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历史继承与价值旨归

2023-08-08 03:22:16刘晓岩
关键词:费尔巴哈自然界黑格尔

刘晓岩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深化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再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观念,人的主观思想受制于认识的有限性,受制于经济基础物质生活条件对意识形态的制约。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启迪,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基础,在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遵循自然机理和规律,顺应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破解各国社会发展难题,展现了人类以关爱自然角度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环境治理中具有实践性的指导作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探究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特别是对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自然观三者关系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的生态概念

概念范畴是理论的基石,基本的理论体系构建来自于一些列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结构要素。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提出的一些列生态概念主要分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诸多经典著作中,具有不同学科角度。如哲学维度的自然、实践、劳动、异化、自然规律;经济学维度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等;伦理学维度的自然资源、自然价值、统治、人道主义等,这些基本概念要素构成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结构单元,搭建起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逻辑体系和命题表达。综合其概念要素构成类型分为三个视角。第一,哲学范畴反映生态文明主体和属性的关键词:自然、社会、人、社会有机体、自然规律、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异化、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等;第二,从经济学视角反映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关键词;实践、劳动、社会生产、人口生产、人化自然、自然资源、自然生产力、自然价值、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等;第三,从伦理学视角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状态的关键词:如统治、报复、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概念,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就要从以上概念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挖掘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马克思的生态观点

从哲学上看,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物;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是经验事实和科学判断的反映,表现形式就是原理,观点和原理是架起概念和理论的桥梁。马克思的一些列生态观点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是马克思寻求人类社会解决生态问题的智慧基石和思维桥梁。其观点具体内容包含了: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人与自然之间是物质交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制约、自然史和社会史相互制约、劳动异化导致自然异化、实现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相互统一等观点,这些观点和原理直接成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理念和思维起点。

(三)马克思的生态理论

可以从多种维度角度研究马克思的一系列生态理论,例如生态文明的向度、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而本文要从思想——观点的传承角度,通过马克思经典论述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总结出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大致分为人与自然、社会有机统一理论、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理论、以生产方式为中介的“人化自然”理论、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共融的理论。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没有确切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其思想体系所阐释的自然变化、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已经涵盖了生态文明的观点,这已经体现出马克思生态思想是成体系的科学,具有内涵丰富性和理论的前瞻性,对我们探索、研究和继承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

(一)来源之一:黑格尔“作为精神外化的自然界”思想

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思想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体系,最初体现在黑格尔的《精神学现象》《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的《逻辑学》即后来的《小逻辑》中,阐述“外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分裂过程表现。提出“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1]。在黑格尔看来对象化即异化,通过主观的绝对精神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这种反映的过程就是“外化”。黑格尔的思辨就是研究主客体二分和统一的过程,认为自然界的本原是理念或者精神。《小逻辑》中论道:“自然界中所认识的无非是理念,不过是理念在外在化的形式中”[2]。他在《哲学全书》中还论证了“逻辑”、“自然”和“精神”是“自在自为”的理念,自然是“异在或外在化的”理念,精神则是“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自身”的理念。[3]因此,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理念的外化。

黑格尔具有神秘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真切存在,不是虚无缥缈的。可见,绝对精神反映出的自然界是唯心主义思想的外在表现,是在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把精神理念作为自然界的本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自身复归”是他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界精神化、神秘化了。然而,真实自然界的关系不是柏拉图式的空想的“理论上”的虚无关系,精神的表现和反映是内化于自然界本身并外化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4]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外部物质条件。马克思的《手稿》明确了自然真实客观且先在,而且是与人的活动互相关联的“人化自然”,并非费尔巴哈认为的“自在自然”。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5]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是抽象的无且没有发展。

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着德国古典哲学,但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黑格尔的思想忽视了客观物质性,他把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阐述为自我意识与意识对象的关系。自然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理念,是能动的发展着的过程。黑格尔还认为,绝对精神外化的自然界并非一成不变,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最终回复到绝对精神的过程充满环节性和阶段性。在绝对精神回复其自身并变为自然和人的精神互相作用过程中,自然发挥着桥梁纽带的功能,但自然本身没有发展,发展变化着的仅仅是绝对精神不断变化和复归的过程。

(二)来源之二:费尔巴哈“人和自然独立地位的确立”思想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神学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在本质上费尔巴哈是建立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他的哲学关于自然和人的学说分两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单纯生物学意义角度的人的自然属性的人本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足之处在于其把人和自然界割裂开来,没有把二者通过社会实践关系结合在一起而确立社会存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实践作用,正如他说的“研究自然吧,研究人吧!”他的学说和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自然界和人。[6]

费尔巴哈认为,人本主义哲学是具有理性的、立足于自然界的、以真实的人为基础,人是精神和肉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深刻批判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基础上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的客观真实性,指出:“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是真理。”[7]对人的地位的确立区别于动物,费尔巴哈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是感性的实体,确立和阐释了人的存在。这种感性区别于动物,动物有感官和感觉但是缺乏理性,人有思维、能够思维,并且能够理性的思维,而动物则不然。在他看来:人的独立地位的确立即人是由血肉构成的,是现实和实在的存在。他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过度强调以人仅仅是感性的实体来确立人是独立存在的观点。

