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甜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自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数字经济”以来,其发展日趋完善,并逐渐向乡村渗透,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度融合,数字乡村建设也由此而来。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了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和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但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冯朝睿和徐宏宇(2021)认为城乡数字鸿沟难跨越、农业数字化难推进、乡村数字治理体系难形成是阻碍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杨佳锋和杨嵘均(2022)提出,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存在政策设计缺位、政策学习机械化和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文丰安(2022)认为数字乡村在推行过程中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多元主体赋能不足、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如何结合当地实际,科学有效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闯出一条数字乡村建设新路成为当前各地政府和学术界都关注的话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进入快车道,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鼓励农村数字金融创新。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要通过金融科技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助力金融机构降低服务门槛和成本,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应用场景。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在江西等九省市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运用金融科技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以公平为准则、以普惠为目标,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优化金融产品供给,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触达半径和辐射范围,弥合地域间、群体间、机构间的数字鸿沟,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实现共同富裕。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但是在传统涉农金融服务中一直存在资源匮乏、服务精准度不足、有效性较差等问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而数字普惠金融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户开发普惠金融产品,真正以商业可持续的模式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但是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难题。李晓红(2021)认为金融科技受到农村交易信息数据缺少、经济主体认知局限等因素制约。傅巧灵等(2022)认为城乡数字鸿沟、县域经济数字化程度低、“三农”数据缺乏顶层设计等制约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此,如何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与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成为本文研究的问题。
现有文献主要通过逻辑演绎,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内涵与模式、运行机理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理论分析,或者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鲜有文献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模式、内涵、建设路径及成效等,也少有文献从数字乡村建设的角度来研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某市X 区的“数字农权+普惠金融”数字乡村建设案例,研究“数字农权+普惠金融”模式在 X 区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的适应性与实用性,通过深入分析该案例,提炼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经验,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社会价值。
本文关注的案例来自中部地区某市所管辖的 X 区。全区总面积932.84平方千米,下辖1个街道、6个镇、5个乡,全区户籍总人口约为40.24万人。X区地处武夷山、怀玉山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目前,X区农林牧渔业、工业、零售业三大产业都以15%左右的年增速稳定增长,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产业链在X区迅速发展。
2015年3月,X区被列为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2016年9月X区承担了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试点。目前,全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发证率平均达到95.2%,这为“数字农权+普惠金融”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并公布了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X区就包括在内。基于“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五大试验重点,区委、区政府按照“全域一体”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要求,结合X区实际,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建设全域覆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的确权登记基础,精心谋划,大胆创新,引入数字金融科技,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要求,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农权+普惠金融”为切入口,组织开展了信用和信用+农村产权抵押权能融资试点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实施,成功突破了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瓶颈,实现了城乡资源平等合理配置,试验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来看,X区站在了数字经济的潮头。2017年,“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落户X区所在的市,该市成为03专项试点示范城市。2018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投资1.7亿元,在该市建成962个NB-IoT基站,实现了该市市区、县城、乡镇全域覆盖,大型自然村覆盖率达100%。该市成为全球首个具有三张全域覆盖NB-IoT网络的城市,并在实践中发现了NB-IoT技术缺陷,为NB-IoT国际标准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该市成为全国首批50个5G商用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唯一的非省会、非一线5G试点城市,开通5G基站1409个,覆盖质量和密度处于全国领先。至此,该市成为NB-IoT低速、LTE-CAT1中速、5G高速三张网同时覆盖的城市。同年,该市初步建成智慧新城云中心,并力求将云中心打造成功能完备的移动物联网产业公共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互联网产业体系,赋能产业经济发展。2020年,该市物联网核心及关联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104款物联网产品纳入省政府协议供货目录,集聚了沃德尔科技、三川智慧、水晶光电、弘信电子等物联网企业390余家,形成了覆盖通信元器件、物联网光器件、物联网终端等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站在5G时代的新起点上,该市正朝着千亿量级产业目标铿锵前行。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该市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研发应用聚集区和最佳体验地,作为内陆小城,该市已经从物联网产业的“先行者”,蝶变成了行业的“引领者”。“物联新城”成为了该市的新名片,同时也是助力X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X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X区大数据中心统筹全区数字乡村建设,将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超高清视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普惠金融、资产农权和产业农权三个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推动X区各乡镇农村信用信息、农权大数据信息、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信息、乡村治理信息、金融产品信息的数据共享与应用,实现X区乡村家庭和产业的数据关联到户、治理到户、服务到户,实现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推动智慧农业特色应用顺利落地。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2.2.1 建设一个信用信息管护平台
