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王大铭,陈阳*,张力,毛文韬
(1.重庆高新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1329;2.重庆市渝北区林业局,重庆 401120;3.重庆市涪陵区林业局,重庆 408099;4.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人民政府,重庆 401336)
近年来,重庆市涪陵区紧紧围绕“发展20万亩笋竹”的林业产业规划[1],并结合长江绿化和“2018年至2020年新一轮市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己任,在大力营造竹林的同时,支持林业龙头企业三峡笋业公司积极探索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促进了涪陵区笋竹产业的发展,促进涪陵区林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市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和现代林业建设。2002年,结合三峡移民工程,涪陵区开始在沿江退耕还林地发展麻竹种植产业,到2011年,营造的竹林早已封闭成林,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作用,但也面临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几乎为零的现状。此时,涪陵区笋竹产业龙头企业——三峡笋业公司经过考察,决定发展涪陵笋竹产业,并对涪陵已有的退耕还林地麻竹笋进行深加工。总结出了“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盈余二次分红+务工收入”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同时坚持“4个明确”,即坚持明确股权构成、明确经营管理方式和各方权利义务、明确利益分配机制、明确风险防范措施。
1.2.1 龙头企业做好示范带动作用
涪陵区把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大户等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建设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引导林业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林农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三峡笋业公司作为涪陵区发展笋竹产业的龙头企业,肩负全区“三变”改革的试点重任和笋竹产业的发展重任,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开发打造示范基地观光园,以笋竹生产、技术创新、产业培训、林下种植为重点,将公司拥有产权的676亩竹林作为基地核心区,同时将公司所在乡镇的4300多亩竹林作为基地扩展区,以笋竹生产、乡村旅游、产品深加工和笋竹废弃物加工为重点。二是积极打造笋竹丰产原料基地,以笋竹生产为重点,探索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南沱、义和、龙桥、清溪4个乡镇共8000亩的原料基地。三是发挥示范基地和原料基地的带动作用,逐步在全区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组建经验,推进全区笋竹产业发展。四是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培训。公司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民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在示范基地核心区建有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合作社成员、经营大户、农民1000余人。五是注重品牌效应,公司于2014年7月注册了“三峡竹海”商标,作为涪陵笋竹产业的品牌商标。
1.2.2 以土地经营权为基础组建专业合作社
2015年10月,三峡笋业公司子公司——重庆泽鑫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泽鑫公司”)和南沱镇治坪村二社竹笋基地农户协商,成立了重庆市涪陵区竹泰笋业股份合作社,从事竹笋基地建设、竹笋种植和销售。在做好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通过认真分析和积极探索,总结出了“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盈余二次分红+务工收入”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2],同时坚持“4个明确”,形成了运行良好、农民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
(1)明确股权构成。合作社的总资本为500万元。其中,农户土地313.2亩,农户继续享有原来的退耕还林政策和种粮直补政策,按照土地入股年限(2015年6月30日-2028年6月30日,共计13年),按每亩林地现行租金200元/年计算,即每亩股权为2400元,折价出资75.168万元,占总股本的15.03%[3];泽鑫公司出资414.832万元(含治坪二社集体土地经营管理收益,按每亩50元,折价1.566万元,占总股本的0.31%),占总股本的82.97%。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以其拥有的笋竹育苗、栽植、管护、采摘、加工技术种苗,折价出资10万元,占总股本的2.00%。
(2)明确经营管理方式和各方权利义务。一是泽鑫公司行使经营权,承担合作社经营责任;农户推举理事会成员参与经营管理,行使监督权及建议权。二是合作社对入股的林地农户进行“统一种苗及生产物资、统一技术质量、统一经营销售”的经营管理方式,入股农户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并在合作社务工。
(3)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入股农户实行“保底分红+盈余二次分红+务工收入”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农户按每年土地折价200元/亩保底分红。二是经营盈利后,再按股权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盈余二次分红由合作社发放,每年保底50元/亩。三是优先吸收入股农户在合作社务工,务工收入按实计算[4-5]。
(4)明确风险防范措施。一是合作社经营风险由牵头企业泽鑫公司承担,入股农户直接进行保底分红,不承担经营和市场风险[6-7]。二是合作社参加商业性农业保险[8],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及其他不可控因素进行保险,尽可能避免外因造成的经营损失。三是如因持续经营亏损导致合作社须破产解散,以涪陵区土地流转风险基金进行补偿。
1.3.1 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发展新区,长江跨区而过,在承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等重任,由此,涪陵区积极探索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之路,在沿江地区大力发展笋竹产业,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尽力发掘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政府放心、企业有信心、农民开心的共赢局面和林业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3.2 形成了产供销的产业链条,稳定发展获益
三峡笋业公司形成了产供销的产业链条,获得了充足的原料供应和稳定的利润[9],三峡笋业公司通过发展,保证了产品原料的稳定来源,近年开发笋竹加工品种26个,实现销售笋竹产品5000吨,产值6000余万元,利润近300万元,增强了企业信心,为笋竹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1.3.3 创建了股份笋竹专业合作社
通过以上模式,在三峡笋业公司的带动下,农民在保证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竹泰股份制笋竹专业合作社。2019年农民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盈余二次分红共计18.70万元,户均超过3000元;产业务工收入54万元,人均近2万元。
