。留白原指我国书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时从章法与画面协调视角进行空白的处理方式,给欣赏者预留一定的想象空间。新文化变革以来,文学、音乐等现代艺术注意到了留白艺术手法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于是纷纷借鉴使用,即在主题内容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留出不同量度的空白,借由鉴赏者的审美经验感知与参与,以此达到化单一为万有之目的。
都德的《最后一课》在结语部分就采用了留白的艺术创作方式。其结语留白部分至少有三处,具体如下:
第一处:他说,“我——我——”。韩麦尔先生究竟想与在座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呢?作者用“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进行留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二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写“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大家看到这几个字后有哪些反应?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处:“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面对“最后一课”之后不能再继续教授自己祖国的语言而万分难过的韩麦尔先生,在座的“朋友们”会忍心马上离去吗?他们会用怎样的语言或者方式安慰韩麦尔先生并与之告别呢?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面对一种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会自然产生一种改变并让它们完美的心理趋向。”故此,在上述文本结语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文本情景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结语部分的留白处,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分别对空白处加以填充,化单一为万有,以此强化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深度感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探究文本结语,达成细化与还原
陆九渊曾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之作,对学生而言,文本中一定有许多陌生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涵泳、去玩味、去推敲,如果学生不去体会品味,就不能掌握文本的“兴味”。以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为例,那句看似自相矛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结语,长期以来,不知困扰了多少学生与教师。不少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揣摩其中的副词“大约”“的确”等,试图由此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殊不知,此种不从文章的主旨着眼,而仅仅关注个别词语的揣摩与探究根本无法揭示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联系小说的主旨去思考品味,同时以文本的整体内容为背景来理解,阅读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回味文本前面部分所描写的酒店顾客及酒店小伙计“我”对孔乙己的嘲笑、讥讽、漠视,比如大家都不了解孔乙已的具体生活细节等;
2.引导学生回味文本前面部分所描写的孔乙己为维护与坚守自己是“读书人”自我形象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与抗争;
3.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冷漠。文本最后一句正是“人性冷漠”的主旨最典型的体现:无人宽宥他的过失,无人倾听他的声音,无人顾及他的需求,更无人关注他的死活。所以“我”无法断定孔乙己到底是否活着。
如此,既细化还原了孔乙己的生活景象,又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最后一句话的丰富含义,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艺术张力。同时,也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写文章不能言尽意止,一定要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探究文本结语,达成品鉴结构与语言
清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熙载曾言:“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一定是“茂”与“密”的完美结合,人、事、理与情的表达一定会浑然一体。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以密切关注与充分鉴赏。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这一句结语如同文眼,一方面是文本结构上前后照应,另一方面更是对文本中奥楚蔑洛夫这个欺下媚上、左右摇摆的善变典型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与极大讽刺。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欣赏上述精妙的语言,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典型人物奥楚蔑洛夫的深刻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文章的升华之巧、总结之道、照应之技、结尾之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话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1.句中的“他”是谁?“他”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奥楚蔑洛夫为何要在处理完狗咬人事件之后,在即将离开广场时恐吓“他”?
3.文末的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4.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我们写文章必须注重哪些方面的问题?
上述话题紧扣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時的丑恶表演,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义,理解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与小说结构上的作用,继而深切体会契诃夫语言运用的精妙与构思的独具匠心。
综上所述,对经典作品文末部分语言的感知与品鉴,既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张力,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形象性、严密性及深刻性上有所增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