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翀
龚向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导师。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预防母婴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会委员等。从事性病监测工作,兼皮肤病与性病临床治疗;主持制定我国性病监测方案,组建我国性病监测点监测系统并负责实施;参与制定我国传染病信息系统业务方案,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梅毒、生殖器疱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性病诊断标准。
老龄化社会不可避免的到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巨大挑战,种种慢性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刷新纪录。与此同时,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的发生群体、发病趋势也出现了较大改变,老年群体中的性病发生率正在快速增高。
在传统认知中,性病的主要发生人群应为性活跃期的青年、中年,但近年来的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老年群体中性病的发生率正在快速增长。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发病率短暫下降,之后又出现增长趋势。“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性病报告发病率为126.08/10万人口。监测的5种性病中,老年人中梅毒病例数最多,占90%以上,其次为尖锐湿疣、淋病,生殖器疱疹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相对较少。老年性病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为女性的1.5倍以上。”
但其实,这一趋势的开始远早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2014年《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发布有《老年人隐性梅毒感染的特征分析》研究,显示在27000多名老年住院患者中检查出422名梅毒患者,大部分是潜伏梅毒,没有症状,男性梅毒的感染率在60岁以后陡增。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的监测资料,这一趋势更加刺眼——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梅毒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1.42/10万增长到2019年的81.03/10万,增长了近8倍。
“与此同时,老年患者的性疾病就诊率很低,知晓率也很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研究所)龚向东研究员告诉我们,老年梅毒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检出渠道,就是住院治疗时的实验室检查。处于对患者的病情和医护人员的保护,目前绝大部分医院都将“传染病5项”检查作为入院检查的必检项目,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老年患者才发现自己感染了相关疾病。“老年人群性病检查的普及率本就不高,再加上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很难发现自己患病,甚至也有的患者出现了症状但羞于就医”,使得性病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梅毒可以算得上是目前最主要的老年人群性病了,对他们的威胁也最大。”梅毒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随着地理大发现被从美洲带到了欧洲,后来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而随着特效药青霉素的运用,梅毒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我国曾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消灭了梅毒,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交往的密切,梅毒又开始在我国传播,并且发病率快速增长。
性传播毫无疑问是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他传播方式为母婴、血液传播),95%—98%的梅毒患者经由性行为感染。人体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较薄且血管丰富,性生活时处于极度充血状态,性生活的摩擦可能会引起皮肤黏膜的损伤,即使是微小的损伤,也会为梅毒螺旋体的入侵敞开大门。同性性行为、口-生殖器接触等行为同样可传染梅毒,损害可发生在口唇、肛门、舌、咽部等部位。而其就诊率低、知晓率低,与其早期症状变化多端关系密切。曾有人将其称为“伟大的疾病模仿者”,这便是说明早期梅毒的误诊之多、鉴别之难。
梅毒的元凶是一种叫作“苍白密螺旋体(又称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它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它进入人体后变化多端,致病的机制过程十分复杂,至今科学家也没能完全明晰,反映在患者身上便是梅毒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有着巨大差别。根据临床特征、病程、血清学结果等,获得性梅毒可分为一、二、三期、隐性梅毒。
一期梅毒——硬下疳。梅毒螺旋体从性接触部位侵入开始繁殖,产生无痛性硬结节丘疹,坏死形成溃疡,这种情况被称为硬下疳。硬下疳虽看着恐怖,但大多数情况下不痛不痒,它附近的淋巴结多会出现无痛性肿大。即使不治疗,硬下疳也会在3—6周自行消退,这使得很多人难以发现,或发现后以为是皮肤问题且会自行好转。
龚主任提醒,如果出现了硬下疳和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并且近期有过高危性行为,就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梅毒检测。这是治疗梅毒的最佳窗口,这一时期梅毒并未对人体其他系统产生明显的伤害,经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治愈,且预后较好。
二期梅毒——全身反应。如果错过了一期的治疗窗口,梅毒进入二期,梅毒螺旋体侵入血液,会引起全身反应。二期梅毒的典型症状为“暗红斑或脱屑性丘疹”梅毒皮损,常出现在躯干、四肢,广泛而对称。手掌和足底常见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易被误认为是湿疹、银屑病等;“口腔黏膜斑”部分患者的口腔会出现灰白色的黏膜斑,但并无疼痛。有的患者会出现头部的不规则片状脱发,也可以出现梅毒性骨关节损害、眼损害、内脏损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二期梅毒的症状也可能自行消退,但这不是痊愈,如果不及时治疗,未来可发展为三期梅毒。
三期梅毒——危及生命。在感染梅毒螺旋体2年以上,甚至长达数十年后,一些梅毒患者会发展为三期梅毒。三期梅毒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树胶肿、组织缺损、器官破坏等,梅毒螺旋体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如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栓塞、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等,患者会出现狂躁、痴呆等症状,也可以侵犯心血管系统、眼、耳和其他内部脏器,引起心血管梅毒、眼梅毒、耳梅毒,出现梅毒性主动脉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听力下降甚至失聪,还可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龚主任告诉我们,临床上的老年患者中发现已到三期的比例并不低,这与其多年感染未治疗、未彻底治疗有关。三期梅毒的治疗难度较大,预后通常也不佳。