1.3.4 农民入股,解决就业保收益
合作社通过企业带动、农民入股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统一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效果显著。在提高单位产量及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产品销售收益,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当地农户就地就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后,解决当地40余人就地就业,人均务工收入达1.1万元/年。三是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竹笋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1.3.5 提升竹林价值,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据统计,在公司投入开发竹笋产业前,竹林商品笋亩产量不足50公斤,产值50元左右,经过发展,目前示范基地的平均笋竹产量达到1.8吨/亩,产值达2060元,分别提高36倍和41倍;农民在基地采笋、管护等务工还可获得2万元以上的收入,获益显著。
2017年8月,丰都县三建乡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现场督导,各级帮扶部门鼎力支持,形成稳定的扶贫产业格局。2019年以来,三建乡通过全域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2.2.1 发展模式
2019年,三建乡引入丰都县农发集团等经营主体,整合脱贫攻坚项目资金投入,确立利益分配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发展笋竹、青脆李等产业1.8万余亩,基本形成“保底收益+334(361)的比例效益分红”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以乡村旅游、笋竹、青脆李等为主导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促进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2.2.2 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
(1)明确法律关系。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三建乡、农发集团(实为丰都县林业局森林经营所划转)明确并理顺股份合作社与村(居),入股土地农户与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与合资企业等三方面的法律关系,采取协议或章程约定等方式明确权责。
(2)完善基础工作。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三建乡、农发集团指导合股联营主体完善土地入股、股权确认、收益兑现等改革基础工作,完善土地入股协议签订,以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户及村集体资源资产股权量化到人、确权到户为原则,全覆盖发放“股权证”,规范保底收益兑现的财务档案资料。
(3)规范运行机制。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三建乡、农发集团指导合股联营主体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规范管理股份合作社组织架构、股份合作社与企业新组建的产业公司组织架构,完善“决策管理、生产经营、收益分配、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薪酬待遇、风险防控”等运行制度,规范落实企业管理运行场地等有关设施设备。
(4)建立管护体系。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三建乡、农发集团根据“三变”改革发展的产业项目,分类别组建管护技术团队,建立管护规程、强化管护投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2.2.3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针对农村“三变”改革后产业可能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等因素,建立“三变”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降低产业发展的风险。
(1)开展风险评估。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三建乡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和化解改革风险,开展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等风险研判评估等机制。
(2)参保防范风险。丰都县农业农村委、县财政局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与“三变”改革的配套政策,结合产业项目设立险种,由财政支持和产业经营主体自筹方式强制参保。
(3)成立基金防范风险。丰都县农业农村委、县财政局、三建乡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化完善市《扶贫集团产业基金管理办法》,采取按照产业经营收益固定提取和财政等额补贴的方式筹集产业风险防控基金。
2.3.1 以青脆李、笋竹等为代表的经济林产业初具规模
丰都农发集团和当地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采取合作社出土地,国企出技术、项目资金的模式,在全乡打造以青脆李、笋竹、板栗、花椒、猪腰枣、油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经济效益除去管护、销售、税费等成本后,所得利润按3∶3∶4分成,即土地拥有者占30%,专业合作社占30%(其中村社得10%,用于建立市场风险基金;10%用于集体经济成员奖励性再分配;10%用于集体经济福利事业,主要用于贫困户脱贫攻坚、五保户供养等社会福利),乙方得40%。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特色林业经济产业前五年基本只有投入没有收入,为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政府承诺前五年支付过渡补偿金每亩240元/年。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地方政府筹集产业项目抗市场风险基金,负责完善给农户的风险补偿机制。如遇市场正常收益,提取适当比例收益作为风险基金;如遇市场风险,以每亩300元/年的风险金保底补偿给农民。
2.3.2 建立苗木基地
为保证三建乡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蔡森坝村成立股份合作社,与丰都农发集团组建蔡森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蔡森坝村建立丰都县三建乡蔡森坝苗木基地。苗木基地占地面积800亩,其中,育苗区面积175亩,试验区面积625亩;基地总投资500元。基地2018年10月开工建设并育苗,配套新建智能温室1200平方米,主要培育青脆李、花椒、桃等经济苗木,采取“保底+334比例”分红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现已投产,预估可年出苗100万株,实现综合收入500万元,可增加集体分红收益4万余元,入股土地农户保底收益14万元,带动蔡森坝村100余人就近务工就业,人均可实现增收1.5万元。
2.3.3 精细化抚育管护提供稳产保证
为保证三建乡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林的种植不仅需要适地适树,需要良种壮苗,还需要精细化抚育管护,合理地落实“三分种七分管”模式。为保证全乡各种植基地经济苗木的成效,三建乡引进扶贫产业新增精细化抚育管护项目,实施单位为重庆丰都农业科技集体有限公司,发展此项目资金投入3500多万元。项目主要内容是在2018年-2020年对全乡1.5万亩经济苗木实施全方位专业化、精细化管护,保证各种植基地苗木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