关于自然观,费尔巴哈继承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相关哲学思想,例如:“实体是自因”、“自然界是它自身的原因”等,所以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为“非发生的、永恒的、第一性的实体”。他认为,自然界来自其本身,自然无始无终仅仅是人的表象,自然界存在人的感性之中。例如,他认为水、火、星辰、石头、树、动物和人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实体,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其组成元素。这是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独立地位的思想。

(三)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综合

1.思格尔对外化自然界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

马克思生态哲学中对黑格尔生态观中的批判部分要多于继承的部分,也否定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主观唯心主义,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的基础。黑格尔使得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颠倒了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黑格尔认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上的理念产生出来的”[8],自然是绝对理念外化的过程,这种自然哲学观念体现的是唯心主义思想;同时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由阶段组成的体系,而每个阶段互相关联”,在此从阶段到阶段进而体现出了自然的形成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种关于自然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所吸收,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9]

2.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

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但是却蕴涵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唯物主义思想,人本思想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是多名的”即人具有多重属性、是类存在,能够感知意识自我并且还能把类存在当做对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的存在是世界的本质,从而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确立了人本烙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反思研究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虽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却脱离了实践的作用,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忽视和否定了人的作用,而马克思则是肯定了费尔巴哈自然观中关于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强调在实践基础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的实践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于自然,进而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实践的改造对象,在人与自然互相作用和联系的过程中展现自然的存在,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肯定并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对其也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之“基”

1.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明确指出: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是人通过劳动创造而产生的过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媒介,考察整个劳动过程要从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中剥离开来。“劳动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的活动影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提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劳动者自身作用于身外改造自然变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商品并创造使用价值,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10]。黑格尔从绝对精神角度去理解自然和人,费尔巴哈从人和自然的独立分离角度去认识自然,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历史性的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把世界作为人的实践去理解,以唯物主义的世界史和人类史观来阐释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双向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离不开自然。“现实的社会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脱离自然的社会只在书本上而不是现实中存在。……把自然界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排除掉,既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历史,也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12]

2.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来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实践性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独有特性。传统宗教神学中神创造万物的思想,充斥着唯心主义生态观点,其形而上学否定人的能动性,缺乏实践基础,脱离实践检验,孤立片面的分析自然和人以及其二者的关系,也未能从实践出发分析和处理人和自然,有其合理性。马克思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批判加以继承,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主体间性,即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这不是抽象的自然观,这是以实践为中介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是自然观意义上的哲学革命。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之“法”

1.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之法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即自在自然中的自然存在和人化自然中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供给需求关系。按照马克思生态观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需求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一对矛盾,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也制约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回归到自然生态,两者在过程和结果上是不断循环往复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自然提供物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运用自然。而过度开发和利用将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又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改进劳动生产方式,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终极目标。

2.永恒循环无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终极目标

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的万物不断循环往复,在产生和消亡不息中运动着变化着。生态是一个有序整体,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有其特有属性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传统的生态观曾受认识局限性的限制,认为自然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果却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难以修复和弥补的损害,影响到自然的自净能力和人的健康,导致的不良结果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链遭到断裂性质的破坏,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备受影响,源于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变换进程紊乱。这种无序的过度开发、粗暴掠夺,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科学的生态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当尊重自然,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其次要顺应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维系人和自然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要保护自然,建立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摄取自然和满足需要是实现人和自然共生共融永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3.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之“脉”

(1)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缘起。资本主义在17-18世纪的100年间生产力创造超越了过去以往历史时代之和,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是巨大的。面对一些列生态环境危机,马克思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13]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和自然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时代提供了理论武器,对科学技术高度赞扬的同时辩证分析科学技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提升了人和自然关系和谐的文明向度,同时警醒世人粗放过度不加节制的工业社会开发利用自然、异化后的不合理的科学技术运用、不顾及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马克思的辩证生态观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和理论关怀。

(2)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南。美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者福斯特认为:人类社会良好的生态发展需要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主流意识形态伴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而制造着发展着各自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智慧和科学财富,纠正了传统偏执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观点,穿越了时代认识论的障碍和阻力,前瞻性的拓宽了历史逻辑思维和视野,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既是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渊源和根基,也是认识论的来源和历史观的基础。其价值是划时代意义的,为现当代甚至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历史性的科学索引;其理论品质和思想指南,为后世人类社会科学在生态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批判继承态度,为哲学家和思想家萌生思想火花提供了智力支持,随着时代变迁其思想精髓引发的学术和理论思潮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历史,对生态规律的客观准确预见性与传播之巨大力量,仍将彰显其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魅力与光芒。

(3)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马克思生态思想辩证统一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14]马克思开创了劳动实践观,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生态观、物质生产资料互换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即先在自然提供基础生产资料、历史唯物主义人本理论即人创造人类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环境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环境自然的愿景、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对人与自然伦理观的阐释等,在多重的理论视域中透过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彰显了马克思的历史担当。

综上所述,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全球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回望历史,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人类科学智慧的光辉。建立新型人与自然关系,探索适宜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模式和健康发展道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这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其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自然界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例说“自然界的水”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