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冬
考点概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明确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考中直接考查文言文句式的题目不多,但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或准确翻译句子、断句等都离不开文言句式常识。了解并掌握这些常识,考生可以从各种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入手。《考试大纲》对于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要求考生掌握以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知识链接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2.“……,……也”。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3.“……者,……”。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乃……”。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5.“……则……”。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诚……”。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7.“……耳”。如: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
8.“……为……”。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9.“……非……(否定判断)”。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二、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于……”。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见……”。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受……于……”。如:吾不能舉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5.“……为……”。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为……所……”。如: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7.“……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8.“……被……”。如: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9.无标志(或省略了“于”的引进,或主语后用其他动词表主语被动)。如: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
三、宾语前置
文言句子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毋”或否定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等。)如: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3.以“之”或“是”为标志,加重语气。(“之”“是”无实义。)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成分省略
文言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
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2)蒙后省。如:(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庄暴见孟子》)
2.省略谓语。(1)承前省。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曹刿论战》)(2)蒙后省。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多歧亡羊》)(3)依语境省。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1)省动词宾语。如:急击(之,代沛公)勿失(之,代时机)!(《史记·项羽本纪》)(2)省介词宾语。如:临不测之渊,以(之,代“不测之渊”)为固。(《过秦论》)
4.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蔺相如)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于”。如:蹑足(于,在)行伍之间,而倔起(于,从)阡陌之中。(《过秦论》)
五、词类活用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使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作乙类词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意思是“筑舍定居”。)(2)名词用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意思是“从旁边”。)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依法”。)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意思是“像蛇一样”。)(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东田集·中山狼传》)(意思是“使……复活”“使……长肉”。)(4)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师说》)(意思是“以……为师”。)
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意思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意思是“使……苦恼”“使……劳累”。)(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意思是“以……为快乐”。)
3.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曹刿论战》)(意思是“伏兵”。)(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饿其体肤。(《孟子》)(意思是“使……挨饿”。)(3)动词作状语。如: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意思是“跑着”。)
4.数词的活用。如: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统一”。)
考题连线
(2023年新高考Ⅰ卷)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解析】该题为主观型文言断句,可结合语意和固定句式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意思为“引用观点,然后加以批驳”,故“引以为本”后应断开。从固定句式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
【解析】该题中,“一隅”的意思是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的意思是仔细考察;“信”的意思是真实;省略了主语“我”。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