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高琦
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领域最火的话题莫过于智能对话系统“生成式预训练模型聊天机器人”(ChatGPT,暂译,以下简称“聊天系统”)。该系统不仅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多语聊天,而且还能够扮演角色,甚至执行编程。对于或诙谐或严肃的提问,它的表现令人感到惊艳:相当多的知识内容正确,语言表达更是流畅,并且还支持多轮连续聊天。因此,不少人感慨“自己已经沉迷于和它对话”“让它替我编程、写稿,效率提升”,甚至有人用它生成了某行业的咨询报告,通过对话引导它生成的书也在亚马逊线上出版。但在聊天系统流畅交谈的表面下,其对人类知识的掌握仍不可靠。随着测试的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它“常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错误信息以纯熟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更加隐蔽。但无论如何,在不少人认定本轮人工智能泡沫开始破碎的时间点,它的诞生无疑是给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人工智能所涉任务众多,语言智能却越来越成为方法、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领域。正如聊天系统对自己的介绍:“我是一个语言模型。”该系统得以驾驭极其广泛的知识内容,来自对互联网文本内容的获取和“理解”,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中所涉技术十分复杂,但它的成功无疑以十分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语言之于人类知识乃至人类思维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获取、表示和运用,语言无疑是其中关键。教科书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人类九成的知识由语言承载”的论断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知识和思维的承载物是语言,因而也赋予语言无可替代的资源属性。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落地,频繁向传统语言学的教育和研究发出信号:构建语言资源、挖掘语言中的知识、探索语言知识的形式表达,是最切中数字社会命脉的发展方向。
当然,正如过去几十年中任何一项智能技术的成熟落地一样,聊天系统也引起了一波“失业潮”的舆论。这样的担心实不必要。过去几十年里,智能技术成熟引起的“失业潮”几乎从未出现,短期内或许会搅动局部行业,但长期来看却相反。技术应用本身也催生了大量新岗位,例如聊天系統的研制本身依赖于海量的人工数据标注和反馈,数据标注师和测试员岗位需求巨大。
更深层次来看,与聊天系统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不匹配的是它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大量模棱两可乃至错误的信息混杂在流畅的对话中,反而令其更加难以被发现。诚如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所说:“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知道什么,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在一般性知识极易获取,复杂知识参差不齐的背景下,人类专家的专业判断力和经过思考加工的准确回答,更显弥足珍贵。人工智能诸多技术“黑箱”带来的不确定性,终究还需要人类专业、全局判断来化解。从这个层面上讲,“自知”的人类永远不可或缺。
也恰恰因为技术“黑箱”的存在,人类才需要不断从自身、从技术去寻求可靠、可信的技术和技术使用方式。可信的人工智能、可信计算成为融合技术、伦理的重要领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更宏观的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工作也早已被纳入科技管理的视野。挽救“失足系统”,矫正“智能体歧视”也许不再是比喻,而将成为使用者、从业者和治理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3日)
◆提炼
文无定法,但是我们应当合理运用结构技法和语言修辞,有的放矢,巧设开头、结尾,在给作文增色的同时亮明观点,决不含糊。尤其是议论文开头,语言文字要简练、精巧、不拖沓,最好是开门见山,亮明中心论点。作文开头和结尾的精彩,其实也映射了“有文采”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文采、思想和技巧。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修辞,增强效果
修辞手法很多,如比喻、类比、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修辞用得好,特别是比喻运用得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运用修辞手法表明观点态度,提升思想境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运用比喻、设问、类比等修辞手法时,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是必不可少的。这篇时文开头和结尾运用大量比喻来阐释人工智能技术,生动、形象、贴切,揭示主旨,突出中心,结构严密且语势强烈。
2.调整语句,灵活多变
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抑扬有致。具体而言,首先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对偶时对偶,需排比时排比。其次是有变化而不呆板,在文气的驱遣下,自然生成。再次是丰富而不单一,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这篇时文,在开头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形成、构成等较为专业的内容时,多用长句;而在结尾表达观点态度时,则多用短句。这样处理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整体表达非常贴合论述内容,抑扬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