(1)信用信息采集。在农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系统等现有的平台系统基础上,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数据归集,建立符合金融要求的数据模型,为平台用户提供点对点、端到端的信用信息采集、核查、评价、运用、维护五位一体的闭环式管护服务。
(2)风控结果输出。运用信用信息采集平台的多项维度数据,进行筛查比对、解读评分,形成精准用户画像,为银行输出评分卡、反欺诈报告、风控报告等。
2.2.2 建设一个农权大数据平台
(1)农权数据在线共享。在推动农村各类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打破数据壁垒,通过数据接口服务将全区农村产权信息配套上传并实现共享。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信息进行有效采集、整理、录入,并实时在线发布。
(2)农权资源在线交易。围绕登记、竞价和交易三个重点环节,基于互联网+交易技术架构,构建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平台。
(3)农权抵押在线融资。推动银行机构基于全区各类农权确权、流转交易共享信息,在线办理抵押登记和信贷发放。支持信贷业务全流程的线上化操作,实现PC 端、手机APP 等全端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指标覆盖。
2.2.3 建设一个金融产品线上超市
(1)金融产品展示窗口。围绕金融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用户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为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发布和销售的渠道。
(2)金融产品定制创新。针对当地农业需求、农作物特征等情况,协同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一起设计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线上金融产品及操作流程,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
2.2.4 建设一个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
面向宅基地制度改革管理需求,整合宅基地调查及管理数据,建立涵盖宅基地属性、图形数据、档案数据等在内的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农村宅基地“一张图”,实现涉及到的土地、房屋、权利人等相关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以达到图、属、档一体化管理的应用目标。
2.2.5 建设一个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具有数据采集、联网审批、信息浏览、统计分析的综合应用平台。开发各类规划数据的融合、采集、编辑、入库、管理及更新,并在相关系统中进行展示、分析等。开发应用服务接口,将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接口与自然资源部门的相关管理平台接口相连接,实现信息共建共享。进而实现宅基地调查、规划、审批、监管等业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促进宅基地管理决策的数字化与科学化。
2.2.6 建设一个农牧林大数据平台
农牧林大数据平台包含振兴之窗、实景导览、现代农业、农产追溯、乡村文旅、本地就业、应急管理7 大板块,作为区域数字化的“中枢大脑”,汇集物联传感、视频感知、产业经营、数字应用等各项数据,按照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反哺应用的工作逻辑运行,是X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和综合窗口。
2.2.7 建设一个产业生产企业管理平台
该管理平台专为企业打造,用户设定为企业管理者及相关农事工作人员。平台主要涉及数字种植、数据看板、园区管理、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农事计划、设备控制、预警中心、视频监控等功能,通过标准化生产及ERP 式运营助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2.8 开发一个产业小程序
产业小程序包含产品追溯、线上商城、本地就业、乡村文旅4 个板块,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可视化监督、产品购买、文旅宣导渠道,为当地企业和农民搭建用工、就业平台。
X 区在推进“数字农权+普惠金融”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并实践乡村基层治理可持续化运营,破解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信用数据缺乏、网点覆盖不足、不良处置困难三大难题,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和乡村数字治理,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数字农权+普惠金融”模式依赖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层次上的协作,通过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组织形成的网络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市场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
通过建设信用信息管护平台、宅基地基础信息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农牧林信息平台等大数据平台,链接成包含乡镇基层组织、村委会、集体组织、农户个人及其所有资产、资源信息的全域一张网,形成统一以线上服务为主,线下服务为辅,可持续运营的乡村治理体系,从本质上改变社会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方式,使信息传播从单向向多向交互转变,推动了权力主体的多元化和权力层级的扁平化发展,大幅度提升基层组织的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基于信用信息管护平台和金融超市,精准刻画用户画像,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和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扩充城乡金融服务类型,解决传统农村金融“贷款难”的问题;基于农权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征信与风控平台,加强农村产业和农产品消费与金融对接,链接资金端和资产端,有效满足产业和消费需求,同时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围绕交易、登记以及竞价三个重点环节,完善信贷抵押产品退出机制,消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而交流互动平台的推出,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与农户“零距离”沟通的渠道,为其个性化定制产品提供便利,赋能农村金融发展。
农牧林大数据平台作为区域数字化的“中枢大脑”,汇集物联传感等多项数据,是X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和综合窗口。基于农牧林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供给及产业生产企业管理平台的有效运作,X区企业在标准化生产及ERP运营模式下,管理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显著提高,推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化品牌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X区结合自身特色及产业情况,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123+N’模式,打造区域农产品数字化品牌,赋能产业振兴、一二三产数字化融合。通过“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化赋能,打造第一产业智慧化无人农场,利用智能科技全线赋能手作红糖、铁皮石斛、藏红花、红豆杉等产品的第二产业深加工流水线,引入电商直播培训和智慧文旅等内容为第三产业引流助力。X区将区域数字化品牌内涵全面贯穿三产融合,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销售流通效率显著提升,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显著提升当地农民收益。
“数字农权+普惠金融”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林牧大数据平台和农权大数据平台,发挥农村产权改革成果的作用,融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从技术、机制、体制上破解了“三农”融资困局,有效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农权+普惠金融”的数字乡村建设强调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协作,多方共赢,有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不仅要进行数字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且要推动包括农村产权在内的制度改革,还要出资引导;二是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多个商业银行不仅参与了数字平台建设,而且全过程参与了从数据收集到入库流程;三是数字金融服务是撬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最佳杠杆,便捷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获得感,提高了农户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