淋病和尖锐湿疣也是老年性病患者中,较多见种类。近年发布的多地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尖锐湿疣、淋病往往仅次于梅毒,位列高发性病病种的第二或第三。
其中淋病主要由淋病奈瑟菌所致,属于细菌感染,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疗。男性淋病主要表现为尿道炎,潜伏期1—14天,多数为2—5天,感染初期多出现尿道口灼痒、红肿。排尿时灼痛,伴尿频,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几天后尿道黏膜上皮坏死,会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排尿时刺痛,龟头及包皮红肿显著。尿道中可见淋丝或血丝,晨起时尿道口可结脓痂。女性淋病则多表现为宫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出现上行性感染,出现盆腔炎、慢性盆腔疼痛。
尖锐湿疣则由HPV病毒感染生殖器、肛门部位皮肤黏膜所致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湿疣男性患者好发于包皮系带、冠状沟、包皮、尿道、阴茎、肛门周围。病症初期为淡红或污红色粟状大小赘生物,性质柔软,顶端稍尖、逐渐长大或增多,可发展成乳头状,基底稍宽或有蒂,表面为颗状。在肛门部常增大,状如菜花。女性则好发于外阴、阴道、宫颈、肛周,可累及多个部位。局部表现为淡红色或灰色小丘疹,呈疣状突起,常融合形成菜花样赘生物。
龚主任告诉我们,尖锐湿疣的治疗关键还是在早发现早治疗。早期疣体数量少、体积小,局部治疗损伤小,愈合更快,患者痛苦更小。后期疣体增大增多,治疗难度增大,皮损愈合恢复时间长,后期复发的风险也会增加。尖锐湿疣治疗后均有20%—50%的复发率,这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技术、患者本人的抵抗力及是否有基础性疾病等情况。如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则更易复发。由于缺乏特效的口服药物,一般采用局部外治,包括化学腐蚀剂、激光治疗、微波、电灼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疣体大小, 对于巨大型尖锐湿疣则采用外科手术切除。
▎污名化与病耻感,就诊率提高的最大阻碍
几乎每个临床工作者,都会感受到患者们对于性病的讳莫如深,这也使得入院时的传染病筛查成了重要手段。性相关的问题在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中一直属于“相对禁忌”的话题,性的个人性、私密性也使得这一领域至今远未成为“阳光下的议题”,文化传统、社会观念与疾病感染部位的特殊性的双重属性,使得性病患者的就诊情况并不乐观。
但疾病并不会因为不做检测而不存在,也不会因为不去就诊而不对人体造成伤害。“其实在治疗层面,性病尽管可能棘手,但均有治疗方法,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等性病均可完全治愈,生殖器疱疹也可达到临床控制,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但是,就诊率并不高”。笔者曾目睹,一位儿子在陪父亲就诊时获知其感染梅毒,暴跳如雷转而破口大骂,老人只能在孩子的谩骂和围观人群的指点下沉默、流泪。他们恐惧更多的是被戴上“性病患者”帽子后亲人的不理解,甚至是社会性死亡(社会性死亡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在熟人面前出丑,也泛指在社交圈中做了很丢人的事情,抬不起头,没有办法再去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
对污名化与社会性死亡的恐惧,让很多患者即使已经出现躯体上的异常,也从未敢走进医院,转而去寻求“隐蔽的诊治”。很多患者还停留在期待自愈、自行买药,甚至是购买、调配偏方的阶段,各种形式的性病医疗机构充斥着大街小巷,治疗性病的小广告也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给老年性病患者的正确就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实正规医院和医生不会戴任何有色眼镜去看待患者,也会严守患者秘密,仅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诊疗和正确的建议。
而老年性病患者往往存在较多基础疾病,有的性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方案也需要专门设计,长周期的治疗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这往往也需要患者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因为家人无法接受、害怕家人知道而在治疗周期中消失的患者并不罕见,这大大增加了老年性病的治疗难度。
而比起治療,老年性病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堵住源头,但这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
其实防范性病的方法是反复被科普的内容——拒绝高危性行为,固定性伴侣,远离性乱,等等。而老年性病的快速增长,无关乎道德,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性问题。
老年人群也有性需求吗?在很多人的心中,这属于一个“认知盲区”,即未曾想过,或者至少从未认真思考过,而在老年性病的话题之下,我们毫无疑问必须正视这一话题。其实,只要生命没有终结,人类就一直有情感和性的需求,我们每个人皆是如此。老年人的性需求,恰如年轻人的性需要一样的正当、自然、合理。但现实中,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过理解和尊重。
当人类最本能的需求失去了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时,我们能见到的就是高危性行为、非法性交易在快速增长。需求若无法被消弭,且通过合理途径无法被满足,最终一定会导向不合理的方向。现在,在部分老年人口较多的村落、乡镇,城镇中老年人聚集的公园,甚至出现了专门诱导老年人、向其提供性交易的黑色产业链。这在很多调查中,已经被认定为老年性病发生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正视这个问题,才是老年性病预防和控制的第一步。这既包括外界、他人的正视,也包括老年人群自己的正视。唯有正视和尊重,后续的宣教和科普才有触达老年群体的可能。仅以避孕套使用为例,青少年尚可在学校的性教育、卫生部门主管的性宣教中,获知避孕套使用的重要性,而信息相对闭塞的老年群体,又该从何处获知这些信息呢?由于老年男性生殖功能的下降,其外生殖器的勃起情况往往受避孕套的负面影响较大,加之认为年老无须担心怀孕的问题,老年群体性行为中的避孕套使用率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但避孕套对性病的预防切实有效,应向老年人重点宣教。
而对于子女来说,我们必须认知老年人也有合理的性需求,尤其对于丧偶、离异的单身老人,鼓励其再婚从而拥有稳定的性伴侣,远好于其受到诱惑后发生的高危性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伴侣,那子女的陪伴与丰富的生活便极为重要,可避免其陷入寂寞孤单的情绪中。
除了家人和老人自己,国家和社会也在逐步构建老年人友好的社会环境,很多地区开设了老年大学,或是依托于社区、街道开展了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开始尝试设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相信在社会、家庭、个人三方协同努力下,我们将得到一个更加适老、助老的环境,老年人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会得到良好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编辑 董 玲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