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3-08-08 07:19:51胡玉清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量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胡玉清

摘  要: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数学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应当进行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量感培养为基础,围绕教学内容,应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估计、测量等,借此掌握数学知识,建立量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联系实际教学经验,阐述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是一个重要元素,与之相对应的是“量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立足数学学科特点,将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要求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时要着力培养学生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种直观感知,实际上是对面积、长度、质量、时间等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通过直观感知面积、长度、质量、时间等,掌握数学知识,建立量感,增强学习效果。为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量感培养,依据教学需要,应用多种策略满足学生的量感发展需求,使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养成用定量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调动量感需求

调动量感需求是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兴趣的支撑下,学生会体验多样活动,感悟“量”,建立量感。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体验现实生活之际,学生也随之获取了量感素材,建构了量感认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创设教学情境,借此使学生迁移生活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建构积极的学习情感倾向,自主体验教学活动,建构对量的感悟,夯实量感发展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厘米”相关知识时,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用“拃”测量事物长度的经历。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置任务:试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走进真实场景中,迁移生活经验,用“拃”测量课桌,了解课桌的长度。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给出课桌长度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量得课桌长4拃,有的学生可能量得课桌长5拃。面对不同的结果,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自发提问:我们的课桌看着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测量出的长度却不相同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增强探究兴趣,自主探究,有所发现。有学生提出:“测量出的课桌长度不同,是因为我们的‘拃长度不同。”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追问:“我们的‘拃长度不同,使得测量出的课桌长度不同。那么,课桌到底有多长呢?我们要用谁测量的结果呢?”学生经过一番深思,提出看法:“要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测量。在测量后,还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表示。”教师把握时机,引出“厘米”相关内容,与学生一起進行探究。

由此可见,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了量感需求,还使学生初步感悟了“量”,便于深入探究新知内容,增强对“量”的认知,夯实发展量感的基础。

二、组织活动,丰富量感体验

丰富的量感体验是学生建立量感的关键。《标准》提出“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依托。通过体验教学活动,学生会应用多样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内容,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此,教师要紧抓量感培养,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多样活动,促使学生丰富量感体验。

1. 组织估测活动,丰富量感体验

估测是学生建立量感的方式之一。在进行估测时,学生会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由此能合理地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提高量感发展水平。为此,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组织估测活动,助力学生丰富量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节课时,为使学生建立时间量感,教师可以组织“猜猜1分钟有多长”活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自主计时,当感觉1分钟到了时举起右手,随之睁开眼睛。此时,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真实情况,切实感知1分钟有多长。教师选择做法正确的学生分享经验,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在其他学生分享经验后,教师按照如上方式继续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再次体验1分钟有多长。在此次体验活动中,学生迁移已有经验进行估测,由此建立时间量感。之后,教师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引导他们与小组成员合作,体验估测活动,感受1分30秒、2分钟等时长。在学生建构良好认知后,教师组织“说说1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活动。在体验活动之际,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联想到不同的事情,并就此进行表达。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在1分钟内写20个字。”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在1分钟内读100个字。”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相应活动,借此加以验证,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学生通过体验估测活动,不仅丰富了量感体验,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还发展了量感,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2. 组织比较活动,丰富量感体验

数学知识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在此特点的影响下,教师可以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组织比较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认知,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关联,借此建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量感思维化的过程,逐步实现量感体系化,切实丰富量感体验,提高量感水平。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时,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诸多活动,逐步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便于从一维到二维建构单位体系及相关的量感体系。对此,教师立足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比较活动。

具体地,在组织比较活动时,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图片:1厘米的线段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试比较图片中的线段和正方形,你能发现两者有哪些区别吗?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大部分学生带着问题,细心观察图片。有学生说:“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是由4条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周,构成的一个面。这个面周长是四条线段长度之和;正方形的面积是4条线段所围成的部分。”教师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继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其他图片,如1分米的线段和1平方分米的面,1米的线段和1平方米的面。依据图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比较,发现线段和面的联系和区别。随后,教师综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体验此次活动时,大部分学生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学生发现:1米 = 10分米 = 100厘米。有的学生发现: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是10厘米乘以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教师及时地进行肯定,并总结长度单位进率、面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完善认知。

通过体验比较活动,学生经历了“量”的比较过程,由此直观地认知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发现两者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积极探究体积单位,促进数学学习发展。同时,学生也建构了知识“量感”体系,便于提高量感发展水平。

3. 组织训练活动,丰富量感体验

训练活动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途径。培养学生量感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选用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或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丰富量感体验,提高量感发展水平。为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量感发展情况,组织相应的训练活动,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进一步地丰富量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测量”这一单元时,学生经历量感体验活动后逐步了解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组织训练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促使其迁移已有认知,丰富量感体验。教师提出任务:试与小组成员合作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这一长度。在提出任务之际,教师提出具体要求:两名组员用手势表示,两名组员测量,获取数据。之后,比较数据,判断哪名组员的量感最准确。然后,互换角色,体验活动。如此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学生进行比划、测量,借此增强对1厘米的认知。接着,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找出长度为1分米的物品,就此进行测量。最后,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校园平面图,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校平面图,并联系实际情况,想一想从校园门口到哪里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回顾生活经历,迁移数学认知,同时认真观察平面图,估测1千米的长度。在估测后,学生踊跃作答。此时,教师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测量”距离,提供真实数据,借此使学生自主验证。在验证时,很多学生存在疑问。于是,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将学生带入校园中,引导他们根据课堂训练内容,动手操作,测量出1千米。

如此做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还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尤其在体验训练活动时,学生发挥自主性,遷移课堂认知,利用量感,解决问题,由此强化量感。

三、反思辨析,实现量感积淀

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发展量感的支撑。在缺乏思维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量感,甚至出现过度依赖感知和体验这一问题,不利于建立量感认知。反思辨析是一项具有思维性的活动。在进行反思辨析时,学生会发挥思维作用,迁移已有认知,理性思考“量”,由此准确形成量感,实现量感的积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提出反思辨析要求,驱动学生与“量”互动。

仍以“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后,教师把握课堂总结时机,向学生提出反思辨析要求:大家想一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试着回答。用1平方厘米作单位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面积。在提出要求后,教师鼓励学生先自主思考,再与小组成员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够迁移认知,思索1平方厘米的适用范围,同时联系生活情况,联想到不同的事物。联想后,学生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时,学生描述不同的事物,由此碰撞思维,丰富认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几个小组,鼓励其回答问题。立足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及时追问:能不能用1平方厘米为单位测量教室面积?操场面积?校园面积?学生因此积极思考,发现要想测量以上面积,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同时,学生产生探究兴趣,自发提问:更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迁移长度单位认知,探索更大的面积单位。

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反思辨析,还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认真估测,便于增强“量”的敏感程度。学生也因此积淀量感,有利于形成科学、准确的量感,促进量感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使学生在与“量”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数学学科特点为依据,以《标准》为指引,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尤其要把握日常教学时机,围绕教学内容,应用多种策略,如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反思辨析,由此扎实掌握学习内容,顺其自然地发展量感,助推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范丽.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5).

[2]王小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探究与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

[3]陆模云.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J]. 知识文库,2021(23).

[4]黄雪丽,林一玲. 紧扣教学内容  发展量感意识:以二年级下册“认识分”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1(12).

[5]王峰. 量感课堂中的精准思辨[J]. 成才,2021(8).

猜你喜欢
量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兼收并蓄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3:08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